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勤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相关课程中应加强环境教育内容要求,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知识进课堂、进教材。《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是苏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很重要的一节内容。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教材中设计的校园绿化设计活动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植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重生态文明的知识教育,轻生态文明的意识教育,更轻生态文明的行为教育,几乎是完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满堂灌”。由此,笔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学习方法等个体差异,设计了“调查校园绿化现状”“制作校园模型”“改进校园绿化方案”等一系列探究学习、讨论交流活动,力图在“真情境—真学习—真意识—真行动”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爱绿护林的公民责任意识,培养其重视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
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清晰逼真的3D视频《森林之声》,展示枝繁叶茂、草长莺飞的优美画面,并请两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森林之歌》。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耳可听、有眼可观,仿佛身临其境,纷纷回忆起曾经在山林中行走、旅游的美好体验。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
教师利用PPT展示不同国家森林面积、覆盖率及人均森林面积的数字对比;播放学校调查小组录制的介绍校园绿化现状的录像。小组代表汇报搜集到的学校总面积、绿地总面积和在校师生人数等数据,学生一起计算出学校绿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此环节后,教师介绍中国的绿化现状仍然严重落后于世界各国的事实,使学生明白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课前,笔者将校园划分成学校大门、教学楼、足球场、食堂四个功能区域,各合作小组自由选择并制作局部区域的生态模型、实地进行校园勘察、记录植被覆盖情况、搜索校园植物的资料信息。课堂上,学生在自制的模型中布局、安插不同品种的沙盘塑胶植物;交流讨论在学校不同的功能区域应怎样配置植物,才能使校园环境更优美、更合理;分析目前校园绿化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在情境中渗透校园绿化应遵循的设计原则等生态文明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动手动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关注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及和谐相处,产生热爱植物、热爱校园、热爱自然的情感。
初中生物课堂上多角度、多维度的情境创设让更多的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并学习学科知识,一定程度上助推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自主合作探究,并主动地参与课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如:(1)给学校校长写一封信,分析校园现在的绿化设计并提出改进建议;(2)自选任一绘图软件,设计社区绿化方案;(3)去公园参加公益植树;(4)对学校同学和周围居民进行“爱绿护绿”宣传。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任选一项,课后完成,在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发现规律、交流分享等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初中生物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培养,强调每一名学生都应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以上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看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多维度地创设真实的学科生活情境、实践情境和探究情境,以促进每名学生的充分发展。
在本次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播放视频《树的成长历程》,并饱含深情地说出本节课的结束语:“从小草萌发到绿树成荫,绿色代表春天,绿色代表希望,绿色本来就是生命的颜色,让我们最后再来聆听这春的脚步和绿色生长的声音,不忘肩负守护好这一片绿的责任,共同缔造充满绿色的美丽家园。”首尾呼应、画龙点睛,再一次强化学生爱绿护绿的公民责任意识,使之升华成自觉自愿的生态文明行动,做真做实初中生物学科的生态文明教育,谋求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