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义,余忠淑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大学教育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教育要重视“课程思政”,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应推进“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互联网已全面渗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大环境之中,乐于使用互联网。“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教育各部门的跨界融合,并创造出新产物的过程[2]。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是融合“课程思政”和网络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具有特有的内在要义机理。
高等教育中的互联网教育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教学中的教育活动过程。互联网技术能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扩大教育规模,激发教学活力,让教学呈现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和全球化的特征,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契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3]。也就是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4]。 “课程思政”教育推进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对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进行价值引领和塑造。“课程思政”教育是将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相协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而“互联网+课程思政”是将课程思想政治融合互联网技术进行的教学,能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实现多个教学空间的优势互补。互联网环境下,其不仅可根据时代需求和学生需要,准确、快速地更新思政材料,带来更多更新更开放的“课程思政”资源,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得到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让师生不再局限于空间进行教学互动,有利于实现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传统课堂和网络化空间协同进行价值引领,达到全方位育人目标。“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中国优秀传统教育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有其合理运行的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和教育目的从整体性上进行了论述,认为教育不应停留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工具性上,也不应是超越现实的空洞道德教化,提出了应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规律,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和教育思想是构成“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是对中国优秀传统育人方式的继承。中国教育善于在知识和技能传授中采用灵活形式进行价值引领。《师说》将“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道”排在第一位,即强调在“授业解惑”中要贯穿为人之道等价值引领。《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化”为“点化”“感化”“化育”,即教化人们的精神与行为的活动,让人们的社会行为化为礼行,化为道德秩序。“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也是对新时代学生“自信”“认同”教育功能的强化。通过互联网方式推进“课程思政”,更好地让学生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突飞猛进的现代文明。“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当前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呈现,是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增强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重要途径。“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利用学生乐于使用的现代网络技术优势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时代的潮流、时代的选择,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能体现有效的规律,让学生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更好地获得价值引领。一是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应试教育下教学大多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与文化培养,忽略价值引领。而在当前素质教育下,“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将切实体现“以生为本”理念,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推进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回应学生的价值困惑,加强思想沟通。二是体现价值引领规律。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网络化特征明显,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相互碰撞,许多价值观良莠不齐,容易影响学生价值认同。在教学中切实推进价值引领,有利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互联网教育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传播的内容更多,方式更灵活多样,学生更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在体验、探究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塑造。三是体现互联网规律。互联网教育下,不是简单搭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课程思政”内容放到网络平台,而是将教学资源和网络技术有机整合,建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使之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将课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使思想价值更好地在互联网上传播与展现,以立体化、全方位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结合了“课程思政”的优势与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具有方便快捷、开放共享、方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育优势。
首先,具有方便快捷性。“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育与管理,在移动化、智能化网络信息设备普及的情况下,“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显示出了其快捷、方便、准确的优势。高校在网络教育中可选择已有的网络平台教学,也可通过选择的网络设备,在系统中构架、植入数据链构建学习区域块,通过移动设备发送相关教学内容。师生可利用固定或移动设备进行教学互动,从而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便捷性。其次,具有开放共享性。网络“课程思政”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可在课后按照教师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在线学习、反复学习,可与教师在线上进行讨论,在线上提交作业,接受作业反馈,进行学习测试。“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建了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学生可灵活选择时间进行系统或者有选择地学习,还可选择其他高校适合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让优质资源得到共享利用。同时,可利用网络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轨迹进行追踪,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需求,从而有针对地提供教育内容,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首先,增强了“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的新颖性。当前大学生自我独立意识较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造成的单向知识输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难以真正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兴趣。许多专业课程理论不易理解,学生听教师的灌输容易厌学,教师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互联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平等交流的网络平台,创设了师生平等、开放的交流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抒发对价值问题的理解,能有效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同时,信息化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文字、图像、声音融合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革新了“课程思政”教育手段,充实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其次,丰富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普通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给学生的内容相对固定,因而学生接受的“课程思政”内容不够丰富,容易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达不到课程应有的效果。通过互联网进行多种形式的在线学习,学生有较多学习内容可以选择。教师在网络平台,将设计好的教学讲授视频、相关思考题、检测题、交流讨论等提供给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学生可进行充分思考,许多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探究,拓展加深知识理解,增强对思想政治问题的透彻领悟,提升思想政治意识。
当然,“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的教育优势是相对的。传统教育方式的“课程思政”具有直接、教学方法多样等特性,通过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推进师生互动,也能打造成“金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互联网下的“课程思政”对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要求实际更高,如果对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组织、要求和监督,会让互联网下的“课程思政”优势无法发挥,教学流于形式,形成“水课”。因此,需要对互联网下的“课程思政”进行精心设计,认真组织与监督,要将传统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融入互联网教学,让“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的优势得以发挥,实现有效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功效。
要建构和完善“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应建立健全课程目标、网络平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通过有效实施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功效,实现立德树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5]。“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维统一,突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教育,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目前,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接受度下降,热衷西方文化,对西方宣扬的一些思想有一定的倾向。比如,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影响一些大学生,该思想的传播“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和平演变’开辟道路。”[6]因此,应通过“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抵制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侵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因此,大学生单单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是不够的,高校教育中必须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尤其是应多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互联网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培养。为此,在“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中,要在知识、能力培养中强化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选择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推进“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的关键。信息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搭建和实现。一是使用微信、腾讯会议等简易平台。教师通过学生习惯使用的一些微平台,对学生直接进行课程讲授,进行授课内容的上传、线上讨论和思想沟通,通过互联网实时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有些教师或教师团队通过开设和运营微信公众号进行课程直播,通过搭载打卡轻应用、答题轻应用等获得学生及时反馈,促进授课的互动性,因为便捷好用,师生都乐意使用。但该模式也有缺点,其线上“课程思政”所针对的学生人数、授课内容比较有限,学生得到的综合训练不足。二是使用易班、学习通等综合平台。易班授课具有教学、考勤、考试、报名、投票、问卷等功能,该平台拥有课程资源多样化、教学工具多元化、服务管理个性化等特色,通过搭建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保障师生线上进行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学习通是基于微服务架构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在该平台上,能利用超星20余年来积累的图书、期刊、报纸、视频、原创等资源,融教学与管理为一体,可全面完成线上教学,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是建立课程教学专题网站。通过建立开放的课程中心、教学中心等学习资源库,供师生进行课程视频及课件下载,同时也设计有教师线上授课、师生线上交流、考试等功能[8]。此外,有些高校自己也在研发网络课程平台和应用软件,推进针对性、个性化的线上教学,推出了许多微课、慕课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时代感、针对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授课内容搬到线上,而是要建构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进行相应的价值转化与引领。在课程的内容体系建设上,一是可将讲课内容录制成视频放到平台上供学生选择学习,也可建构直播平台,将授课内容通过在线直播,师生在线互动完成教学。教师讲解的内容最好可以保存供学生回放复习。二是加入经典案例分析,拓展阅读材料,尤其是和“课程思政”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能够深入拓展理解,以更好地领悟思政要义。每一章节都应有配套练习、在线检测试题,让学生每天可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通过试题测试掌握程度,让问题日日清,让思想不断成长。三是要建构题库和考试系统。如在学习通上,通过题库来进行命题,进行线上考试、阅卷和试卷分析。四是可将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上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与计划。五是“课程思政”中要强化思政内容资料库建设,建构相应的通过课程知识引领价值的案例、阅读材料、专家名师相关的经典“课程思政”视频、问卷调查、针对课程知识点制作的价值引领的微课视频、翻转课堂视频等。思想政治内容体系中,授课内容是核心,需要充分挖掘出具有思想政治价值的知识点,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可选择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可通过启发式、探讨式、体验式、翻转课堂等实践育人方式教学,切实推进“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视频教学法。教师将课程内容制作成视频放到平台上,让学生随时灵活选择学习。许多课程的理论比较深奥,学生听一遍不易听懂,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来明晰理论,感悟思想。二是直播法。教师将课程内容在线上直接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还可以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互动,催化学生的思想情感,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还可在课后回放温习,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三是案例法。可在播放的视频中加入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可在课后练习或在思政案例库中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案例分析,可在网络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完善自己的案例分析。也可在直播课中进行案例分析,教师最好在课前布置案例,让学生查阅资料,写出初步分析,在直播课上让学生或学生小组代表分析案例,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学生最后完善自己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思考中得到思想启迪。四是故事法。通过注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故事,在感人的故事情节中,触动学生情怀,引领学生价值认识。五是讨论法。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在设计的时间段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在线上进行讨论。而直播课上师生之间可直接讨论。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里,大家没有实际面对面,学生更能放松大胆地发言,进行思想碰撞,得到精神的化育。六是头脑风暴法。在直播中,针对某些问题,同学们可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师生不做评价,在群体作用下,相互感染,激发大家的思维,引发感悟,提出新观念、新思想。七是项目完成法,在课堂中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文献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收集,写出论文或调查报告,在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提炼价值启示,从而使理论、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八是电子沙盘游戏法。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升思政素质,如许多课程都在使用ERP电子游戏,利用Kahoot!教学游戏以及希沃白板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九是微课法。针对“课程思政”中一些可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点,注入思想政治元素,制作经典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学习讨论,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十是翻转课堂法,让学生学习网络平台的讲授内容,完成相应练习,进行课后测试,回应学生提出的知识与思想疑问,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
课程目标、教学平台及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设计好后,关键是要在在线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呈现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政治元素,提升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高校经济学课程互联网教学中,讲到市场失灵中的外部性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呈现经济发展中带来污染等外部性问题的视频,让学生领悟内涵,教师再进行归纳。教师指出外部性问题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问题,并分析负外部性问题的实质,指出西方市场经济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总是想实现个人成本最小和个人收益最大,却忽略了社会成本与收益问题,从而形成污染等外部性问题。因此,从亚当·斯密提出的道德情操理论来说,市场经济下,生产者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应是建立在内部化社会成本基础之上的最大化。进而通过在线讨论,让学生感悟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教师要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充分挖掘外部性问题知识点的思想政治元素,指出经济发展也需要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负外部性问题,应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政治价值引领。同时指出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生产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常常形成负外部性问题,污染环境,损害人民利益。而我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共同增进的包容性的经济思想,在该思想的正确引领下,将有效防范、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负外部性问题,增进正外部性效应,推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学完成后,要布置在线作业、在线测试,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后复习,形成知识掌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在强化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拓展思想政治价值的引领。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需要健全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评价机制,可采用思政标准与知识、能力标准并重的发展性、综合性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中,要重视关于网络“课程思政”的评价,对其形成一个重要的权重,要对学生参与网络课程思政的讨论、完成相关网络“课程思政”的作业、调查研究的思想总结等进行量化打分。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在线试题测试形式进行,试卷中要有一定权重的试题体现学生的“课程思政”意识。也可通过一个学生在网络完成的综合体现知识、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项目总结报告、方案设计作品来进行。切实构建和实施网络“课程思政”的学习评价,有利于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与价值创塑。同时,要构建教师网络“课程思政”教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可通过网络“课程思政”推进的态度、素质提升与成果进行考核。要重点考核网络“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如在网络“课程思政”建设中,对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讲义、课件制作、作业布置、实训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在线视频制作、“课程思政”资料库建设等进行评价,并综合其在线“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及学生的思想进步程度进行考量。对教师在网络“课程思政”取得的绩效可单独进行考评,也可在常规考评中将网络“课程思政”作为一个重要权重部分进行考察。应通过学生、教师、领导和专家等多主体参与评价方式,客观考评出教师网络“课程思政”教学的绩效,并形成相对应的奖惩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的建构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