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基于现代教育状况分析,信息技术学科具备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倘若想要引领学生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拥有信息技术能力,那么教师应加大信息技术实践操作活动的开展力度,多为学生提供实操训练的机会,唯有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力也已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全新要求。因此,初中学校也要顺势而为,在注重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探寻新颖可行的教学路径,以此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助力于初中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教育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方面都会产生积极性的影响。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已经被大范围的运用在了各个领域当中,换言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方面、人们工作效率的提升方面、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化等若干方面带来很多便利条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初中信息技术专门学科的教师,务必要拥有创新意识,努力向着多元化方向前进,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实现智能化、现代化教学目标,促使教育方式不再受到任何局限,扩展课程资源,引领学生构建起多样化的思维,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学生在今后的竞争优势得以凸显出来。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应用网络条件,将互联网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并依据课本内容以及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使用多元化的教学举措,创设新奇有趣的课程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避免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乏味,学生枯燥无味,对信息技术提不起兴趣,只能将注意力转至电脑游戏上,应促使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获取优良学习成效,以培育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创新能力。
现如今,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教授的课程内容过于单调,仍具有一定的机械化教学,这与当代时代发展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即便看似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大纲标准没有问题,但却很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目标,特别是在当下高速度发展的时代,若想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致,优化课堂教学水平,那么教师一定要拥有创新思维,这样才可以强化学生的总体实力,为社会市场教育出更多优质的人才[1]。
受限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很多学校都仅仅看重中考必考学科,家长的观念也是劝导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主科目上。事实上,在中考体系中信息技术学科并不在其中,且有些学校并不重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掌握情况。因而,学校在分配课程学时的时候,通常会在必考学科方面设定较多的学时,这也是初中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学时普遍较短的主要原因。一旦如此,教师便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加上节假日的影响,教师便可能会为了课时而赶课,所以,在课堂授课中很少会为学生留出足量的自主学习、自由操作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就无法形成,课堂教学效果也不能得到保证。
在当前互联网+视域下,作为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倘若想要探寻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路径,就应首先获悉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且根据班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选用新颖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此活化课堂环境,激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致,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加入到课程活动之中[2]。情景教学法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喜欢运用的一种授课方法。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难度并不是很大,通过创设课程情境,能够从进入课堂就吸引学生的关注力,从而简化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困难程度,在这种状况下,就能够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教学情境网络化[3]。值得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注意的是,倘若想要保证课程情境创设的高效性,就应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课程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兴趣喜好作为出发点,情境创设的主题也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情境创设的内容以书本教材作参照,最理想的课程情境应具备逐级递进性,从简入难。基于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创设课程情境时,应加入生活元素,以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感知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乐趣与价值,进一步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Power Point”的制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时,教师便可借助互联网平台、班级中的电教设施为学生创设课程情境,将班级中学生制作优秀的PPT以视频的方式在班级中的投影设施中展示出来,为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关注力就会汇集在教师创设的课程情境上,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有益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全新的认识,从而能够自觉地加入到PPT的学习、制作环境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教师要因材施教。在此之后,教师通过给学生设置主题的方式,为学生布置课后制作PPT的任务,既提供了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机会,又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巩固学生的学习记忆。待学生将PPT制作完成以后,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软件将PPT发送给教师,教师选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促使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助力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时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举措,这种方法旨在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经由教师的引领和协助,促使学生能够围绕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展开学习[4]。也可以说,在问题动机驱使作用下,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思考、探究,进而达成学习任务目标。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选用任务教学法引领学生开展课堂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快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计算机的文件操作”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文件操作技巧、文件处理要领等相关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引领学生高效化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继而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5]。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观察计算机桌面上放置的图片、视频、word文档、excl文档等,然后向学生讲授这些都可以分类或者同时放入到一个文件夹之中。此时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何为文件夹,应该怎样创建文件夹,如何将其放入到文件夹之中。此时,教师可为学生留出适当的分组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分组团队环境中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团队合作力,同时激起学生的思考欲望。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协同学生,解决如何新建文件夹、如何保存文件夹、如何将电脑桌面上的资料放入到文件夹之中的问题,以此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为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做好铺垫。
翻转课堂理念的引入,为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契机。在现阶段初中教学过程中已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推向课堂中心,教师负责给学生解答疑惑,学生在实际学习进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主体思想,从而更加有效地深入学习。与过去的传统教学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可以促使学生与教师进行更多高效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发觉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之处,从而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合理解决。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让学生适应自身角色的改变,同时教师也应该深入探索课堂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确保知识难度的循序渐进,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保持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逐渐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去拓展,教学思路被打开,教学模式被丰富,教学方法呈现多元化与主体性,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也要顺势而为,积极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优势,与初中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体现与时俱进地开放教学心态,探讨更多适合当前学情的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优化优势,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科思维,推动教学质量的进步与改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