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虎,孙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上海 20012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NHB)是新生儿住院的常见病因,发病率较高,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NHB患儿占住院新生儿的49.1%[1]。NHB主要表现为胆红素升高,患儿出现巩膜、皮肤等黄染现象,如不及时治疗,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沉积于中枢核团,诱发胆红素脑病,病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2-3]。另外,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积聚于NHB患儿体内会对患儿的脑、心、肾等诸多脏器产生危害,降低患儿的抵抗力[4]。相关研究发现,病情严重的NHB患儿可能遗留听力障碍、手足徐动等,甚至还会出现智力低下症状,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5-6]。因此,了解NHB的发病因素十分重要。20世纪70年代,相关研究结果显示,NHB的病因以感染为主,如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7];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NHB的发病原因与围生因素、外源性因素、发育、遗传以及饮食因素等相关[8-10]。近年来,不明原因的NHB的发病率逐渐升高,部分患儿的胆红素水平甚至高于NHB诊断标准的上限[11]。现就NHB发病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窒息、胎膜早破、早产、胎粪排出延迟等围生因素均可能导致NHB发生[12]。其中,窒息是NHB的主要因素,产妇在分娩时如果子宫收缩过强则可能影响胎盘供血,而血液供应减少会影响胎儿供氧,引发胎盘气体交换障碍,造成宫内缺氧[13]。相较于正常代谢的胎儿,窒息胎儿体内的葡萄糖无氧分解-糖酵解增多,容易引发代谢性酸中毒,使机体的红细胞被破坏以及细胞膜破坏增多,进而导致胆红素增多[14]。早产儿的体质较足月新生儿差,常因开奶困难以及低血糖、低出生体重、低白蛋白血症等因素导致早产儿肝酶活力降低,影响人血清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加之早产儿常用抗生素治疗且抵抗力较弱,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环境,极易引发NHB[15-16]。此外,在缺氧环境下,人体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能力降低,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运输,导致体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加NHB发生率[17]。吴菲等[18]对530例确诊的NHB患儿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提示,窒息史、感染、早产、胎膜早破等是NHB的危险因素,其中早产是NHB的独立危险因素;窒息会导致血液内UCB增多,胎膜早破会使NHB发生风险增加1.876倍,而新生儿感染会使NHB发生风险增加2.151倍。因此,应加强高危因素的监测,积极预防NHB的发生。该研究并未对溶血因素、遗传因素等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未来需要从多方面对NHB的病因进行探究,明确NHB发病的危险因素,为NHB的早期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肺炎、宫内感染、结膜炎、败血症、脐炎、化脓性脑膜炎、皮肤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均为NHB发病的感染因素。新生儿发生感染主要与自身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相关,尤其是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和IgG,IgA和IgG在胎儿出生后才开始合成,导致胎儿免疫功能较差,尤其在分娩时、新生儿时期更易受到致病菌感染,而感染会导致机体红细胞破坏增多,降低肝脏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导致胆汁淤积、胆红素排泄障碍,致使血液中的UCB增多,增加NHB发生率[19]。而且,致病菌入侵新生儿体内后也会对机体肝脏功能产生影响,降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ridinediphosphateglucuronosyl transferase,UGT)的活性,进而降低机体对胆红素的排泄与转化功能,引发NHB[20]。Lamola等[21]于2015年提出将UCB作为NHB并发脑损伤风险评估的附加指标。另外,细菌感染及其产生的毒素也会增强胆红素破坏细胞的能力,且重度感染时会造成组织缺氧,影响胆红素代谢,增加UCB水平,继而增加NHB发生的风险[22]。刘凡等[23]对福州地区365例NHB患儿的NHB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首要因素为围生期因素,其次为感染因素,提示NHB的发生与围生期、感染因素等密切相关。但该研究仅限于福州地区,存在地域局限性,可能不符合大范围使用的要求。因此,未来应扩大研究样本量的选择区域,增加研究的可靠性。
早在20世纪就有研究发现不同人种的NHB发病率存在差异,黄色人种发生NHB的概率较高,是危险因素,而黑色人种较少发生NHB,为保护因素[24]。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出东亚血统为重度NHB的主要危险因素[25]。Ebbesen和Mortensen[26]对双胞胎的胆红素水平进行探究,比较同卵、异卵胎儿的胆红素水平,结果发现,即使控制其他可能导致NHB发生的因素后,遗传仍会影响NHB的发生。可见,遗传因素对NHB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与新生儿NHB发生相关的遗传因素包括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基因缺陷和UGT1A1基因突变等。
3.1G-6-PD基因与NHB 因G-6-PD基因缺陷造成的G-6-PD缺乏症会降低G-6-PD活性,导致机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生成不足,致使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引发黄疸、溶血[27-28]。有研究发现,在2 427例活产新生儿中,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为5.3%(129/2 427),其中NHB的发生率约为21.7%(28/129),但在G-6-PD基因正常的婴儿中,NHB的发生率仅为3.2%(8/249)[29]。临床检测发现,G-6-PD缺乏症患儿的溶血程度、血清胆红素水平不一致,因此不能单纯用G-6-PD基因酶活性降低来预测NHB[30]。与溶血因素相比,胆红素异常是导致G-6-PD缺乏症患儿黄疸生成的重要因素,但单纯的G-6-PD缺乏不会引发NHB,仅会导致轻微的黄疸,还与UGT1A1基因突变等相关[31]。NHB基因多态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未来将对NHB患者各个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在NHB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究。
3.2UGT1A1基因与NHB UGT可介导脂溶性UCB转变为具有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是一种较重要的影响胆红素代谢的酶[32]。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域突变以(TA)n(UGT1A1*28)为主,可调节基因表达,进而调节DNA序列[33]。而TATA突变会引发UGT1A1编码序列突变,造成UGT酶结构异常,引发结合功能缺陷,导致UCB增多,诱发NHB[34]。侯国强等[35]对生理性黄疸患儿和重症NHB患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UGT1A1基因第一外显子,并对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发现,重症NHB患儿的Gly71Arg中Ar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生理性黄疸患儿,推测Gly71Arg多态性与重症NHB相关。但该研究的病例多来自山西省东南部,研究结果存在地域局限性,未来需要在全国扩大样本选取区域进一步探究。相关研究发现,母乳性黄疸患儿UGT1A1*6纯合子的NHB严重程度高于UGT1A1*6杂合子,推测母乳性黄疸与UGT1A1基因突变密切相关[36]。Fujiwara等[37]也在报道中证实,母乳性黄疸与UGT1A1基因突变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UGT1A1基因突变可引发NHB。但母乳性黄疸与UGT基因突变间的关系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究。
近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已成为NHB的重要危险因素。母乳性黄疸多发生于足月的健康母乳喂养儿中,以UCB升高为主要特征,母乳性黄疸在新生儿黄疸(出生4~7 d)中的发生率高达49.25%[38]。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暂未明确,可能与基因或者母乳中的酶有关。目前临床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主要为UGT活性异常、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39]。UGT基因编码突变可导致UGT结构异常,促使酶的催化结合功能降低,引发胆红素代谢异常,增加机体的UCB水平,导致NHB的发生[40]。而新生儿肠道内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主要来自母乳,可将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链分解并生成UCB,增加肠肝循环,进而诱导NHB的发生[41]。胎儿出生后,如果存在母乳喂养次数较少或者每次摄入量不足的情况,均可能导致胎儿的肠道蠕动减慢,使胎儿粪便排出延迟,增加UCB在肠道内的循环,进而引发新生儿黄疸。
早发型黄疸多于母乳喂养2~3 d出现,4~7 d内达到高峰,此类患儿一般无贫血或溶血表现,情况较好,早发型黄疸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新生儿无效吮吸、哺乳技巧缺乏、母乳量有限或乳头皲裂等相关,以上因素均会影响患儿的进食,导致患儿缺乏营养或处于饥饿状态,致使肠肝循环增加,诱发NHB[42]。迟发型黄疸则多发于母乳喂养1周左右,无显著的临床症状,但患儿的UCB峰值超过正常值,且可持续4~12周,迟发型黄疸发生的原因在于新生儿肠道蠕动较慢,导致大量结合胆红素无法排出,在新生儿小肠内分解为UCB,导致NHB的发生[43]。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母体与婴儿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病,该病的发生与胎儿携带母体缺乏的血型抗原有关。母子血型不合会大量破坏新生儿的红细胞,造成患儿体内胆红素增加,进而引发黄疸,使患儿肌张力减退、吸吮无力,重者出现角弓反张、两眼凝视,甚至死亡,危害患儿健康[44]。
5.1ABO溶血病 ABO溶血病的患儿血型多为A型血或B型血,而母亲血型为O型血。ABO溶血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妊娠期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体的血循环中,导致母体内生成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IgG抗体,此抗体与胎儿血型相斥,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后损害胎儿红细胞,促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NHB[45]。ABO溶血病导致的NHB一般在胎儿出生24 h内发生,导致患儿的胆红素异常升高,且进展快,易造成患儿嗜睡、反应降低、胆红素脑病等[46]。李小明等[47]对G-6-PD缺乏症、ABO溶血病导致的足月NHB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与G-6-PD缺乏症相比,ABO溶血症导致的NHB发生时间更早,且两组均可在72 h内出现黄疸并达到峰值,提示G-6-PD缺乏症、ABO溶血病均为新生儿NHB的常见病因。古丽等[48]对不同血型的ABO溶血病患儿首次出现黄疸的时间进行探究,结果发现,ABO溶血病的严重程度与患儿的血型无显著关系,但首次出现黄疸的时间越早,患儿病情越严重。由此推测,观察ABO溶血病患儿首次出现黄疸的时间对于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NHB发生率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具体结果仍有待未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探究。
5.2Rh溶血病 Rh溶血病的发病基础在于胎-母输血,Rh溶血病可导致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中,破坏胎儿的红细胞[49]。Rh溶血病可发生于妊娠期各阶段,容易造成胎儿水肿、贫血、早期流产以及胆红素脑病等多种并发症,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运动发育障碍、智力降低、死亡等严重后果,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增加社会负担。我国Rh血型不合溶血病约占14.2%,虽低于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但溶血程度严重,治疗较困难,常需换血治疗[50]。Rh溶血病多发生于第二胎及二胎以后,原因主要是首次妊娠导致的致敏抗体较少,IgM抗体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较难透过胎盘进入母体,但二次妊娠时,极少量进入母体的IgM抗原也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Rh溶血病的发生[51]。努尔亚·热加甫等[52]对178例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胎次越多,Rh溶血病患儿病情越严重,且黄疸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更易出现胆汁淤积、贫血症状。因此,早期的产前抗体筛查对于预防ABO溶血、Rh溶血等疾病的发生以及减少换血及NHB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NHB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窒息、早产等围生因素会导致患儿体内的UCB增加,是NHB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肺炎等感染因素会使胆红素生成增加,引发胆红素排泄障碍;G-6-PD缺乏症、UGT1A1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以及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也会诱发NHB。除上述病因外,多基因突变、母体疾病等也可能导致NHB发生,但这具体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相关研究结果也未达成共识,仍需在未来展开更多的研究加以明确,以指导未来NHB的早期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