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春燕
儿童博物馆,是一个为儿童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提供操作机会的场所。建设儿童博物馆,首先要充分理解博物意识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所谓博物意识,就是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意识。在博物意识的引领下,幼儿可以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辨识力、敏感性,从而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规律。幼儿教育不仅要靠教师言语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生活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意外经常会出现”。教师要细心观察,捕捉契机,积极引导,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鼓励幼儿大胆探究。教师不仅要蹲下身与幼儿交往,而且应该用心感受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听一听幼儿的声音,用幼儿的眼光看世界,理解和呵护幼儿的发现。
例如,在“风筝博物馆”中,幼儿带来一个风筝,很开心地告诉同伴周末去放风筝。教师听见他们的对话,觉得“放风筝”这项活动十分适合在春季进行,且风筝便于收集,便请幼儿分享放风筝时发生的小故事。幼儿开始关注风筝,带来的风筝越来越多,风筝花样种类越来越丰富。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通过个别事例,抛砖引玉,引起幼儿的注意,鼓励幼儿广泛关注各种事物。
当幼儿开始关注博物馆里收集的物品时,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倾向,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拓展为课程的教育内容。
例如,在“布博物馆”中,幼儿边收集边探索,开始关注布的材质、颜色、花纹、手感等。通过音乐活动“神奇的布”,幼儿又开始关注牛仔布是如何做成牛仔裤、小花布又是怎样做成花衣服的。随着兴趣的深入,收集的材料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发挥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但能促进幼儿进一步尝试探究学习,而且是继续培养幼儿收集材料、拓宽视野的一种有效办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儿童博物馆课程有一个“玩”的过程,教师不能仅把收集来的物品摆放在那里,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收集来的物品的作用,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幼儿感知和操作。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实践,既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新的关注兴趣,又能让幼儿在操作中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辨识力、敏感性,从而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规律。
例如,在“风筝博物馆”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 “放风筝”实践活动,幼儿在自己尝试探索放风筝的过程中,熟悉风筝各部件的作用后,开始关注放风筝的方法——没有成功的幼儿探索成功的方法,放飞成功的幼儿关注怎样放得更高更远……幼儿在操作中,持续地关注事物,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索兴趣。
玩是幼儿的天性,不仅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培养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幼儿交际的机会。“儿童博物馆”主要的活动方式就是游戏。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钟表博物馆”中,幼儿自由探索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随着幼儿持续的收集,游戏不断地拓展,幼儿的探索热情也因此高涨。
教师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收集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与幼儿一起设计、准备和利用材料。幼儿根据需要,运用已有经验,动手去获取材料。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设计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例如,在“广告博物馆”中,教师先收集一些刊登广告的报纸投放在游戏区,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回家寻找刊有广告的报纸带到园里,教师引导幼儿关注广告的内容、种类。当幼儿关注新事物时,教师要给予支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宝贵的体验,在有限的空间里演绎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