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文 (航天工程大学基础部)
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大学语文课程是军队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和提高其文学欣赏品味的重要途径,其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极大地影响着学员基本素质的形成,对优化学员知识结构,培育良好人文素养,培塑良好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大学语文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培塑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其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有重要意义。
军校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的思政课都是围绕“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两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相比于专业思政课的注重理论性、抽象性和体系性,大学语文则以文本阅读、表达沟通能力以及应用写作能力培养为主,在教学全过程中明显偏向隐性和柔和,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
大学语文是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通识课,同时也是文化素质课。大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名篇佳作,蕴含着爱祖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勇担当、爱奉献等思想精华,引导着人们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行。大学语文中的诗人、作家以及他们笔下塑造的人物,许多都有崇高的人生志向、豁达的生活态度、深切的忧患意识、赤诚的爱国情怀。阅读文学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和智慧,拥有丰富的感受力和共情力。
依托文学、文化的情境设置,加以不落痕迹的循循善诱,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感受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培养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如何结合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大学语文要围绕《纲要》要求,按照课程类型和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大学语文教学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要求,和其他课程一起,达到育才和育人的目的。大学语文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在遵守教学大纲精神的背景下,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在课程当中有机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做到“如盐化水”、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要改变过度追求功利化的实用教育理念,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军校大学语文课程以专题讲授的方式,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文学、演讲、文化、写作四个板块展开授课。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但它又具有强大的思想和道德力量。这种力量蕴藏在文字文本的背后,需要老师引领学员去深入发掘和感悟。通过对文学史脉络的梳理,让学员在品读欣赏经典作品时,更好地体会思政教育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演讲板块,选择思政性较强的演讲主题,让学员既学习演讲的各种技巧,也在演讲中表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和写作板块中,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在写作中结合社会现实,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培养学员良好的情调和趣味,让这种情趣内化在他们的气质、言谈、举止、德行之中,伴随他们一生。
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灵活运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表演体验、学员授课等实践训练方法,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列阅读书目,开展经典导读、诵读等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各个实践环节受到思想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比如带领学员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初心与手迹——红色经典手稿”展览,体悟文学的初心和使命意识,让学员感受现当代文学的爱国和启蒙作用。另外,对学生的考核也应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尤其关注道德思想、价值观念、审美判断等方面。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习主席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课程思政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影响和感染学生。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这种结合更多的是一种浸润式的隐性教育,要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在讲述中国古典诗词时,选择蕴含爱国情怀的一些军事题材的诗歌,如《无衣》《从军行》《塞下曲》等。让学员在品读欣赏中更好地体会思政教育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价值理念。在讲述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时,结合具体作品知人论世,让学员欣赏和感悟,突出思政教育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口号,它有丰富的内涵,教师也要把中国人素有的家国情怀有机融入授课内容之中。
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人们提供了强大不竭的精神动力。在讲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时,可结合《橘颂》《离骚》等作品,从“独立不迁”的精神、“上下求索”的态度、“好修为常”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崇高理想和以爱国精神为主的人格美,从而引导学员在欣赏优美文辞的过程中,领悟理想信念的力量。司马迁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以他自身的故事展示出了其坚韧的个性力量,读后让人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让学生受到深深的触动。
大学语文要通过经典文本,把蕴藏其中的正确价值观念分享、传播给学生。在讲述《论语》时,其中的思想和“金句”就是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对此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就曾多次提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中孔子的“仁”“礼”核心思想和思政教育中的尊老爱幼、正直平等、公平正义、以身作则等思想都具有高度一致性。在讲述时可以和抗击新冠疫情战斗相结合,体现出中国人素有的家国情怀、美美与共的大同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讲述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时,我们会结合《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从他的生活、思想、人格、人生态度解说,让学员了解一个丰富、立体、全面的人物。在讲述苏轼的时候,要结合苏轼的生平历程,重点阐述他面对困难时乐观向上、化解忧愁的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个实干的官员,心系老百姓的情怀。
大学语文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不断发掘课程育人资源,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