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长威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情怀,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和论述中多次提及“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从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中汲取丰厚营养。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提到“家国情怀”或“爱国情怀”,例如2013 年3 月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他在讲话时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通过梳理,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爱国爱民的情怀、关于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怀等方面。
2014 年习近平给全体在德留学人员回信时提到:“我感受到了留德学子心系祖国、报国为民的爱国情怀。”[1]在2018 年9 月10 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2]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时他又指出:“体会到院士们忧国忧民的情怀。”[3]针对党的组织工作,2018年7 月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要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改革,要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以及创造活力。2019 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他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4]
在2019 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随后在“3.18 讲话”中他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怀爱国情、立强国志、践报国行,以自身实际行动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业之中,讲话中针对思政课教师他专门提出要求“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5]。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到“情怀”并着重强调爱国情怀对新时代青年的激励意义。
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习近平专门指出:“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6]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 周年时他强调:要加深民族自豪感、爱国爱澳情怀。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 周年时他又指出,在澳门各类学校里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声有色,国家意识、爱国精神在青少年心田中牢牢扎根。在2020 年7 月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并强调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积极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彰显了中华民族浓厚的“家国情怀”。《论语》(泰伯篇)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礼记·大学》写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8]再如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时代呈现。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胸怀解放全人类的高尚情怀,毕生致力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积极投身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之中。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关切全人类的深厚情怀,他在提及青年面对职业选择时强调要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出发点,而不能从一已私利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光辉著作《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9]习近平继承了革命导师的情怀观并赋予其中国特色,对当下青年提出殷切期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本身就表明了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深厚情怀。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之初便将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视为已任。1987 年3 月3 日,在会见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时邓小平指出: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结果是可能在某些地区一部分人更快地富起来,但与此同时会导致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都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这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深的为国为民情怀。
《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指出要引导青年“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10]新时代也是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时代命题。在实践当中,相关政策文件对这一命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政治引领,推动青年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以培育“家国情怀”为重点加强青年学生的情怀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在中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西方的不良社会思潮如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带进国门。新时代加强“家国情怀”培育要在理论涵养、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各方面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引导。情怀素养需要后天的知识习得与实践体验提升。社会主义大学最鲜明的底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指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青年大学生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六史”,即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 多年的发展史、鸦片战争以来180 年的近代史、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70 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及40 余年的改革开放史中汲取教育素材,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其次,在教育理念上各高校对情怀教育要高度重视。情怀素养虽未列入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但实际上情怀作为人的深层次的品格和气质贯穿于人一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党委要统一目标、提高认识,将情怀素养培育纳入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一线教学、教辅、管理人员要将情怀素养的培育融入日常教育与管理中,体现在教育和管理的细节中;作为时代新人,青年学生是提升个人情怀的主体力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时刻以先进人物和模范典型对标对表,加强自省,提升情怀素养。
实践环节的养成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必备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 年)要求做到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通过丰富实践的内容、创新实践的形式、拓展实践的平台,建立完善支持机制,从而达到教育引导师生在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的目的。对于当前在校青年大学生而言,比较可行的实践途径有两个:实习和劳动。当前,各高校普遍有学生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探索,不能走虚、走样,流于形式,实习证明盖个章了事。要探索实现全程跟踪学生实习的渠道,通过严格把关来充分发挥实习环节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工作岗位、认知社会、体会民生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升情怀素养。劳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元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源泉。邓小平说“劳动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就是指体力劳动。对在校青年大学生而言,更为缺乏的是体力劳动的历练。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彰显了党中央拿出实招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 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通知(暂行)》(2014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2017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 年)。但通过梳理,未发现具体针对情怀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因此,相关部门针对青年大学生“情怀教育”在建章立制方面还要做更多工作。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是通过树立评价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等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状况的价值判断。”[11]通过梳理近年出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来看,有关“情怀素养”的相关论述散见于相关的文件政策中,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 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19 年)等等,都彰显了党中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但相关文件均未细化针对情怀教育的相关评价标准。因此,相关部门针对青年大学生情怀教育应当在政策文件中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细化。
从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立足点不仅仅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要在立足中国的基础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要将“中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结合起来。广大青年要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努力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