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中才
宋朝时,中原地区广种粟麦,北方多以面食为主,饼由此成为宋朝百姓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食。散文家汪曾祺在《宋朝人的吃喝》中描述过宋朝人的饮食风俗:“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我们现在叫作主食,宋人却叫‘从食’。面食主要是饼。《水浒》动辄说‘回些面来打饼’。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可见,宋朝人是多么喜欢吃饼。
据记载,宋时,凡面粉制成的食物均可叫“饼”:烤制的叫烧饼,水煮的为汤饼,上笼蒸的是蒸饼,油炸的称为环饼。宋朝的饼不仅门类多,而且同一门类又分为不同的种属。比如烧饼,就有门油、葱花、宽焦、侧厚、髓饼、满麻等品种;再如蒸饼,又有炊饼、笼饼等多种叫法;我们现在常吃的面条,宋代叫汤饼,汤饼又可以细分为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脍面等。
宋朝人爱吃饼,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宋朝农业生产空前发展,黄河流域盛产粟麦。北方地区粮食产量稳增,百姓生活富足有余,以面当家成为趋势。二是宋朝的面食物美价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玻璃浅碗,谓之‘碧碗’,亦谓之‘造羹’,菜蔬精细,谓之‘造虀’,每碗十文。”一碗精致的汤羹,只要十文铜钱,约合现在的人民币几块钱。这样低廉的物价水平,也难怪宋朝人吃饼吃出花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