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并同类项”到“跨专业交叉融合”*
——谈职业教育专业群的演化逻辑

2021-12-02 11:16周红利吴灵辉张贵平
江苏教育 2021年81期
关键词:学科职业专业

周红利 吴灵辉 张贵平 康 鹏

专业群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9月以“专业群”为题的期刊论文有2700多篇(如果检索主题为“专业群”,论文数量接近7000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有11篇。期刊论文多,说明在实践中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热度,有研究的必要性,而学位论文少则说明专业群研究还没有进入系统化阶段。从实践来看,职业教育正式面对专业群建设问题始于2019年的“双高计划”。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虽然该计划名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但通篇的论述都是围绕专业群建设进行的,目标也是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群。一个名为“专业”建设的计划,建设任务却是“专业群”,说明作为职业教育办学基本单位的“专业”已经由个体概念调整为群体概念。目前“双高计划”的第一个五年建设周期已经过了大半,有必要对前期的专业群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梳理专业群的发展逻辑,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任务建设。

一、专业、学科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研究专业群必须先研究专业,而专业、学科与课程是三个关系紧密的概念,要想清楚理解专业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三个概念做一个清晰的比较。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1]简而言之,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是根据生产部门的不同而形成的专门的学业门类。《实用教育大词典》强调“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体现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这里涉及专业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关系。西方学者认为专业是由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起来的,一个专业就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课程体系。国内学者有着同样的观点,强调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不同的组合课程形成不同的专业。[2]专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师资和专业的教学资源,学校拥有的专业数量、专业综合实力、专业排名、专业资源的多寡都是影响学校办学声誉和办学实力的根本因素。

《辞海》对学科的定义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学科是指对知识的分类,学科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以本学科研究的成果为目标,学科的构成要素是知识单元,知识单元的系统化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发展逻辑。相比较而言,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专业的构成要素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3]

学科与专业有一定的叠加关系,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4]一般而言,要从事某一专业工作就必须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理论。当然,一个学科具有很多理论分支,从事某一专业工作并不需要全部的理论学科知识,但是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专业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选取和组织。学科是一种理论体系,而专业的工作不仅需要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精湛的技术技能,因此专业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知识的融合体系,还是一个实践技能体系。课程是链接学科与专业的中介,学科知识的传播必须融入课程才能被学生所接受,而系统的课程体系就构成了专业的载体,专业的再组织构成了专业群。

二、“合并同类项”:职业教育专业群的现实组群逻辑

传统专业群的产生是专业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设置新专业是对市场需求的呼应。根据已有的优势专业设置基础专业相近的新专业是实现低成本专业扩张的有效战略。随着专业像树一样生长,逐渐形成了以基础专业为主、基础共用、分支较细但又联系紧密的专业体系,即专业群。[5]构成专业群的专业主要是从基础专业的树干上生长出来的,这种专业具有同质性,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到从金融专业逐渐衍生出金融管理、商业银行、金融与证券、家庭理财等专业。这样的专业群是通过“合并同类项”建立起来的,“专业群的组建要尤为注重现有专业之间的相关相近性”,[6]这也是当前“双高计划”专业群的主要组群逻辑。

通过“合并同类项”而建立的专业群的优势是可以共享资源,实现规模效应,节约教育资源。随着老龄少子化的发展,职业院校传统的建群逻辑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专业不断地细分,学生的班级规模却在减少,在班级数量增加、班级课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教师的课时量和开课的门数都大幅度增加了。如果教师经常性开设新课或者同时开设多门课程,就会陷入疲于应付的局面,长此以往,教师得不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最终导致专业教学水平的大滑坡,这也是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现状。减轻教师授课负担的一种策略是为多个班级开设相同的课程,教师在同一学期给多个班级开设相同的课,即所谓的“同头课”。“同头课”刺激了专业群建设的需要,通过“合并同类项”组建专业群,共享通用课程,减少教师开课的门数,教师在固定的课程上进行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把分工过细的专业重新变成了综合性的大专业,但是专业群的发展又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产生了矛盾,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较为单一,学生将会面临产业技术变革的威胁,转岗就业比较困难。因此,“合并同类项”组群逻辑虽然是现实约束条件下的产物和应对策略,但是不能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

三、“跨专业交叉融合”: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新趋向

要解决学生需求多样化和教师专业化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应该采用跨专业交叉融合策略,以企业的整体性人才需求为导向,重构专业群,培养复合型人才。

跨专业组建专业群的底层逻辑是基于技术迭代带来的岗位转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7]533-534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工人的转换速度,而且这种转换不具有可预见性。社会科学家断言我们正在进入“乌卡时代”,即我们正处于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世界里。[8]同样,马克思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全面发展的人取代局部发展的人。“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贫穷的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互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7]535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复合型人才来替代过于专业的人才,职场“万金油”替代了“岗位钉子户”。

跨专业组建专业群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的教育策略。这种策略在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中也得到了体现,很多学校积极鼓励学生选修辅修专业来拓宽将来的职业面向,比如鼓励理科学生选修人文课程,鼓励工科学生选修艺术课程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汽车专业群是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与北京奔驰公司有着长期的深入合作,以前主要培养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和技师、工程师,学院开设的专业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然而,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工作,更愿意到4S店从事销售和服务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就应该走出汽车技术专业的小圈子,增加市场营销、财产保险、家庭理财等相关课程。

通过“跨专业交叉融合”的方法组建专业群,其目的就是解决教师专业化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多个专业交叉可以带来异质多样性,满足复合型人才成长的需要。而多专业的融合可以保证每位教师专注于本专业做好精品课程,通过每个专业教师的技术技能积累来促进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

专业群组群逻辑的变化将会撬动专业群资源的组合方式的改变和治理体系的改变,面向行业企业整体需求的产业学院将会代替基于学科共性的专业学院,跨企业、跨岗位的轮岗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维度学习需求,[9]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降低结构性失业的风险。

传统的专业群组群逻辑是基于专业化和规模化,强调相邻相近专业的组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过度专业化的“近亲繁殖”将会限制学生未来的职业转换,导致职场的“中年危机”和结构性失业。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给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面向行业企业的整体业务,通过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可以造就能够适应未来产业技术变革的复合技能人才,因此,“双高计划”第二轮专业群建设,组群逻辑应该从相邻相近的原则转向异质相关的原则。

猜你喜欢
学科职业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部分专业介绍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超学科”来啦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