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岩林
(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营口 115004)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研工作还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者,笔者认为机构体系建设、教研队伍建设及条件保障措施等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编办、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通力解决上述问题。但教研方式的科学性问题,却是教研部门必须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想提升教研方式的科学性,就必须进行教研模式的创新与转型。
目前,许多地方的教研仍不可避免地过度依赖于教研员个人的经验与能力。由于个人能力及阅历经验有所不同,所以教研员的指导效果也千差万别。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教研员要深入课堂听课。但教研员的精力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抽样地进行某一个学校某一个年级的听课,针对某一节课对某一位教师进行指导,无法了解整体教学情况,也很难进行跟踪指导,其对教学的指导、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缺乏客观性、精准性、科学性与全面性。
现在的教研体系,基本上是一个区域一个学科一个学段仅有一名教研员。教研员对教学的指导,多以学科为主,各自为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项目化、综合化教学,或者是缺乏关注度,或者是缺乏引领力,很难围绕整体育人目标进行跨学科、跨学段、整合式的集中研究与指导。
线下研训受到场地空间的影响,参训人数会有上限;同时其现场即时性,也不免使培训具有一次性、一过性的缺憾。虽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线上培训获得突破性发展,成为研修培训摆脱时空限制的“法宝”,但仍有培训效果难以保障的弊端。此外,当前区域间教师的线上协同研修还远未能实现常态化,线上研修和线下校本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也没有得到有效推广。
1.引领教研员学会分析使用第三方教育评价报告。所谓“第三方教育评价报告”,是指第三方社会评估组织,通过对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集到的大量的连续性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引起教育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的数据分析报告。
大数据支撑下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报告,数据具有全面、系统与完整性等特点,能够全面且立体地呈现数据采集对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及教育发展状况,可以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持。因此,教研部门必须引领教研员认识到大数据支撑下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报告的价值,重视培养教研员的数据意识及收集、解读、评估不同类型数据的能力,使教研员能够熟练运用第三方教育评价报告了解并分析区域、学校及学段的教育教学状况,有效运用数据“实证”对教育教学进行精准的指导。
2.扎实开展沉浸式教研。沉浸式教研,是笔者所在单位近年来探索、实践并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种教研模式,其具体的做法是:教师进修院校组织学段学科教研员集中深入学校进行教情、学情的摸底调研,时间至少为一周。每位教研员至少听十节课,通过“备课研课”“听课评课”“教学效果测试”“学校教育观察”等近距离、持续、系统的跟进手段,全面感知学校新课标执行、教师从教状态、学科育人能力、核心素养培育、信息技术应用及对学生学习方式培养等情况,重点关注教学行为改进与教学效果变化,掌握第一手“实证性”素材,再通过分析与诊断,针对学校在教学与管理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形成专业评估报告及精准指导建议。
事实证明,第三方教育评价报告提供的全面的、客观的、系统的、完整的数据分析,再辅以沉浸式教研近距离、持续的系统跟踪指导,可以有效地破解“依赖经验”教研模式的缺乏客观性、精准性、科学性与全面性等问题,使教研模式因“基于实证”而变得更为精准、更加科学。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推进了互联网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当“停课不停学”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因保障“停课不停学”教学质量而应运而生的“停课不停研”线上教研探索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各级教育研训部门都充分利用了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与在线教研形成的积极因素和有效机制,更为积极主动地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突破时空限制,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教研修体系,也就是说,教研模式正不可阻挡地向“共建、共研、共享”转化。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研模式向“共建、共研、共享”转化,笔者建议,在搭建“教学—研修—研训”三位一体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智能、多维、动态”的教研网络过程中,要通过建立“三级联动教研机制”“立体化协作机制”“个性化服务机制”,推进实现教研的个性化、移动化、全员化、及时性及普及性,提升教研方式的科学性。
1.建立“全地区教研”“区域教研”“校本教研”三级联动教研机制。在三级联动教研机制中,“全地区教研”重点把握研训方向和理念,调研基层需求,规划研修课程,组织研训实施,跟踪质量评价,重在解决地区教研的共性问题;“区域教研”重在发挥各校学科优势,探索建立学习共同体,衔接全地区教研和校本教材;“校本教研”则重在解决本校教学难点,探索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等,着重解决教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级联动,既突出整体引导,又强化优势互补,注重“因校制宜”,可以有效地推进教研深度。
2.建立“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部门纵向分工、横向协同”立体化协作机制。立体化协作机制,就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打破学段限制),以学科名师团队建设为抓手(打破校际限制),整合各级专家及一线骨干教师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研训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集研究、实践、改进及追踪为一体的机制,提高学科研训品质,进而引领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3.建立“众筹式”“互动式”“移动式”个性化服务机制。个性化服务机制,就是借助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线上咨询的便利性,将新课标和教师教学、教师自主教研与同伴研修、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理论学习与问题解决、全员培训与专题培训、跟岗学习与经验分享、教学改进与持续跟踪评价连接起来,通过建立“众筹式”“互动式”“移动式”服务机制,分类、分科、分层地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而提升地区教育质量。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好教研模式的创新与转型,提升教研方式的科学性,让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