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全祥
(青海民族大学 预科教育学院,西宁 810007)
体育作为五育之一,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行为视角下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及正确运动观念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健康行为是高校大学生从事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1]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同时,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高校需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优化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从而有助于我高校学生正确运动理念的培养及身体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参与各项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但在实际的高校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首先,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体还有待提升。在高校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锻炼、过度上网及不健康的作息和运动习惯,导致其自身身体素质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次,就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结果来看,高校大学生在耐力、爆发力及力量水平方面均有待提升。[2]大部分学生在体质测试项目中的表现都靠测试前的突击锻炼完成,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最后,在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过程中,部分高校学生的视力水平也呈下降趋势,也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但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上存在一定偏差。首先,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常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课堂纪律太过松散,给学生造成了体育课等于放松娱乐的印象,[3]对于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及运动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其次,部分体育教师还存在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偏重技能达标及成绩评定的倾向,不仅不利于高校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对于体育专业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阻碍。最后,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还存在对学生的运动热情及积极性调动不足的问题。大部分体育课程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都存在体育课程按部就班、课堂教学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教师室外课程消极懈怠的情况,同样也影响了高校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正确的运动观念不仅可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对于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及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部分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体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的各项知识技能关注不足,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学生自身体育知识结构的完善。其次,部分高校学生在实际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指导掌握程度不足,导致在实践过程中极易出现由于不得要领而形成的外伤,同时也不利于我国高校学生身体健康。最后,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大学生还存在不能全面认识和了解体育课程优点的情况,认为体育锻炼对今后职业发展帮助不大,导致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待体育课程教学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样不利于其身体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
健康行为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次革新,需全面丰富的体育课程呈现方式,但部分高校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部分高校体育课程类型太过单一,过分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本校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下降,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学生体育知识的丰富及运功技能的掌握。其次,部分高校将体育课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种类型,且在课程安排上由于理论课与实操课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导致学生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对于动作要领及相关理论出现遗忘,[4]对于高校学生体育训练成效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阻碍。最后,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导致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体育理论掌握不扎实、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比重偏差太大的情况,对于学生正确体育观念的培养及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健康行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实际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还存在一定欠缺。首先,部分高校由于体育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本校体育教师长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其次,部分教师对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无法与学科前沿的教学理念相融合,在课堂教学组织及教学节奏的把控上都存在课堂节奏太快或太慢的情况,[5]对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及良好运动理念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都依靠教师口头讲授完成,同时由于室内课与室外课课时不同,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步的情况,对于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具有一定阻碍作用。
健康行为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学内容。但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部分高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在选择上对于教材难易程度把握不到位,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次,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陈旧,不仅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普通专业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最后,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实际的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未考虑到高校大学生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状况,同时课程安排还存在忽略学生记忆规律的情况,[6]课程之间时间跨度太大,不利于健康行为视角下高校学生实际体育成绩的提升。
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健康行为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实际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涵盖范围有限,其实际的有效课程评价指标与健康行为运动观念的关联程度太低,[7]对于高校教师体育课堂教学方向具有一定的误导倾向。其次,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都存在忽略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的情况不利于高校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最后,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人员自身的课程评价观念过分陈旧、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丰富完善的课程类型对健康行为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课程建设方面,高校首先要平衡本校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保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均衡,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其次,高校教师还可在坚持健康行为理念的基础上创新课堂呈现模式,以成都大学“攀树运动课”、厦门大学“潜水课”、复旦大学“舞龙舞狮课”等新型课程模式为例,[8]高校可在坚持体育教学理念以及了解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讲授法以及示范法,对于体育课程的呈现形式进行创新,调动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最后,除了课上的讲授与锻炼之外,高校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将教师在课上所传授的相关体育活动经验在现实中加以准确运用,进一步提升本校学生实际体育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
健康行为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的支持,所以高校首先要加强本校体育教师的培训,通过校内的教学研讨以及鼓励体育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本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高校还要进一步聘请相关体育课程专家,帮助本校师生解答在实际体育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平衡学生健康及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鼓励本校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渗透相关体育健康知识,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其次,高校还要进一步完善本校的体育教师培训机制,为本校体育教师提供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与途径,鼓励本校体育教师积极学习并借鉴其他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案例,[9]在全面了解分析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本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改进。最后,部分高校还要进一步鼓励本校教师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健康行为的相关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深化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
健康行为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与本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国高校领导与教师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本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及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贯彻,各项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开展都应着眼于健康观念及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相关健康运动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行为理念。其次,高校在课程建设上还要将竞技性、健身性及娱乐性进一步结合,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加入部分娱乐性的元素来提升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转变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调整本校体育课程安排,在体育课程安排上尊重高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遗忘规律,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及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
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高校首先要完善本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指标,进一步丰富本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的层次,除了常规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案、师生互动等评价维度之外,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人员还要在指标建设上进一步重视本校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健康行为表现,促进高校大学生实际健康行为的培养。其次,高校还要针对教师所采取的不同教学模式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来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帮助高校体育教师进一步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扬长避短,推动学生健康运动理念的培养及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提升本校体育课程评价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评价能力,保证课程评价人员能就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并给予正确意见,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实际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