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班本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1-12-02 15:30
江苏教育 2021年78期
关键词:兴趣小组道德与法治法治

康 泉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班本化与校本化类似,即师生以班级为单位,双方共同建构、创造富有本班儿童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将教材变为学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以下课例皆出自该教材)主要是基于经验论课程观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编写的,是激活儿童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虽是教材,但更应定位为学材。在班本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延伸与拓展,如把教材看作是“活性因子”,关注教材中编者独具匠心的问题、留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激活作用。为此,在班本化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对诸多话题的个性化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去,并对学生的经验进行唤醒、运用、整理、交流、提升。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后,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留有充足的空间,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努力做到为儿童的生长而教。

以二上《我爱我们班》的教学为例,导入环节,教师播放班级九月集体生日会的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让“集体感”生根。在后续教学中,教师没有局限于教材中的插图,而是通过两个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轻松自由地回忆快乐的班级生活。

游戏一:我来说,你来猜。教师提供关键词,学生猜是哪件事或哪一次活动。教师出示“钵池山、亲子接力、大风车”,学生会自然想到秋游、做游戏等。

游戏二:看图画,说活动。教师出示被遮挡的活动图片,学生通过回忆,还原活动现场,分享快乐。

游戏后,教师设计了分享、交流环节:(1)和组员分享一件自己在班级生活中快乐的事,并说一说哪里最快乐?(2)小组选出一件大家都觉得快乐的事并和全班同学分享。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在对自己和伙伴都熟悉的事情的回忆、交流、分享中明白:这一份份温暖与快乐都来自班集体生活。相互配合解决难题是快乐的,一起玩耍是快乐的,共同劳动也是快乐的……

在班本化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提供的素材出发,关注儿童的生活,将课本中的话题拉到真实生活中,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而教材与学生生活的串联,也让教材变成了鲜活生动的学材。

二、将教材衍化为体验

在班本化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一定的生活事件使抽象的活动情境化。在《我爱我们班》的教学中,要设计让学生热爱班集体的学习活动,教师就要寻找一个又一个生活事件。在这些生活事件中,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会逐渐深刻起来,会将教材潜移默化地演变成自己鲜活的生活体验。如在该课“团结友爱的同学们”部分,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夸夸我的好朋友,说说闪光点。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说他们优点的过程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此外,这还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也想去和这些同学交朋友。

小组活动展示,同学来点赞。班级中有共同爱好的学生会聚在一起,形成兴趣小组。教学中,教师事先指导学生结合本小组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如绘画组可以带来他们的绘画作品,手工扎染小组可以请教师、家长帮助拍摄扎染制作过程的视频并带到课堂中,英语小组可以进行现场展示。展示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可以自己为自己点赞,可以为组员点赞,也可以为观众点赞。肯定兴趣小组的表现,能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不同的兴趣小组。

自主选择兴趣小组。你想加入哪个兴趣小组?你想成立什么兴趣小组?因为有了上一环节的展示、交流,学生想与别人交往、想加入兴趣小组的意愿被激发了出来,所以,此时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就显得自然合理。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注重利用儿童的生活事件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导儿童用发现的眼睛去夸一夸自己的好朋友,用真诚的心去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这就是团结友爱的表现,更是共同成长的见证。

接来下,教师相机引导:之前的集体生日会都是老师为你们策划的,即将到来的十月集体生日会,老师想把策划的主动权交给各个兴趣小组,你们准备怎么策划呢?对此,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如分工和合作的方法等。紧接着,小组讨论、策划并进行汇报。与以往的集体生日会相比,本次集体生日会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参与,大家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为他人和集体服务,收获快乐,这样班级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会逐步提高。

以上教学,教师将一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件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将教材衍化为学生的体验,保证儿童思考在场、情感在场、收获在场,进而实现自主成长。

三、将体验转变为行动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说:“各种级别的新手对言述经验的种种庞大体系的吸收只有通过预先入伙行为才能进行。通过这一行为,新手成了培育这种经验、欣赏其价值并努力按照其标准行事的共同体之学徒。”教师的已有经验数量对于儿童来说是庞大的,要想通过经验影响儿童,教师首先要放下身段,先“入伙”儿童。所谓“入伙”儿童,就是教师主动进入儿童的经验当中,成为儿童的“自己人”,从儿童的经验内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

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六上《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时,课前,教师请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初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视频,直观感受选举的过程,同时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公民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内容和方式。核心活动是沉浸式体验选举,教师出示学校少代会的图片和提案,然后宣布本节课上我们要选出3名代表参加全校少代会,本次参加选举投票的是六年级(3)班的50名同学,候选人有5人。然后候选人进行自我介绍、学生投票、唱票、统计,最后公布获选代表名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少代会代表的选举为载体,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有效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将教材进行班本化处理,从儿童的起点出发,让教材走向生活,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猜你喜欢
兴趣小组道德与法治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周末加油站(V)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不落心外的雨
妙求人数
失踪的十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