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俞萍萍
语文教学围绕提问设计学习情境,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思考的契机,成功追踪学生学习动态,让学生在多重思考交流中形成学科深刻认知。教师要有创意设计意识,对问题做整合处理,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问题串联设计、跟踪追问设计、生本质疑设计、故事设疑设计,都能够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问题展开全面调动,让语文学习呈现高效性。
语文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有综合考量,体现思维的宽度和长度,让问题调动成为其学习动力源泉。问题串联设计时,教师借助问题作为调动,不仅让学生有深度思考的冲动,还可以渲染学习氛围,将学生带入深度学习之中。问题串设计要体现一定的梯度和坡度,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学习服务,教师要对问题资源做整合处理,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问题串的适时投放,可以对学生学习心理形成冲击,让学生自然启动学习思维。
学生对阅读思考问题有一定敏感性,教师适时投放问题串后,还需要做出一些辅助引导,不妨运用多媒体展开助学设计,让学生多种感官受到一定冲击,其调动效果会更为显著。学生对关心的问题有主动思考的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对学生思维走向做出判断。如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一课,这是一篇说明性文本,介绍的是科学知识,学生阅读这类文本有更强探索欲望。在课堂导学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琥珀照片,设计了问题串:什么是琥珀?琥珀是独一无二的吗?琥珀价值高吗?琥珀是如何形成的?你看到这些琥珀,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接受问题后,都急不可待地展开文本阅读,想解决所有疑问。教师跟进观察,对学生阅读学习做适时指导,让学生对相关问题做深度思考。在课堂交流环节,教师认真听取学生发言,对学生思考情况做评价,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做问题解读,其问题解答带有个性化特征。教师要求学生对争议问题做重点讨论,逐渐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一连串给出一组问题,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自然会主动展开阅读和思考,并在多重互动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教师设计问题带有启迪性,切准学生学习心理。因为是说明文,教师从科学道理解读角度展开调动,学生阅读思考比较主动,其互动交流更为积极主动。问题串设计不仅要体现趣味性、悬疑性,还要有一定梯度,给不同学生都带来思维冲击。
追问是一种教学生成的产物,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做出教学调整,形成问题进行对应调动,体现教师教学智慧设计。教师借助追问创设学习情境,其设计带有自然性和即时性,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触动会更为“鲜活”。学生对教师追问有更高敏感性,因为追问问题是临时产生的,为此学生学习思维需要保持贯通性,还要学会关联思考,这对学生形成的调动和触动会更为强烈。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不同维度之上,教师在追问设计时,要提升其覆盖性,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学习启发。
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后,对阅读内容有一定认知,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实际做出追问设计,可以对学生形成一定“心理激发”,让学生自然进入深度思考环节。追问也可以发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串之后,根据学生阅读思考情况,再及时投放一些问题,形成跟踪追击的作用。如教学《三月桃花水》一课,这是一篇自主阅读文本,教师先要求学生做整体阅读,给出问题设计:三月桃花水美在何处呢?学生阅读课文后,能够从河水声音、河水清澈如镜等角度展开解读。教师追问:河水声音真美,作者设计了哪些生动比喻?河水平静如镜,作者不仅有比喻运用,还利用哪些手段做形象描绘呢?学生再度进入阅读环节,对河水特点做深入分析,对修辞方法运用深入体会,对一些经典描写内容做重点解读,深度学习自然发生。在问题解答环节,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评价,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
教师利用追问手段作为调动手段,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阅读认知成长规律展开设计和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思考的机会,成功打通阅读通道,让学生顺利走向阅读核心,建立更多高阶思维。问题情境设计有不同取向,教师借助追问展开设计调度,其针对性更强,自然抵达学生学习心底。学生在深入思考过程中形成的学科认知更为全面而深刻。
课堂问题设计不能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给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学习,将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阅读质疑问题便形成了。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做整合处理,挑选出一些有更高价值的问题资源做引导,同样可以获得学生的积极回应,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学习氛围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生本质疑设计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迪,以便为学生指明深度思考的方向。
阅读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教师在阅读问题设计时吸收学生意见,不仅体现学习主体意识,还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也能够为阅读课堂注入活力。如在教学《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利用问题展示阅读体会,或者将阅读疑惑设计成阅读质疑问题呈现出来。学生进入阅读环节后,很快就有问题产生。如:“作者写海上日出,其情感动机什么呢?”“这篇课文语言精美传神,说明作者观察细致,还是说明作者语言表达功夫了得?”“课文有太多经典的语句,背诵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语感吗?”……教师将学生阅读疑问进行集中处理,挑选一些价值度更高的问题做成集锦,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设置问题,让学习小组自由挑选问题,然后进行自由讨论。在问题解答环节,教师对学生集体意见做出评价。
教师发动学生主动阅读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阅读思考的机会。当问题诞生后,教师做筛选处理,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利用这些问题进行下一步操作,让问题发挥应有的调动作用。让学生主动质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比较典型的设计,教师巧妙利用问题做导学设计,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发。学生有主动阅读学习的愿望,教师需要做出对应调动,与学生学习期待形成契合。
教师借助故事展开问题设计,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材内容关涉许多背景素材,教师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一些相关故事,以这些故事作为问题设计载体,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让其顺利进入到深度思考环节。教师要精选故事内容,抓住问题设计要领,对准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操作,让问题直击学生思维启动点,引发学生自然思考,在多重互动交流中建立学习共识。教学情境呈现形式众多,教师需要做好筛选和创新设计,这样才能带来更大的调动力量。
小学生对故事有特殊情结,教师借助故事展开具体引导,启动效果会更为显著。如教学《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教师先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将主人公王葆的种种作为与宝葫芦联系到一起,折射出更多人生哲理。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教师不断设置悬疑问题:这个宝葫芦的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得到宝葫芦的人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王葆得到宝葫芦之后不仅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反而增加了一些烦恼,这样是为什么呢?王葆打碎了宝葫芦,课文结尾出人意料吗?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充满好奇,主动展开文本阅读,希望能够找到问题答案。教师与学生一起谈论相关问题,对文本内容进行集中阅读思考。经过多重思考和讨论,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了一些认识,阅读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
教师先对故事做总体梳理,投放出一些悬疑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调动课堂积极因素。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展开多重互动交流,教师问题设计得到了应有的回应。学生对故事内容比较敏感,教师借助问题展开调动和引导,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思维路线,对促进学生阅读认知成长有一定帮助。学生在主动阅读之后寻求答案,其阅读学习便有了更丰富的价值。教师问题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和精巧性。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情境设计方法众多,教师要有简约意识,对教学辅助手段做简化处理,推出更多问题情境,让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之中。教师将问题串联投放、跟踪学生并追问、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借助故事设置疑问,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动机,满足学生主动学习需要。问题情境设计有不同角度可以选择,教师需要有整合创新意识,切准学生思维展开问题设置,让问题成为课堂调动的枢纽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