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剧教育回归儿童
——以大班班本课程《咕咚来了》为例

2021-12-06 09:23
好家长 2021年9期
关键词:狮子戏剧绘本

文 左 倩

一、课程背景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逐渐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我们在开学初以幼小衔接为背景,试图在这一背景下发现和挖掘出幼儿真正感兴趣以及真正需要的主题活动。而阅读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绘本阅读又是幼儿最常见和最喜欢的阅读形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要求:“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本班幼儿喜欢表现和表演,乐于展示自我且善于表达。因此,我们依托《指南》“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要求,在阅读基础上加入舞台剧表演的因素,给予幼儿表达、探索、创造的机会,以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实施

(一)在“冲突”中唤起戏剧表达

一个戏剧表演主题一般有四个层次:导入、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我们的故事开始于一次绘本阅读活动。格格小朋友给大家讲了《会咬人的书》这一绘本故事,其他幼儿也想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幼儿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决定利用餐前时间讲故事。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很多有趣的阅读方式,如绘本、连环画、指偶故事、泥偶剧等。其中,幼儿最喜欢的就是《咕咚来了》绘本故事。幼儿自发地在区域进行表演,为了角色的语言、声音、动作争论得不可开交。这一充分探索、塑造角色的戏剧表达过程符合幼儿戏剧经验建构的需要,为下一步戏剧创作做好了细致的准备。

(二)制作“角色身份证”

角色身份证——理解角色的典型特征,从幼儿自己的视角表达对角色的思考。浅层次的,是了解幼儿对角色细节的把握;深层次的,是尝试唤起幼儿对价值的判断和态度的思考,对真、善、美的肯定。

读完《咕咚来了》这一绘本,幼儿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纷纷表达了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角色。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幼儿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做一张“身份证”,画出它的特征以及自己喜欢它的理由。画完后,我们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绘画内容。诺诺说:“我最喜欢兔子,因为兔子主动告诉狐狸,咕咚来了。”然然说:“我喜欢青蛙,青蛙像骑士,很勇敢!”慧慧说:“我最喜欢大狮子,狮子很勇敢,会拯救大家。”……幼儿自由表达对角色的看法,解读出故事里角色的人文和品格特质,甚至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三)在“争吵”中创编台词

《咕咚来了》已进入剧本创作阶段,教师把幼儿绘画的“角色身份证”展示出来,请幼儿根据前期的阅读经验创编台词。当小青蛙的图片被展示出来,然然就举手站了起来,说:“青蛙说了‘谁敢骗人,就用咕咚砸他的头’。”刚说完,洋洋就急急地摆手:“你说得不对,青蛙说‘如果谁以后没搞清楚,就让木瓜掉在头上,然后结结实实地敲那一下!’”。两人各执一词,但其他人觉得洋洋的台词更丰富一些。后来,当狮子的图片被出示时,惜惜举手说:“大狮子在睡觉,突然听到了吵闹声,它很生气,大吼一声,啊吼!”说着,两只手变成狮子的爪子,伸向前方。这时候,洋洋急急地走到前面,说:“不是的,狮子吼的时候要像这样……”说着,把鼻子和眼睛都紧紧地皱在一起,还用手捏了一捏,然后大吼一声,两只手也弯曲着,像动物的小爪子,其他人纷纷跟着学了起来。

(四)在自主游戏中激发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是指在戏剧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新增角色、设计戏剧冲突,引导幼儿创作戏剧情节。因此,戏剧创作十分强调幼儿的创造性,特别是对原有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的改编。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营造“回归儿童本真”的游戏氛围,我们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在游戏区自主游戏,这个过程也是自由创作的过程。

在戏剧中,角色的出场有多种方式,有游戏、谜语、舞蹈、唱歌等。于是,幼儿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在自主游戏中为故事里的小动物设计了有趣的出场方式。

光俊:小熊做梦,梦到蜂蜜,用工具把蜂蜜弄下来,吃了,觉得很甜。

芷晗:小兔子和妹妹在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听到“咕咚”一声,它们有点害怕,但还是勇敢地玩了一局。

永毅:狮子正在睡觉,它做了一个美梦,梦见它跟母狮子结婚了,坐飞机去了埃菲尔铁塔和沙漠。

幼儿还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头脑中的想象呈现了出来,形象惟妙惟肖。可以说,自主游戏赋予了幼儿自主创造的空间,无形中引导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五)在自由体验中表演戏剧

戏剧表演就是在观众面前分角色把一定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排练戏剧,我们的戏剧表演不以追求展示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幼儿的戏剧天性,让幼儿更加自由、畅快地在感悟和创造的生态中学习。

为了让幼儿有更真实、美好的表演体验,我们在教室开设了乐器区和表演区,激发了幼儿的表演热情。演唱组的幼儿分别拿着木鱼、串铃、铃鼓、圆舞板等乐器,边唱歌边敲击乐器;舞蹈组的幼儿开始扭动小屁股,像小企鹅,用力地摆动着身体,然后又像高傲的天鹅,两只手叠放在下巴下,脖子一伸一缩,边跳边笑,好不开心。当音乐到达高潮的时候,两个人面对面,一只手搂着对方的腰,一只手握着对方的手,跟着节奏上下晃动,开始跳起交谊舞,跳到最后,还转了个圈;表演组的壮壮饰演的是一头凶猛的大狮子,只见他调整呼吸,“我的老家在非洲”说着,把自己的胸口拍得“嘣嘣”响。接着,他喊着“力大气壮赛过牛”,左脚右脚用力一跺,两只手竖在耳朵边……演完了,幼儿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三、活动思考

(一)观察、完整记录幼儿的表达

幼儿教育专业人士指出:“观察是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知道什么、在想什么、能做什么的最真实的方式之一。”通过观察,我们能解读到幼儿行为、语言背后的成长信息,并且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幼儿需要哪些支持和帮助。在《咕咚来了》生成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给予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通过笔头记录、录音笔、视频等方式,观察幼儿喜欢读的绘本,观察他们利用手偶、彩泥表演故事,甚至接纳他们“争吵”的学习方式,从而分析现有的区域游戏已不能满足幼儿深入开展主题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对幼儿活动的环境和材料进行预估的前提下,进行了调适——将幼儿不再感兴趣的生活区调整为表演区,里面投放了手偶、乐器等表演材料,满足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二)多种策略引导幼儿梳理、整合经验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那么,我们在幼儿主动学习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在班本课程实践中,我们不仅是记录者、陪伴者,更是幼儿“活动共构、进程共商、经验共享、心灵共润”的合作伙伴。在《咕咚来了》戏剧创作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幼儿在表演区的手偶游戏——大狮子的茶话会以及音乐区的打击乐游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个有价值的过程,将这两个游戏融入到故事表演中。首先,我们通过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厘清故事线索,沿着幼儿思考的线索引导课程继续深入;其次,我们将幼儿分享思维的过程记录下来,并进行结构化整合,从而帮助幼儿从活动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制造“催化剂”,激发幼儿本能冲动

我们对主题线索的梳理、思想的碰撞其实就是制造“催化剂”的过程,即我们要对主题开展的脉络、目标有提前的思考,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预估和准备。尽管不知道能不能“炸”出幼儿的思考、探索,但可以先“炸”一下,以激发幼儿的本能冲动。以《咕咚来了》为例,我们以阅读为引子,把调适过的环境和材料作为“催化剂”,激发幼儿游戏的本能冲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与幼儿交流、讨论,在总结与反思中推动课程的不断深入。此外,我们作为幼儿的合作伙伴,通过自身的冲动唤起幼儿的冲动,根据自身的经验整合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经验,参与到幼儿游戏中,拓宽幼儿游戏的思路,激发幼儿内在的潜能。

猜你喜欢
狮子戏剧绘本
有趣的戏剧课
绘本
绘本
绘本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狮子的喷嚏
戏剧类
狮子鱼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