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九湖镇王占春小学 朱志毅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受到愈来愈多人们的重视,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其基础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学生思维能力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开发。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并不重视。虽说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并不会对学生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但是当学生升上初中后,其重要性就逐渐显露出来了。若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其在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就会出现理解能力差、思维缓慢等情况,这些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同样也不利于学生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通过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开发,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将思维过程充分展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促使他们愿意去思考问题并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主动展示出来;其次,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一句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可以马上说出它可不可以被3整除。”这时候,学生会接二连三地说出不同的数,更有的学生会说出很大的数来为难教师,可是教师每次都能够快速地反应,反复多次,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问教师:“您是怎么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的呢?”教师紧接着提问:“有没有同学能够找出这些数的特征呢?”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个位数是0和3或3的倍数的数都可以被3整除;有的学生认为,不能只看个位数,例如20就不能够被3整除。学生纷纷发言,或正确或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顺利地展示了出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错误思维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的基本形式大概可以概括为概念、判断和推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形式来进行思考。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对事物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扇形”的时候,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扇形”的概念,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大多数都会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扇形”的概念,认为和扇子长得一样的图形就是“扇形”。这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实物,让学生来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不是“扇形”,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肯定或是否定的判断。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脑子里形成了正确的“扇形”概念;判断就是通过概念来对事物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的结论。数学题中的判断题能够直观地展现这一思维形式;推理则是由已知的判断来对新的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举例“4+2=2+4,3+1=1+3”,学生经过推理判断后,可以得出:a+b=b+a。通过以上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数”的概念较模糊。他们对“数”的认识往往仅限于对数量变化的认知。因此,大多数小学生对问题缺乏深度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类比迁移方法,运用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来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首先,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对“数”的概括和分解能力。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20以内的加法”时,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具,用实物帮助学生了解某个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以及它的组成过程是怎样的?引导他们对20以内的数值进行大小的比较、顺序的排列,进而学会数值的整合和分解。
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数值推理思维。教师可根据教材章节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迁移。例如,教师在教授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可以先将1到2这类简单的数值乘法过程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这过程。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让他们模仿教师的推理思路,试着对2到5的乘法口诀进行推导,当学生推导成功后,教师可和学生一起总结步骤:第一步,用实物教具进行辅助运算;第二步,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第三步,列出乘法式子,引导学生对两者进行比较,说明乘法的结果就是加法的结果;第四步,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构造过程、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让他们按照这个思路来推导6到8的乘法口诀。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敏捷指的是学生在对数值进行运算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迅速地发现错误,观察问题,避繁就简地处理问题,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当机立断、直奔主题。因此,当教师在教授学生计算过程时,应当理解:教学的目的不应当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具备正确、迅速处理各种计算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教学:第一,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在保证答案正确的同时注重写题的速度。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一定要抓好学生计算正答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写题的速度训练;第二,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相应地传授一些速算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法”的优点,使学生学会“十的互补法”,进而使学生对数值的敏锐感知能力得到增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以上的反复训练,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合理的联想,使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得以建构,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度的有效途径。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促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在教授“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每个数值都编写成故事,以故事的方式来导入课堂内容,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利用长时间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此外,教师还要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特征,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