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彤
学校和家庭从学生入学起就是一组特殊的关系,两者时而是盟友时而又是对手。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或许他们并没有直面这两者的关系,但从两者关系的和谐程度来看依旧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一般而言,凡是家校关系良好的,学生都比较自信、阳光、开朗,而家校关系紧张的那部分学生在学习、交往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家校合作来看,通常都是家长会的形式,好一些的还有家长学校及家委会,但是真正能将家长和学校作为“一体化”共同体来建设似乎还比较少。细究原因,家校合作的一体化水平和以下三方面的缺失有关。
“学校与家庭是最好的统一战线”,这样的提法是基于学校和家庭都希望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对于学校而言,比较容易操作的是对教学质量的管控,在学习成绩提高的过程中,学校自然承担了最为重要的任务。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的不同,大多数家长无法直接参与孩子的学习。因此,对于将教学质量视为唯一生命线的学校,家长群体就不是特别能够依靠的群体,家校的合作也就被定位成阶段性的告知。一旦告知完,家校合作也就告一段落了。这样单纯以学业成绩为重点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学校教育责任的缺失,家校合作势必会缺乏整体目标,合作的意义仅仅停留在单向沟通,家长处于被动地位,家校合作流于形式。
家校合作还受家长的影响。首先,在家长群体中不乏存在“孩子既然已经放到学校,那就是学校的责任”这样的认知。家长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位置放到学校的后面,认为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主阵地,家长的职责在校外的时间段。其次,由于家长群体的差异,家长作为孩子监护人对教育的理解存在差异,使得家长对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能动性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家校合作形式的千差万别。既有少量学校“博士爸爸”一箩筐,将家长课堂搬进学校,更有一味听从学校安排、指哪打哪的从属型家校合作活动,也存在个别对学校教育不认同、家校合作名存实亡的“对抗型”关系。而后两者所呈现的家校合作因为没有家长的积极参与,都比较流于形式。
家校合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学生这个主体,当学校和家庭都不将学生的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时,家校合作只是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成人与成人间一厢情愿的合作,大家往往会忽视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快乐成长。而学生这个主体的被忽略将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适合成人的内容和形式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大相径庭,实际的合作效果也可想而知。
对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的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下面简称“苏科外”)而言,家校合作是从建校起就非常关注的一项工作。学校首先从目标入手,让家长成为学校的朋友,用共同的愿景来吸引家长的关注。其次,学校敞开校门,将所有学生活动对家长开放,让家长在一次次活动中真切感受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再次,学校主动寻找家长伙伴,邀请他们进入校园,参与学校管理,赋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权利,让他们成为学校的“教育合伙人”。
学校主导的家校合作从家长、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问题,由学校相关教师开设青春期家长系列工作坊;针对周末接送孩子等待时间长的家长,学校开设“恩顾家长学堂”,提供美术、书法、瑜伽等课程供家长学习,既节约他们的时间又提升了艺术涵养;针对校门口车流量大易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学校组织家长义工,共同指挥车辆有序通行。
随着家长素养的不断提升,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日益上升。很多年轻的家长学历高、专业强、人脉广,与学校教师正好能形成互补。苏科外有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家长,因此在学校倡导下,各班开设了“亲子讲堂”。汽车制造、武器装备、量子力学等各种教材里接触不到的知识由家长来教授。苏科外还倡导特色班级建设,这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每个班级的家长在班主任提议下,围绕班级特色开设讲座,还带领学生参观实践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拓宽了学习的边界。学校某个班借助家长资源以“博物馆课程”为特色,学习博物馆知识,撰写文物介绍,开展博物馆讲解。一系列的家校合作活动让学生获益匪浅,家长在这样的合作中也收获了更多孩子的认可。
随着校园的开放和家长的不断介入,家长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校园,与学校的关系更像伙伴。大家将目的都放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此时的家长展现了更强的主动性,他们会出谋划策,将自己与学校放在教育合伙人的关系中。如苏科外的小萤火虫亲子阅读俱乐部,参与者从几人发展到几十人,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故事爸爸”“故事妈妈”的活动中爱上阅读、收获成长时,家长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开始从教师的单纯主导发展成家长主动参与。家长自主设计、自主组织,将戏剧变成了学校的特色,开启了家校合作新模式。
当教育的边界被重新界定,学校和家长将以目标为驱动,两者都拥有明确的内在动机,这时除了互相激励,更多的应该是赋能。赋能强调给予挑战,依赖文化氛围,重在组织的设计以及人与人的互动。苏科外为了给家长赋能,对常规的家委会做了改变,将所有家长根据各自的特长分为三个部:资源开发部、家校互通部和成长助力部。每个部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同时为了形成真正的家校合伙人模式,每个部都有学校的中层干部参与,与家委会成员共同建设、共同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