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第三小学 宋慧英
跨学科是指跨越学科之间的原有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将各学科融合交汇,逐渐形成一种崭新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和理论。跨学科协同教学在实践中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要达到各学科协同教学的有序、有效和持续稳定发展主要依靠一线教师的努力。在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思维、批判思想,逐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协同教学健康有序地持续推进,稳扎稳打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小学体育低年级阶段的教材大纲是教授走、跑、跳等基础运动技能以及队列训练等简单内容。学习这部分基础知识时如果教师仍然一味地通过讲解和示范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方法会比较单一乏味,而此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注意力差、专注力不够、好奇多动,对他们而言这些简单基础运动的原理、要领和技巧并不重要,很难对教师讲授的枯燥知识感兴趣,做到认真听讲和学习,结果就会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此阶段,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改精神,学生作为教授主体,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比如,教师要讲解走、跑、跳等基本内容时,应该提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了使课堂教学不那么枯燥,可以加强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丰富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寻找与所教内容相关的英文词汇,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在讲解和示范动作中提前引进了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5的单词走-walk、跑-run、跳-jump等。又如,体育课上进行队列训练时,首先经过集合报数,然后向左、向右看齐时便可以引进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2中的“one,two,three,four”等的数字内容及六年级上册Unit2中单词左-Left、右-right。体育与英语课程的有机融合,极大丰富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及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了单词词汇的含义,为记忆单词提供了助力。
体育与数学看似是毫不相关的两个学科,但细心发掘就会发现这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课虽然是以教授运动技能和技巧、锻炼学生体魄、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但是其教学内容中却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根据小学阶段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接行动思维的特点,将体育与数学有机结合,二者的配合相得益彰。不仅能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快乐,还能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更好地领会相关数学知识的意义和应用。
比如体育课上列队形用到的数学,一年级学生第一节体育课就要学习站队,站好队形是后续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站队过程中按照学生高矮顺序排列,一般情况下个子矮些的学生站前排,高个子的学生站后排,这个过程中就涉及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高矮”的内容;站好队形后报数,前排开始报“1”,后面依次报数,这涉及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数数”的知识;体育课中大多球类体育用品的平面形状都是圆形,涉及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相关知识;还有进行跳高、跳远项目时用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内容;长短跑计时时用到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分、秒”的知识。以上体育课中与数学交叉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比如队列队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用到数学中的图形知识;队列时向左、向右看齐,向左转、向右转等用到数学中的方位知识点,等等。
小学体育主要学习的是基础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在教授一项运动技能时,先要详细讲解动作原理,反复强调动作要领,逐步示范给学生看,之后便由学生进行演示,教师纠正并规范学生动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用心聆听并仔细观察之后进行模仿。学生通过对教师语言描述的理解、消化、提炼,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概念,理清第一步动作是什么、手脚如何配合、动作要领是哪些等方面。通过头脑中对教师语言、动作的重放,加深印象,最后将动作全部演示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观察和模仿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种能力与语文习作所需的能力正好符合。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各种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项目的参与及运动器材的使用,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提高了直觉能力。体育课上有跑、跳、走、体操等多种形式,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多种体育用品,还有游泳馆、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多种运动场所,这些都为语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场景。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篇习作“童话”,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体育课堂想象成为一个运动王国。体育教师是国王,学生是来到王国的客人,每一个运动场所、运动器材和体育用品都是王国内的大臣及成员。学生通过与每位运动王国的成员进行交流,了解成员的姓名、身份特点及用途。每个运动场所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向学生讲述曾经辉煌激烈的比赛项目和运动场景。又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篇片习作是:“选取一个场景进行缩写,写梗概”。就可以采用体育课堂上一次有趣的游戏或者印象深刻的体育项目,又或是一次激烈的体育比赛的场景等进行描写。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日常体育课堂所学知识和经历的场景搬到语文作文中,将体育与语文两门学科完美融合,互相促进,使两个学科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小学体育大纲》里,是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攀爬。主要以模仿动物爬行为主(如大象行、鳄鱼爬等),及各种姿势的攀登和爬行(如攀爬体操凳、绳架等)。它能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在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模仿是对照参照物的行为进行演示,以达到准确逼真的效果。因此在学生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技巧的前提下,一定能够更好地进行模仿活动。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有“身边的动物”和“校园里的动物”章节,主要介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及特点。在学生学了这部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后,正好进行体育课堂中关于模仿动物爬行的内容,就会达到特别良好的教学效果。模仿动物爬行这一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和身体协调性的同时,也使学生从中获得了乐趣。又如,体育教学中“兔跳”和“蛙跳”也是模仿自然界中动物行为的内容。科学课中学到的知识在体育课中得到了实践,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攀爬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以科学知识为理论依据,抓住教学时机,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了如虎添翼的效果,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同时加深了科学课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学习变得更快乐和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小学体育与科学跨学科协同教学、小学体育与语文跨学科协同教学、小学体育与数学跨学科协同教学等策略,在全面育人理念下实现小学体育跨学科协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