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好问题” 发展学生思维
——以二年级上册《八角楼上》教学为例

2021-12-02 10:3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郑莉君
青年心理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词语文本课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 郑莉君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阅读课文中,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句、内容或者写法,心中有疑,就会产生问题,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让更多的“好问题”出现在课堂中,让被动的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碰撞的课堂。那么,如何利用统编教材,立足“好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呢?本文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八角楼上》为例,分享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激发“好问题”,调动思维主动性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和《刘胡兰》四篇阅读课文。英雄人物形象是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象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持久的。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人文主题是让学生感受先贤和前辈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前辈们产生敬意。这一类的课文有鲜明的时代性,课文讲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愿意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教师要关注语文要素,激励学生敢问善问。那么,如何让这些问题变成“好问题”呢?教师就要依托文本,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八角楼上》这篇课文层次清楚,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有两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相机点评学生的回答,语言要有方向性,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了解自己提问的角度,在教师的表扬和激励中,就敢于大胆提问,从多角度提问,提出“好问题”。

二、梳理“好问题”,推进思维的深度

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思考。他们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中,体会阅读的快乐。但是,学生的“好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一)依托难理解的词串,读懂课文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的教材为什么是文选型的教材呢?因为,想要获得对文选的欣赏能力、读书习惯的培养、写实用文的能力,必须有载体。课文就是载体,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语感。

教学片段一: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读了课文。阅读时,是不是有些词语难住了你?这些词语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些距离,你可以提出来。

生1:什么是“八角楼”?

生2:什么是“斗争”?

生3:什么是“年代”?

生4:什么是“革命”?

……

(教师把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可以一边写一边分类。)

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并且敢于在集体面前提出来,这是非常好的做法。看来你们都动了小脑筋了。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吧。

教学片段一的教学活动,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自主阅读后,对文中生僻难懂的词语提出了疑问,教师并没有直接把词语意思生硬地说给学生。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老师单一的解释只会让学生更加难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把学生提出的词语进行归类,从题目“八角楼上”开始解决,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在科学识字的基础上,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入手,结合图片和补充材料的方法,自主识字,在启发中,主动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没有回避,词语随机写在黑板上,解决了一个就擦掉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好问题”,大家一起解答了“好问题”,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抓住有特点的词句,走入人物内心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要从语文的人文性出发,把握住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感受到前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阅读时,提供有效的方法会让学生的阅读事半功倍。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认为,九岁是儿童阅读的重要转折点,儿童在九岁以前学习如何阅读,九岁以后则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因此,教师教学要有方法,依据课标,依托文字,课文的内容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分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用专业的眼光找到有用的语文要素,在课堂中有效训练,效果会更好。

教学片段二:

师:对照图片,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外貌、动作的句子。

(交流)

生:(第二段第一句话)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师: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1:毛主席为什么穿着单衣,披着薄毯子?

生2:毛主席为什么在寒冬腊月的深夜工作呢?

生3:毛主席在写什么呢?

……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是“好问题”。刚才有小朋友提到了几个动作短语,(出示)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谁来读读这三个短语,有什么问题可以问?

生:这几个短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前面都是动作词语。

师:观察非常仔细。我们一起读一读。之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我是什么》,(出示)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还记得老师之前的提出的“好问题”吗?

生:“穿着”和“披着”能交换吗?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好学生。你不仅能够回忆起之前所学的内容,还能把本领用到新的内容上。谁来解答呢?

好的课堂是教师不干预学生的思考,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关注并发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并且用之前所学的方法去体会文字的正确使用方法。老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文字是有温度的,学生提出“好问题”的时候,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更读到了文字传达出的人物形象。低年级学生虽然不能说出这样的“专用术语”,但是通过提问,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接触文字,感受到了人物的温度。

(三)观照单元语文要素,达成教学目标

这个单元的要素是能借助词句,讲述课文内容。在课后习题中要求“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在教学时应该仅仅围绕单元要素展开教学。课文中的关键词有很多,学生先围绕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提问,当他们走进文本,理解文字后,进一步对语言的形式来提问,学生提出了“好问题”,同时伴随着一个个“好问题”的解决,单元教学目标也达成了。

教科书中的“双线”要落到实处,学生学习《八角楼上》这篇课文,关注了课文内容的本身,更关注了语言表达。在“好问题”的激发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低到高的提升过程,在向内求索的过程中,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能力得到了递进性的发展。

三、探讨“好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

吴忠豪教授提出语文课应该培养阅读习惯,而不是分析文本,更不是以语文老师讲文本分析的形态呈现。为了拓宽思维的广度,教师的点拨特别重要。

学生提问的不同视角会影响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也会形成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文本对话,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感受,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视角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针对重点词句和有特点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好问题”经过大家的思考、探讨和交流,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应该说,一个“好问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宽思维的广度。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提出问题,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多角度提问。总之,把课文当作学习的材料,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提出“好问题”,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发展思维。

猜你喜欢
词语文本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一枚词语一门静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