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

2021-12-02 06:10康树仁刘兴松
北方蚕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养蚕

康树仁 刘兴松

(镇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陕西镇巴 723600)

蚕桑作为农业扶贫产业之一,相比其他农业产业,蚕桑产业链条长,能带动一二三产,且长短结合。近年来,镇巴县紧紧围绕“4+X”产业发展布局,将蚕桑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群众自主选择,政府全方位扶持,大力调整产业发展格局,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加快蚕桑产业轻简化、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促进全县蚕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蚕桑产业在推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镇巴县蚕桑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巴山、大池和观音等15个镇(办)发展蚕桑,现已发展高产桑园2 333 hm2(3.5万亩),从事蚕桑产业的经营主体(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建设高产桑园示范基地56个,建设标准化养蚕场30处,养蚕场面积达到3万平米,配套建设养蚕设备用具2 000余台套,截至2020年底已经投产的规模化养蚕企业26家,其中标准示范企业3家,蚕茧总产量约300 t,蚕桑综合产值约6 500万元,蚕桑产业直接惠及农户4 600户,其中贫困户2 100户,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 600元。随着新建幼龄桑园逐渐投产见效,全县产业效益呈现稳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2 蚕桑产业的发展举措

2.1 立足资源禀赋,大力调整蚕桑产业布局

镇巴县发展蚕桑产业有诸多优势。一是镇巴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土壤、水质均无污染,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降雨量适中,这些自然条件适宜蚕桑产业发展;二是县委、县政府加大了特色产业方面的政策支持;三是种桑养蚕时间短、风险小、见效快,养殖技术难度不大、养殖形式灵活多样;四是蚕桑新技术在桑园管理轻简化和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五是本地市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

2.2 提升技术能力,创新更新指导服务模式

镇巴县充分借鉴发达蚕区的经验,瞄准“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蚕业发展方向,以轻简化为核心,积极推进蚕桑品种优良化,桑园作业机械化,小蚕共育商品化,多批次养蚕省力化,从而降低劳动强度,增加蚕桑产值。一是全面推进微耕机、高压消毒机、自控温湿器、切桑机、省力桑枝剪、自动蚕台、自动上蔟技术、采茧机械在蚕桑生产上的应用;二是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种桑养蚕生产技术指导网络,统一完善生产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三是完成了桑蚕病虫害监测点建设,及时进行桑蚕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服务;四是在重点蚕区集镇进行培训咨询活动,为蚕农和带贫主体提供便捷服务。

2.3 健全联结机制,带贫益贫效应不断显现

镇巴县巴县创新蚕桑扶贫模式,通过入企务工、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将贫困户联结在蚕桑发展的链条中,促使农户实现全产业链条增收。蚕桑产业是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桑树种植、除草施肥、桑树修剪、桑叶采摘、套种套养、饲养管理等环节,劳动力需求量大,贫困户可全程参与上述各个环节务工增收;贫困户将闲散资金注入经营主体,按照年7%的利率进行分红;农户的土地流转给经营主体,经营主体集中统一管理,每年按照土地入股固定给农户分红。2018年,巴山镇万达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实践新的饲育模式和带贫模式,养蚕300张,产茧12 t,产值6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43户,支付贫困户务工工资及分红达到21万元,户最高增收1.6万元。大池镇胡家坪村贫困户杨兴俊2018年养蚕30张,产茧1 400 kg,产值6.4万余元,一年就实现了脱贫,被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全省脱贫致富先进个人。

3 镇巴县蚕桑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经营主体投入不足,基础建设落后

镇巴县当前的蚕桑发展主要是依赖于企业自身的投入和苏陕协作、带贫奖补资金的支持,但多数经营主体自身经济实力不足,桑园建设投入后,新建蚕场、购置蔟具或配套建设的资金严重匮乏,个别企业还有依赖国家给予大力扶持的思想,因此导致蚕桑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养蚕设施及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桑园不通路,电力、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差。

3.2 产业发展系统化、多元化认识不足,仍只停留在栽桑养蚕层面

镇巴县目前蚕桑产业的发展仍局限于栽桑养蚕层面,蚕桑副产品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桑园立体间作套种、桑枝、蚕沙、桑椹等副产品开发还处于空白,蚕桑附加值几乎没有,产业链条很短,地域产品影响力弱。

3.3 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

镇巴县蚕桑经营主体增加迅猛,且发展势头趋好,但其桑园多为幼龄桑园,投产见效尚需一段时间,规模效益不突出,蚕桑重点户、重点村不明显,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老桑园呈零星分散,部分桑园无人管护,没有发挥效益,管理粗放。

3.4 农机化、轻简化程度不高

现阶段,镇巴县养蚕机械设备普及度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蚕农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新技术、新设施投入少,导致蚕农养蚕效益不高。整体上来看,当前镇巴尚未形成可以有效抵御市场波动的蚕茧生产基地。

3.5 当前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茧丝是当前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之一。由于当前国外疫情的不断蔓延和加重,茧丝绸的外贸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量的库存和积压导致茧价一路走低,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部分企业复工复产后,生产的产品滞销,进而出现停工停产现象。当前国外疫情还在肆虐,负面影响还在持续,蚕桑产业形势十分严峻。

4 对策和建议

4.1 整合资源,齐抓共管

确立了蚕桑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定位目标后,从县政府层面形成相关的决策、决定,整合农业农村、林业、水利、发改、自然资源、财政、基地镇(办)等各方面力量,成立蚕桑产业推进办公室和工作推进专班,出台《蚕桑产业发展扶持意见》,不管是政府部门、镇(办)还是技术单位都要提高认识程度和抓落实的力度,建立起从县到镇(办)到村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实现桑苗、蚕种、蚕药、蚕茧“四统一”的管理模式,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抓领导直接抓”的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我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4.2 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持续扶持力度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快蚕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是保障。一是建议政府能够重新定位蚕桑在镇巴农业产业中的位置,进一步加大资金奖补力度,在桑园建设(土地流转费、荒山荒坡改造费)和后期的配套设施(厂房建设、蚕簇具引进)上给予重点扶持。二是放宽政策,适当简化、减免蚕桑企业、规模户修建配套设施(如养蚕场、养蚕大棚等)的手续、费用,鼓励返乡能人采取土地流转、入股、托管、合作共建、返租倒包等多种形式,扩大桑园面积,促进基地建设,实现栽桑的连片化、规模化,解决蚕农小规模养殖资源浪费、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三是创新产业推进机制,加大对蚕桑龙头企业的信贷、财政贴息、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四是完善基地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五是着力打造蚕桑示范基地,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蚕桑产业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

4.3 加强人才引进和技术力量的更新换代

镇巴县56家蚕桑经营主体分布在全县16个镇(办),覆盖了全县东、中、西三大片区,而全县从事蚕桑技术指导人员现阶段不足10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除外),系统学习过蚕桑专业知识的仅有4人,除去办公室日常工作人员,下乡技术指导仅有5人,每人负责3个镇的指导工作,技术力量严重缺乏,且技术知识也面临严重老化过时的窘境,这些问题都亟需上级相关部门给予高度关注、帮助和解决。

4.4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效益

按照“立足养蚕、资源利用、多元开发、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桑园空间。一是做好桑园套栽套种立体生态文章,推广“桑园+蔬菜(红薯、洋芋、魔芋、萝卜、大豆等)”“桑园+中药材”“桑园+养鸡”等高效生态蚕业模式,提升农户蚕桑综合收入;二是实施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桑枝条、蚕沙等副产物,因地制宜发展桑枝食用菌、蚕沙肥料、蚕沙枕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开发利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补足短板,降低经营风险,促进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4.5 积极引进缫丝企业,大力支持知名品牌培育打造

目前全县已建桑园2 333 hm2,桑园正式投产后其产业效益将会凸显,且随着镇巴县规模化养蚕的快速发展,新建缫丝厂已大势所趋。丝厂建成后,配套建设茧丝绸加工企业也非常必要,产业链条的延伸,可为我县蚕桑产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也将进一步拉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着力打造“镇巴茧丝”品牌,建设西北区域优质蚕茧基地和汉中最大最美蚕桑之乡,也是全面提升当地茧丝产品竞争力,实现镇巴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环节。

4.6 积极克服疫情对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针对国内外新冠疫情的发展,探索养蚕政策保险制度,适当调整养蚕生产布局,对蚕种、蚕药及生产设施设备进行补贴,对生产企业出台相应的减税降费和企业借贷、还贷、降低贷款利息等优惠政策,开辟相应的绿色通道;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共享产业与技术体系,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蚕桑产业全面创新与升级。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养蚕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养蚕不易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嫘祖养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