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林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江苏南京 210058)
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在梳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分析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的核心能力,它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做出评价的能力等一样重要,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的篇幅较长,这给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会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中的《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和《芦花鞋》三篇课文篇幅都很长,其中,第一篇课文用序号把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第二篇课文用小标题把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第三篇课文则用空行的形式把内容分为几个部分。从这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在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上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
小标题具有语言凝练的特点,能高度概括故事内容。在提高学生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列小标题。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课文一共写了六个小故事,学生如果能用恰当的小标题概括这六个小故事,那么就可以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要把较长的文字内容浓缩成一句简单的话,并不容易。列好小标题最重要的,是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所谓“关键信息”,是指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或者文本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文本是围绕关键信息来展开的。
例如,《小英雄雨来》中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到了“还乡河”,后面的内容都和“雨来游泳”有关:第二自然段写“雨来会的游泳本领多”,第三自然段写“雨来偷偷游泳被妈妈发现”,第四自然段写“雨来为了不挨打跳进河里”,第五自然段写“雨来游泳像个小鸭子”。可以说,这一部分都是和“雨来游泳”有关的,虽然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还乡河”,但其实也是和“雨来游泳”相关的,因为这一自然段揭示了“雨来游泳”的地点。因此,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一部分的关键信息是“游泳”。在把握了这个关键信息后,对于其他的内容我们就要学会取舍,在列小标题时将和“游泳”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去,将与“游泳”相关的内容圈画出来。于是,我们发现写和“游泳”相关的语句,都是突出雨来游泳技术好和本领高的。这样,第一部分的小标题定为“雨来游泳本领高”也就非常恰当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列出第一个小标题,让学生经历把握关键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列小标题的方法。
在教学课文第四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信息。有的学生找的是“雨来被抓”,有的学生找的是“鬼子逼问雨来”,还有的学生找的是“雨来和鬼子作斗争”。当学生找到的关键信息较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关键的信息。课文这一部分写“雨来被抓以后的事”,并没有写“雨来被抓的经过”,虽然在写“鬼子逼问雨来”时用了不少笔墨写鬼子,但都是为了突出雨来是如何和鬼子斗争的。因此,这部分的关键信息应该是“斗争”。这时,教师再带领学生圈画与“雨来和鬼子作斗争”相关的句子,舍去其他的次要内容。最后,我们可以把小标题确定为“雨来勇斗鬼子”。
在把握文本的关键信息时,学生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文本的关键信息有时直接作为中心句出现,有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有时则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的分析、思考,准确把握文本的关键信息。
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本,学生要联系文本的前后内容,才能发现文本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区别。
在教学《芦花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四个片段的主要内容,而采用提炼小标题的方法无疑是最恰当的。课文题目是“芦花鞋”,整篇文章也是围绕“芦花鞋”来写的,但每个部分的侧重点不一样。第一部分主要写“编织芦花鞋”,第二、三、四部分则写“青铜卖芦花鞋”。给第一部分列小标题,是相对简单的,我们可以定为“编织芦花鞋”。难点在第二、三、四部分,它们都跟“卖鞋”有关,学生一时难以准确地确定小标题。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感悟文本,将这三个部分联系起来,发现这三部分不同的侧重点:第二部分侧重写“青铜只卖了一部分芦花鞋”,第三部分写“青铜把剩下的十双芦花鞋卖了”,第四部分则写“青铜把自己脚上的一双芦花鞋也卖了”。除了数量不一样外,通过比较我们还能发现,卖鞋时的天气也不一样:刚开始没有下雪,后面雪越来越大。再进一步关注文本的细节,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第三部分表面上写的是“青铜卖鞋”,实际上侧重描写的是“城里人买鞋”,作者描写的重点由“卖”转到了“买”;第四部分写青铜把脚上的一双芦花鞋卖出去时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的,最后是“追着把鞋卖了”,作者描写的重点又转到了“追”。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感悟、前后联系,再提炼小标题时就能提高概括的准确性: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青铜冒雪卖鞋”,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城里人买鞋”,第四部分的小标题则可以是“追着卖掉脚上的鞋”。
长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学生要对各部分进行适当的对比、联系和分析,才能弄清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准确提炼小标题提供参考。
在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学生有时较难找准关键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以《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为例,课文中作者已经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列好了三个小故事的标题。其实这篇课文的原文一共有五个小故事,还有两个小故事分别是“他对父亲的崇拜”和“他的眼泪”。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补充原文中的两个小故事,但不出示小标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列小标题的方法,给另外两个故事提炼小标题。学生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准确表达出来,就可以自然地提炼出小标题。
此外,课文阅读提示中有“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这比提炼小标题更难。首先,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故事;其次,学生要思考其概括是否准确,能否包含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后,学生还要考虑列出的小标题的语言是否高度凝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故事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让学生在给课文替换小标题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其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关键信息的甄别、辨析、联系、讨论、修改等,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这些却成了课堂上最美的风景。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一步步地提高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