汪佳维,王华磊※,林洁,李金玲,罗春丽,罗夫来,陈松树,李丹丹,赵致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药用植物繁育与种植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金不换,具有消肿定痛、散瘀止血的疗效,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2]。三七为我国人工栽培较早的传统名贵中药材[3,4],主产于云南文山,近年来广东、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也开始有零星栽培,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在云南省[5,6]。
三七为根茎类药用植物,种植3年才能采挖,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随着三七种植年限的增加,三七的病害加重,滥用农药化肥导致三七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土壤污染加重。一般种植过三七的土地在5~8年内不能重复种植三七,因此,为了满足三七的市场需求,有必要对三七进行引种栽培,开发新的种植区。由于贵州与云南地理位置相近,土壤和气候条件相似,因此,在贵州省六盘水市进行三七引种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引种的三七生长发育良好,且药材品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要求,2年生和3年生三七地下部分平均单株鲜重分别达16.05~17.18g和40.34~41.33g,高于部分道地产区[8],与郑冬梅等的研究结果一致[9]。总结课题组各项试验结果,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科研成果,制定了三七引种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为贵州省盘州市及周边地区引种三七提供科学的栽培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三七引种示范种植基地的自然条件及环境质量要求、种苗质量、选地整地、定植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产地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等技术环节的操作规程。本规程适用于贵州省盘州市及周边地区[10]。
三七适合生长于温暖阴湿的环境,土壤以松软、腐殖质丰富的沙质土壤为宜,pH 6~6.5。北回归线23.5°附近,年平均气温15~18℃,海拔700~2 000 m,年降雨量900~1 300 mm,无霜期在280 d以上[11-13]。
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水热条件优越,是天然的植物种质基因库[11]。六盘水盘州市丹霞镇三七示范种植基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位于东经104°32'07",北纬25°38'30",年平均气温15.2℃,海拔14 00~1 900 m,年平均无霜期270 d[14];试验地的土壤pH为6.44,有机质含量30.77 mg/kg,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4.43mg/kg、2.88mg/kg、13.00 mg/kg和140.00 mg/kg[8]。
将1年生三七种苗按《中医药——三七种子种苗》ISO 20408:2017标准进行分级,选用健康、无病害的种苗。
用50%的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80%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30 min,取出备用。
选择排水良好的缓坡地,土壤要求pH在5~6.5的砂壤土或富含有机质的腐殖质土,最好没有种植过三七或者8年内没有种植过三七的生荒地。移栽前30 d左右深耕土壤,使其经太阳暴晒自然消毒杀菌。移栽前作畦,将畦面耙细,挑拣出杂草和碎石,畦宽1~1.5 m,畦高15~25 cm,作业道宽0.4~0.5 m[8]。
4.2.1 移栽时间 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中下旬。
4.2.2 移栽方法 移栽前,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 500 kg/667 m2)作为基肥均匀施于厢面上,并撒上5%的辛硫磷颗粒剂(3 600~4 800 g/667 m2)对土壤消毒,在耙细时顺便混匀。将处理好的种苗穴栽,根部朝下芽头朝上放置,种植密度为10 cm 15 cm,穴深5~8 cm,放置好种苗后以不露芽头为标准覆土,铺上一层松针,然后浇透水并覆盖一层地膜。
4.3.1 遮荫 搭盖的荫棚必须牢固,以能支撑2~3年不倒塌为宜,一般用木材、竹杆等,可就地取材,也可用水泥柱等做支架,棚高1.5~2.0 m,支架的横、竖行距离为1.9 m 2 m,遮阳网透光率不能超过20%。荫棚的透光率与三七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光照不足植株易徒长和感染病虫害,且块茎小;光照强易出现早期凋萎、叶片变黄等现象。课题组研究发现,3年生三七透光率为18.90%的条件下可显著提高根鲜重和皂苷含量,其中平均单株产量为53.86 g、平均总皂苷含量为8.14%[8]。
4.3.2 水分管理 三七喜湿怕旱,田间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25%~35%。贵州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少雨,若持续干旱,需要及时浇水;4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降雨量较大,应注意及时排水,避免长时间积水[10]。
4.3.3 追肥 采用N、P、K配方施肥,再搭配Ca、Mg肥。K肥施用量高于N肥,P肥施用量最低。2年生和3年生三七是需肥量较大的时期,第1次施肥均在5~7月;第2次施肥,2年生三七在11~12月,3年生三七在10~11月。2年生和3年生三七在生殖生长阶段(8月、9月)以P元素影响较大,3年生三七生长应注意N肥的施用。2年生三七在整个生长阶段可适当补充Ca、Mg元素;3年生三七在生殖生长期可适当补充Ca肥,5月、7月适当追施Mg肥。在相似土壤及环境条件下,2年生三七推荐N、P、K施肥量分别为15 kg/667 m2、0 kg/667 m2和25 kg/667 m2;3年生三七推荐N、P、K施肥量分别为22.5 kg/667 m2、18 kg/667 m2和25 kg/667 m2,可显著提高三七产量[8]。
4.3.4 除草 要勤于除草,通常采用人工除草的方法,随时拔除杂草。除草过程中尽量不要扰动根系,若有根系裸露的地方要及时用细土覆盖[10]。
三七病虫害的防治应使用低毒、广谱、高效以及低残留的生物制剂和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4.4.1 病害防治 三七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立枯病、圆斑病、黑斑病和疫霉病等。2~3年生的三七根腐病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6~8月,主要危害三七的根部,感病后茎秆基部最先感病,由上至下直至块根腐烂,可喷施10%的叶枯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5]进行防治;立枯病多发生在苗期,于5~7月发病较严重,若生长环境持续高温多雨会加重感染,感病后三七苗茎基部呈暗褐色病,叶片逐渐萎蔫,最后倒伏死亡,可喷施50%的甲基立柏磷1 000倍液防治[16];圆斑病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可使全株感染,感染部位呈明显褐色圆形病斑,且传染性较强,可喷施50%的腐霉利6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400倍液防治[17];黑斑病全年均有发生,受害叶片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水浸状褐色病斑,可喷施50%的代森铵500倍液或30%的爱苗3 000倍液防治[15];疫霉病不但能侵染三七植株的地上部位,还能感染地下部分,造成种腐和根腐,病斑会出现白色绵状物,可喷施56%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进行防治。
4.4.2 虫害防治 试验地区发现的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蛞蝓及短须螨。地老虎会咬食三七茎叶,可人工扑杀;蛞蝓又名鼻涕虫,于夜间或清晨咬食茎叶,可在傍晚喷施茶枯水20倍液或3%的石灰水防治[16,18];短须螨又名红蜘蛛,主要为害三七的叶片和花序,可喷施20%的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1 500~2 000倍液防治[16]。
4.4.3 打薹 三七一般于6月抽薹,摘薹可提高三七块根质量,其增产效果明显。留种植株应将花序旁的“花叶”摘除,将花序疏掉1/3以减少养分消耗。若结果较多,可在植株旁插小竹竿,将果序拴好,避免因结果过多使花梗倒伏[19]。
5.1.1 采收期 移栽后生长2年,即3年生三七可采收。3年生三七5~12月的总灰分、浸出物及总皂苷含量均符合药典要求,分别为2.69%~3.45%、22.65%~40.55%和6.95%~8.24%,其中,总皂苷含量于5月最高。产量以11月最高,平均鲜重和干重分别为41.33 g/株和14.97 g/株,且10~11月无显著变化,确定盘州地区的三七最佳采收期为10~11月[8],与传统采挖期一致[9]。
5.1.2 采收方法 用锄头从畦的一端开始连须根挖起,采挖过程中避免损伤三七块根。
将采挖的新鲜三七摘除地上茎,除去泥土,剪掉须根、剪口,再用干净无污染的水清洗,清洗时间不易过长,然后将洗净的三七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4%。
外观形状和品质标准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WM T2-2004。
三七药材质量标准应符合药典(2015)规定,水分不超过14.0%,总灰分不超过6.0%,浸出物含量不少于16.0%,三七总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含量不低于5.0%[7,8]。
按《三七分等规格》DB53/T 055.1分级后,用洁净、干燥及无污染的专用密封袋包装。
贮藏于干燥通风的仓库内,防止返潮,要定期查看,必要时应翻晒。
运输过程中避免受到日光暴晒、淋雨,运输容器应干燥透气,且不能与农药、化肥等物质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