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姬
(龙井市龙井实验小学校,吉林 龙井 133400)
教育发展,教师先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创建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学校的授课体制主要是采用民汉两种语言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培育民汉兼通的教师队伍。而教研和培训可以完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对接,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学校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专业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改进教师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支持优秀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者。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小学面临着教师队伍的提高、师德的培养等问题,急需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而教研和培训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可以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外化为教育的行为,让教师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学校及教师的实际,确立教师培训目标,探索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构建民族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才能尽快建立民汉语兼通、专业素质较高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建立以向专业导师学习为途径的“五梯队”师带徒培训策略。“五梯队”是把学校教师从校长到新任教师设为五个层次,教师们根据自身成长需要分别与导师结对。第一梯队是校长与州教育学院院长、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结对;第二梯队是副校长与州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结对;第三梯队是教导主任与州学院小教部教研员结对;第四梯队是骨干教师与市进修学校小教部学科教研员结对;第五梯队是新任教师与老教师结对。通过五个梯队的专业导师引领,满足不同教师发展需求,促进全校教师主动发展。
根据学校教师能力及工作内容的不同,建立不同研讨团队,以团队为单位探索有效的研讨策略。管理团队——凝聚团队的力量和智慧,解决学校面临的各种问题,提高管理者的领导水平和能力;班主任团队——切磋研讨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相互学习优秀经验;青年教师团队——学习教学基本功、备课授课、评课反思等内容,促进自我快速成长;骨干教师团队——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引领学校教师发展;信息技术团队——研究信息技术应用,在学年、学科内进行普及;老教师团队——研讨引领方法,指导新任教师,促进他们快速发展。不同团队教师根据自身工作及能力发展的需求,制定研讨内容,促进每一位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一是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引领。在组织教师校本培训上以转变教育理念为重点,邀请延边州州教育学院领导、延边州教科所专家、延边大学教授多次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促进教师理论能力提升。
二是邀请专家亲临基地校进行教学指导。发挥国家朝鲜语文教材基地校、吉林省民族教育基地校、延边州课程整合改革实验校作用,积极组织、承办各项教学活动。得到专家亲临课堂指导教学的机会,有效促进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尺度,提高教师运用教材和创造使用教材的能力,使教师各方面能力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是创造外出培训学习机会。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国内先进学校优秀办学经验、教学经验,与先进学校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多渠道创建与专家对话平台,提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校课堂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在国务院参事室推荐下,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员校,共享全国33所集团成员校优质教育资源,让教师们的教育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学校还与东北三省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学校建立了姊妹校,在校与校的相互交流学习中,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促进教师能力、专业素质的提升。
课程是实现教师培训目标的核心载体,民族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基于并引领民族小学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兼通”专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内容,研发培训课程资源,系统开展校本研训。建立以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内容的专业化发展课程,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以文化与法律、修养与品位为内容的修身立德课程,促使教师随着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提升自我素质修养。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参与研究探索,积极申报各级课题,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随着教师队伍能力的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理论得到提升,教学资源得到完善。
走科研兴教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教师素养、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建立完善的机构组织和规范的管理,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高效运行,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先后进行了吉林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课题“立足内涵发展,构建幸福校园建设的行动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子课题“朝鲜族民族特色校本课开发的研究”,还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分别申报吉林省教育学会、延边州教育科学、龙井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不同内容的课题申报,使学校90%以上的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在针对解决不同学科领域问题的课题中,教师们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索,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健全了“学校——教导处——课题负责人——组长——教师”层层工作管理网络。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更加规范、扎实、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学校在科研工作管理中采用分层管理办法,提高不同层次教师的教研能力: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负责科研工作定向;教导处科研主任具体指导科研工作;课题负责人为组长的各课题组实行具体分工,组长具体操作,使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制定相关制度与职责。明确课题负责人、组长及实验教师的工作职责,负责人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各项课题研究活动,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实验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总结及研究论文,从课题的实施中有所得、有收获。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不断提升,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近三年来参加各级骨干竞聘教师达14.4%。
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回应现实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课程、探究型课程三类一体的学校课程体系。
基础性课程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容量适当,难易适度,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拓展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英语交际课、汉语拓展课、数学提升课、地方课与基础课整合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体育锻炼类、表达交流类、艺术创作类、思维拓展类,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
探究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构建校园物理环境课程、学校人文环境课程、家庭生活环境课程、社区实践环境课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充分拓展学生视野,在实践中获得自信。
这些课程打破了严格的学科界限,各课程相辅相成,突出基础教育致力于追求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特点,凸显课程鲜活,彰显了学校特质。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在研学中拓展视野,在体验中提高自信,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为提高学生表达、阅读、写话、动手等能力,组织教师研发学校系列指导手册,以此提高学生理解、表达能力。共编辑了6本系列指导手册:《通向梦想的乐园》《我是读书王》《戏剧指导手册》《快乐律动》《有趣的民族物品制作》《朝鲜语文口语指导手册》。系列手册关注学生生活,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编排方式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这些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对手册产生亲近感,使学生的各种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指导手册的研发,完善了学校资源,更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有力保障。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更是促进了学生艺术、能力的提升。
学校建立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的研修团队,通过课题项目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型。在不断的实施研究中,构建了四门学科的教学模型。
阅读作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要对课内阅读进行拓展。教师们首先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年龄特点,提供适合学生阅读及拓展的课外知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综合效果;其次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参与集体备课,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式学习研讨;再次在每堂课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并认真撰写反思;最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总结并交流拓展式学习的优点与不足。通过课本知识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以不同的教学流程及教学内容的整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的提升。
为提高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教研能力为中心,以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通过课堂上“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交流问题”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以开阔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学具、学习卡等,给予学生探索方向,而且适时适度的给予学生探索方向和探索途径等方面的必要指导,课堂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进行全班性交流,也可以直接在全班交流。要逐步强化并实现补充式发言和总结式发言,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比较和筛选,优化数学思想方法,达成基本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并在交流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有效讨论、学会与人交往,尤其要学会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
民族学校学生学习三种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学校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有待提高,为此教师们通过研讨提出将听、说、读、写训练基本与表演同步相互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具体包括:听与读相结合——把输入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变成输出信息;听与写相结合——将听力理解与写作技能结合起来,即把写作限制在特定情景中,使写作练习成为综合型交际性语言练习;说与写相结合——口语包含大量类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辞,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技能准备写作;读与写相结合——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模仿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模仿作者的精彩语句和篇章结构,阅读的文章多了,写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听、说与演相结合——在口语表达、认真倾听中达到相互配合,并在表演中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语气,配以适合的动作,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学模型的探讨,为学生创设了最优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是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研培策略实施研究过程中,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丰富了教师的自身内涵,有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