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力维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立德树人”“育警铸魂”是新时代公安院校思政课建设所要深化理解的重要命题。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对于公安院校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公安院校思政课是培养公安专业人才的关键课程,必须结合公安工作的使命、职责、任务,贴近公安实战,充分发挥政治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和功能。2019 年5 月,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公安工作提出要求,强调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的重要性。“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2]总书记关于“育警铸魂”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表述,为公安院校通过思政课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合格预备警官的人才建设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新时代公安院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育警铸魂,一方面是针对全体学员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另一方面是特别针对公安人才队伍的建设。公安院校培养出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具有特殊使命和责任的先进人才,是聚集在一起的具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2]。这就要求其思政课建设既需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质的培养,又要针对公安工作特殊性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围绕公安院校思政课如何既抓立德树人又抓育警铸魂的针对性研究还需深入,基于公安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路径研究相关成果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对此,本文选择从“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提法和两者理论关联的角度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思政课改革创新存在的困难和可行路径。
作为一种育人方式,“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立德”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其中,“立”是树立、建立的意思,“德”是德行德业的意思,表明人生最高境界是建立德业,之后才是建功和著书立说。“树人”出自《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就是培养人,不在一朝一夕,而是终身培养,可见其不易。“立德”和“树人”合在一起,体现出弘扬、追求更高精神境界。《周易》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导人们要像大地那样,具有厚重与广博的德行,《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推崇王道精神的树立,《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是民本之德行的推行。《礼记·大学》则讲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总之,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德”,其含义既深又广,包含多重面向,而以德性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在新时代,传统的“立德树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谈话中阐释道:“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认同的持久、深沉的力量,其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立什么德”的问题,是对“德”的内涵的扩充,其被提出来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5 月2 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进一步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分别以“大德”“公德”“私德”揭示“德”的内涵,恰好对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德”对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之“德”,“公德”对应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之“德”,“私德”对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之“德”,这就更为清晰地阐明“立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如何立德方面,总书记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点明三种立德方法,在学校的治理层面,则“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从而阐明了“立德树人”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改进教学管理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从“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怎样立德树人”的回答中,可以明确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问题在理论上如何解决。而公安院校思政课建设不仅包含深化理解“立德树人”的问题,还要厘清“立德树人”与“育警铸魂”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育警铸魂”的提法来源于“铸魂育人”,其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10 月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作为革命军队建设的要求:“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5]之后,总书记在党的思想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教育工作等领域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使用与“铸魂”相关的表述来阐释理想信念的问题,如“铸魂补钙”“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净化灵魂”“塑造民族魂”“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等。
铸魂,在实践中体现为理想信念的培养,“理想信念铸魂”作为立德树人关键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中“德性”与“灵魂”的关系,李忠军 、钟启东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灵魂’是‘德性’的精华,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必定是‘有灵魂’的人。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魂’是‘德’的统领与根基,‘立德’的根本在于‘铸魂’,‘铸什么魂’决定着‘立什么德’,‘铸魂育人’决定着‘立德树人”的性质和方向。”[6]这一评论准确而鲜明地展示了“灵魂”与“德性”的关系,“铸魂”在“立德”中的突出作用,“铸魂育人”如何影响“立德树人”,简而言之,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为何“理想信念铸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实际上,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理想信念铸魂”的任务也提上日程,“理想信念铸魂”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在教育中不可或缺,高校亦需要以思政课教育的方式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对于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而言,“铸魂育人”更为明确地表示为“育警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育警铸魂”,强调“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2]。各公安院校正是通过贯彻这一思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进行育警铸魂工作,通过触及灵魂和潜移默化的思政课教育,解决当前公安院校部分大学生所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理想信念比喻成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7]。基于此,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首先应着眼于自身理想信念的培养,严肃审视其是否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补足了自身精神之“钙”,才有能力给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熔铸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魂。
以上,可以看到“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理论继承和创新,“立德树人”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要求新一代预备警官能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育警铸魂”则需要在“铸魂”上下功夫,注重理想信念的培养。“育警铸魂”源自于“铸魂育人”,特指公安队伍的理想信念铸魂,在这一过程中,预备警官逐步形成忠于公安事业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从而在面对复杂环境、多元思想、利益诱惑之时仍然矢志不渝,坚强如铁。
作为教育实践和价值构建,“立德树人、育警铸魂”一方面立足于预备警官价值观培育,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警,另一方面是基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考虑,使公安院校思政课成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地、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要实现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目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促成师生达成共识,即在“立德树人”的文化传统中,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目标引领下,完成思想政治知识传授,建立起对特定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认同。而当前公安院校思政课建设现实中,这种认同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
思政课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捍卫国家意识形态的立场、观点、情感,并能由内而外付诸行动。2015 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文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8]可见思政课建设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大局的重要性十分显要。2018 年,教育部发文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公安院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9]思政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指导作用,其作为重要阵地、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甚至于“灵魂课程”的地位,被明确地提出来。在新时代,我国国家意识形态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承担的时代任务十分艰巨。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深度交融,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变得愈发激烈。公安院校作为培育公安队伍的摇篮,是外部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对于还不具有足够辨别能力和警惕性、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的90 后、00 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观念是具有很强迷惑性的,即便在管理相对严格的公安院校,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推崇某些错误西式观念的现象。相对而言,思政课所提倡思想的统一,强调国家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却与近年来被一些人所鼓吹的高等教育“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价值多元”等观念相冲突。如何通过思政课,有力反驳某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错误思想和观点,使公安院校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塑和改造,使其敢于与错误思想和外部渗透势力相斗争,是一项重要且难度较大的课题。
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目标,还在于推动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理解核心价值体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公安院校则不仅要培养政治坚定、人格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要培育一批投身于公安事业、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人民警察。然而一方面,由于思政课的部分核心内容偏向于宏大主题和抽象叙事,在教学过程中易脱离学生的人生现实和职业规划,难以与传统和流行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思政课教材是通用教材,不专门供给公安院校学生,还需要进行更具公安职业针对性的思政课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育。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对“大德”“公德”“私德”的追求,其为核心价值观亦是文化底蕴,长期以来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个人的成长起着正向的价值引导。当前我们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新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核心理念以及公民基本遵循。公安院校所要进行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育,一方面是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立德树人,另一方面,还要使价值观教育与公安职业相符,和人民警察理想信念培养相联,铸牢忠诚警魂。然而,当前公安院校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育的不深刻以及其与公安职业难相适应:一是在思路上不够清晰,需要专门针对公安人才的价值观体系教育教学规划和实践;二是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说教为主,践行不足,难以入脑入心;三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心不够突出,对警察职业道德特别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投入不够。如何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警察职业道德的认同,坚定从事公安事业的理想信念,敢于践行公安工作使命任务,是当前公安院校思政课的一大挑战。
至于作者权(author’s right)传统下对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则进一步要求创作者对其智力创作结果的主观意图。“人工智能创作”只不过是基于输入数据,按照算法得出结果,人工智能甚至都不能理解这些输出结果的意义,更谈不上价值判断、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这些人类创作的本质特征了。因此,纯粹“人工智能创作”仅具有形式上的表象,并非真正的智力创作,仅是模仿人类思维的计算结果而已,目前所谓的“强人工智能”以及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也并未突破其人工阈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创作。
素质的培养和评价是任何一门课程所绕不过的一环。然而由于思政课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思政课完成“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任务要求,决定思政课不能仅仅围绕考试、考核进行教学安排,更需针对学生的政治品质、价值立场、思维方式、思想道德修养进行全方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以考试、考核方式完成的学习绩效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可量化内容进行评分,其作为思政知识掌握情况的显性评价,不能完整体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譬如一个人的思政课考试分数,不能完全衡量其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思想情感、思维方式、意志品质等。显然,全方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量化的知识成绩评价处于次要地位。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倾向其潜隐性影响,它是指思政课促使学生对意识形态内容、价值观念具有内在认同并产生外化行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向特定思想、行动、人格看齐,逐步形成履行专门职责的动力。潜隐性影响起初是潜在的,不能以考核或考试的方式计量,需要在生活积淀、职场历练后逐步得到检验。若以潜隐性影响为准,大学思政课更侧重培养而非评价,即思政课“讲什么”“如何讲”“是否能够深刻促进学生成长”是关键的,学生显性的考试成绩则是次要的;教学内容、实践平台、教学环境、教研制度机制以及教师个人魅力等因素需要纳入重点考虑,围绕考试和考核而进行的设计和安排则放在次要位置。换言之,为学生提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条件和机会,比量化的分数评价更为重要。当前,公安院校的思政课对成绩绩效评定的重视度过高,在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构建“大思政“路径还做功不足,如何完善学生素质评价方式,并在考试分数评价之外,为全体学生创造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环境条件,是当前公安院校思政课建设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如前所述,推动公安院校思政课建设虽然具有方向的指引和文化支撑,但在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具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传统的“立德树人”德育思想也为思政课的健康发展贡献养分,然而同时,思政课建设亦面临着意识形态教育与当前意识斗争形势相适应、价值观与价值体系教育与公安职业相适应、知识评价与思想政治素质全方位培养相适应的困难。就当前发展环境和存在问题来看,公安院校思政课需要从如下路径进行建设。
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在公安院校思政课建设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公安院校需要旗帜鲜明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加强思想和理论的教育教学,着力提升学生政治水平。通过意识形态教育,从思想源头上确保公安队伍的对党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忠诚”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其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保持政治立场坚定的关键。对于预备警员来说,忠诚的根本在于铸牢忠诚警魂,一方面,公安院校思政课需要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使忠于职业、忠于集体、忠于信念成为大学生的思想自觉。“忠诚教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已经超越了知识传授和技能层面,上升到政治建警的高度,并且同人民警察的思想素质、政治本色以及公安机关的职能责任有紧密联系,成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和鲜明特色。”[10]
对于公安院校学生的培养而言,有必要在一切教育之中特别突出忠诚意识的培养,这是公安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是否忠诚,直接关系到公安队伍是否能够完成使命任务。公安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突出忠诚教育,既要强调政治忠诚的高要求,又要展现职业忠诚的特殊性。为此要兼顾教学和科研,加大忠诚教育相关平台的投入。具体来说,一是要在教学环节重视忠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聚焦政治忠诚对于公安队伍的特殊意义,突出人民警察这一职业对忠诚的具体要求,以充分的说理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忠诚意识。二是重视科研,通过对忠诚与国家安全、忠诚与公安职业、忠诚与思政教育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忠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三是加大实践平台的建设投入,充分利用行业和地域资源优势开展实践育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感召,使意识形态教育更具震撼性。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11]只有绝对忠诚,不怕牺牲,勇于担当,才能肩负起新时代护卫祖国和人民的职责使命。广大公安英雄模范所体现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英雄信念,必须得到传承,当前公安院校思政课需要联动、联通、协同各种教学资源,以国家大局、社会安定、学生实际为着眼点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传承忠诚精神,铸牢忠诚警魂。
针对人民警察职业特点,需要开展系统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从学理教育上,使学生明白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其本质、特征、基本原则、规范等,明确当前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基本情况、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其次从政治教育上,引导学生树立从事公安事业的理想信念,使其明确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精神内核、职业特色,遵循“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要求,通过政治提升不断将职业道德教育引向深入。
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应同步推进,还需完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特别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内容。在具体操作中,有必要在“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内容中增加公安案例,突出人民警察理想信念,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公安工作原则与法的关系等内容,开设相关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实战演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团结协作、勇于献身、严守纪律、文明执勤等。同时,在课堂教学之外进一步增加贴合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活动,拉近学生与警察岗位、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之路做好思想道德教育的铺垫。
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其底蕴还在于传统文化,要完善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需要加强“立德树人”“育警铸魂”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教学和研究,突出公安机关的政治、社会责任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推动传统文化与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文化传承、道德培养、职业精神塑造,厚植新时代公安专业人才培育的人文底蕴。
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课内蕴着人生观、价值观、思维观念、情感导向、心理动态、兴趣理想等等多方面,仅依靠思政课堂、专职教师,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同时,思想政治素质的真正提升,是不能仅依靠考试考核、绩效测评来计量的,需要不断加强资源投入,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格局,探索大思政独特路径。
在当前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背景下,公安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育警铸魂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探索一条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一方面,通过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相关行业优秀工作者讲授的“课程思政”相互配合,相辅相成,通过铸造忠诚警魂这一主线,深度挖掘各公安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因子,打破学科、专业、理论界限壁垒;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明确思政工作的多元主体与职责,促使公安院校各部门各单位主动作为、联通关系,避免各自为政,使立德树人从教学层面延伸至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需注意将立德树人与育警铸魂相结合、相关联,在不断加深教学内容的策划和管理基础上,统一思想,健全制度,形成合力,把学校各部门、各岗位统一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围,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始终围绕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开展,切实打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真正践行“立德树人、育警铸魂”。
当前公安院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任务,既是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亦是在传统文化沃土中进行的教育教学践行,只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现实问题。本文提到的三重困难,其中“意识形态教育与当前意识斗争形势相适应的困难”是因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满足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需要,“价值观与价值体系教育与公安职业相适应的困难”源于目前未能构建起针对公安职业的完备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评价与全方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相适应的困难”与思政课侧重人才素质的“培养”还是“评价”的争议相关,与思政课的政治教育功能是否能够大跨步提升相联。三重困难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并不能一蹴而就得到解决。当前,各公安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各自的思政课改革创新之路,对于“立德树人”“育警铸魂”有各自理解和探索,本文所总结的意识形态教育、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大思政”建设这三重路径,正是基于近年来相关工作所做的初步梳理和策略性思考,若要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有必要深度剖析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形势发展,结合具体问题做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