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臣
(山东省高密市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 261500)
生猪口蹄疫也叫蹄磺或口疮,是通过口蹄疫病毒传播感染引发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热性、急性传染病。此病在全球广泛流行,一般在冬春两季发病较高,各年龄段的生猪都容易感染,主要特征表现为蹄部、口部及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生猪感染后大多可自行康复,病死率不高,只有仔猪感染后容易发生死亡现象。所以,在养殖中为了减少损失,需要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患病动物、感染无症状动物和康复治愈后的动物都能长期携带病毒并传播,都是此病发生的传染源。口蹄疫病毒主要感染病毒动物的口腔、食道、软腭及咽部等部位,感染发病动物的蹄部、口腔、乳房等部位发病初期出现的水泡表皮、水泡液传染性最强。
口蹄疫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间接接触和直接接触两种方式,病毒污染的水源、饲料等媒介物可以通过动物消化道传播感染,也能通过动物的破损皮肤、黏膜传播感染病毒。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受病毒含量、风速、湿度等因素影响。研究显示,病毒在水面上的传播距离远远大于在陆地上的传播距离,在湿度较大、气温较低的环境条件下,口蹄疫病毒可以传播到100km 以外[1]。
口蹄疫病是一种动物共患热性、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易感动物比较广泛,偶蹄类动物一般都容易感染口蹄疫病,易感动物品种数量有30 多种,最易感染的主要是牛、猪、羊、骆驼等。
生猪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一般在2~5d,个别生猪感染后18h即可发病。感染后首先在皮肤无毛区域产生水泡,主要在口腔黏膜、舌头、蹄部、乳房等部位,病猪体温快速升高,食欲下降甚至绝食,刚开始水泡内为黄色透明液体,随后逐渐变成粉红色液体,后期液体呈现浑浊状态。随着病情发展,水泡开始破溃,表现为红色烂斑并带有浅黄色渗出物,最后渗出物风干成黄色痂皮,大约1 周时间后变成结痂,此后病猪渐渐痊愈。如病猪感染发病过程中产生继发感染,患病部位出现扩大形成溃疡,病情严重时蹄壳脱落,给病猪活动造成影响,患病母猪由于乳房疼痛时常拒绝哺乳,易造成仔猪死亡。仔猪感染患病后可引发心肌炎或腹泻,病死率达60%~80%。
对病猪解剖检验可以观察到口腔黏膜、支气管、舌头、器官上出现多处圆状水泡或病灶,部分病灶带有脓性分泌物,病症严重的出现心肌炎症状,心脏室中膈内有坏死灶或灰色斑点,俗称“虎斑心”,脊髓和脑干中有明显的散状出血点,肌肉带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条纹。
科学免疫是有效控制猪口蹄疫的重要预防措施,通过对猪群注射口蹄疫疫苗,使其产生免疫抗体,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口蹄疫的传播流行。生猪养殖中应结合当地疫病实际状况、猪只生长阶段、健康状况、母源免疫抗体水平等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管理程序,接种前需要认真检查疫苗;保存温度是否符合要求,瓶塞有无松动,疫苗颜色有无变化,疫苗是否在有效期,检查出问题的疫苗禁止用于接种。免疫接种前做好注射器及针头消毒工作,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稀释配制,接种时不能出现错打、漏打,避免粗鲁操作,减少生猪发生应激反应。免疫后适时进行抗体检测,效果不佳时及时补种疫苗。
选择使用病毒敏感、价格合理、作用持久、高效低毒的消毒药品,采取交替使用的方式,可以有效切断口蹄疫病毒的传播途径。搞好日常养殖管理工作,保持圈舍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卫生干净、饲养密度合理,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选用科学合理的消毒药物,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饲养工具、道路等进行严格消毒。进出车辆的大门口设立消毒池,并及时添加适量的消毒剂,保持长久有效的药物浓度,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的消毒药品。
养殖中要严格执行卫生监督等部门制定的无害化处理及相关制度,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将病死、染疫猪只上交到收集点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发生私自处理、随意丢弃的违法行为。搞好车辆及人员管理工作,外来车辆及人员不能随意进出养殖场所,确需进入的必须通过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2]。人员通过消毒后必须更换经过消毒的鞋、帽、工作服才能进入养殖区,饲养人员要做到不串舍,不带入无关物品,饲养使用的工具器械消毒后才能带进猪舍,禁止共用,使用完毕及时消毒保存。通过上述措施,彻底切断病毒对外传播途径。
猪只转群时使用经过消毒的专用车辆,做好预防应激反应的准备工作,避免出现应激死亡,需要转群时要按照用途、日龄分群饲养,做到全进全出定向流动,饲料运送车辆禁止他用,使用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养殖场对出猪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定岗定责,由专人负责出猪台,并做好定期消毒清洗工作,运输车辆装运前执行消毒静置程序,在出猪台进行装猪时,养殖场工作人员不能上车装猪。定期开展灭鼠杀虫工作,由于老鼠携带有包括口蹄疫等多种细菌、病毒,因此都要进行多次鼠害灭杀工作,特别是在口蹄疫流行高发季节应重点消杀。在夏秋两季,因为吸血类昆虫也携带有多种病毒细菌,如蜱虻、蚊蝇等也要进行消杀。养殖场需要定期清理各种杂草、污物、垃圾,疏通排水管道,彻底清除各种吸血昆虫的滋生藏身之地,防止传播各种病原体,控制预防疫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驱赶鸟类,防止其传播口蹄疫病毒。
当养殖场出现疑似口蹄疫疫病情况时,管理人员要把实际情况及时上报给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并积极配合动物卫生监督及有关部门现场核实,通过检验检测确诊为口蹄疫疫病后,卫生监督部门如实上报至上级卫生监督部门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3]。同时对猪场立即进行全面消毒,不准猪只流动、出售,也不准从外引进猪只。对猪场产生的粪污、病死猪、污染饲料等全部实施无害化处理,对圈舍、生产用具、场内外环境、周边道路进行彻底消毒。猪场负责人应主动配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工作。
发病初期猪只出现疼痛感时及时使用0.1~0.2mg/kg 地塞米松磷酸钠对病猪进行肌肉注射,严重时隔天再次进行注射。
水泡出现后采取挑破水泡方式,对蹄冠处的水泡,在蹄叉和蹄冠破溃处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通过伤口直接吸收药物,其他治疗措施同上。
在病猪口鼻等破溃处涂抹消毒药水,蹄部破溃处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0.5h 后,再使用浓高锰酸钾或碘甘油对伤口涂抹,最后涂抹甘油保持与外部环境隔离。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口蹄疫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影响猪群生产,养殖中一旦爆发流行性口蹄疫病,会对养殖场生产效益产生较大影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养殖管理人员需要加强防治口蹄疫病,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做好疫情监测,按期进行免疫接种,定期进行猪场内外消毒工作。疫情高发季节应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避免口蹄疫在猪场内爆发流行,保障猪场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