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大云(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
A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城区的一所名校。她曾经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成绩这么优秀,在这所名校里一定能够独当一面。然而,当她在学校“教研风采月”活动中听了其他老师的课之后,她自己的那节便借故不上了。她觉得自己的水平,在这所学校只能排在倒数的位置。而更糟糕的是,从此后,她更加消沉,完全丧失了信心……
无独有偶。C老师自参加工作后,一直按就读研究生时导师的要求,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只要了解到有大型的学术活动,哪怕学校不派她参加,她也会请假去参与(回校后主动挤时间把耽误的课程补上)。因为她长期开展专著、期刊的阅读,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主动申请上教研课,深入反思和总结,连续三届的区级课堂教学大赛均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并在一次省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二名)。她的教学艺术、个人综合素养都得到了评委及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省里一所名校准备免试录用她,她经过一番了解,觉得这所名校里群英荟萃,自己的水平远远比不上,还需要锤炼,于是婉言谢绝了……
笔者和这两位老师有过不少接触,也向她们的同事做过很多了解——她们身处乡村,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努力地搞研究,积极主动参加教研活动和反思总结,不但课上得好,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她俩其实是非常优秀的,师德师能都值得很多教师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在于对自我的不接纳、不认可。从某种程度来说,她俩是放弃了一个更高平台的成长的机会。
对自我的不接纳,是很多人,尤其是很多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放弃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相信自己能搞好学习,是因为父母总是在他们面前提及“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索性放弃。有些老师也是如此,别的老师都那么优秀了,我在努力时,他们也在努力,我怎么能赶上他们呢?自然,所选择的也是放弃。
教育最大的幸运是,有许多已经很优秀的教师还在努力,但不幸的是,也有许多教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对自己产生不接纳的心理,放弃了成长。这是对自己和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必须杜绝。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元素。而教师真正得以成长,“自我接纳”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做到“自我接纳”呢?
因为有距离,我们看不到,或是看不明白,自然也不可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优秀的对象也因此被过度地美化,从而觉得自己远不如他们而放弃自己的成长。像C老师便是如此。她和名校之间也因为距离的存在而对名校过度的美化,才错失了成长的机会。还有一种距离是,已经看到了,但也仅仅是看到,甚至只是看到表面,因为其与实际的情况存在距离而不知,所以产生了放弃的念头。A老师就是这种典型的代表。在“教研风采月”中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和平常做一般的常规课之间是存在距离的,A老师就是被这距离模糊了双眼,以至于自己逃避了这次的献课,后面的消沉也是如此。
都说距离产生美,其实,产生美是因为有神秘感。因为这神秘感,才让人们对此望而却步。常听不少校长说,“你看那些学校的老师,他们的专业素养都很高”“我原来所在学校的老师,他们专业能力很强”……校长这样说,往往不会激起教师专业成长的斗志,反而让老师们心生自责而丧失自信。
每一个教师要善于认识自己,通过一定的渠道对校长口中的那些老师做一些了解,不是与他们一争高下,而是了解他们是如何成长的,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或许在直接接触他们的时候才发现,他们也没有校长所说的那么“神奇”。了解到这些后,才能看清自己目前在学校所处的位置,把握自己的成长方向,以及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自己该怎么做,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消除距离感,实质是消除神秘感,不被“距离感”所困扰,也才能增强自己的专业成长自信。
A老师的消沉被校长看在眼里,经过多次交流,校长找到了原因,之后,由教导处牵头组织的听推门课活动,邀请了A老师一同参与。听完全校语文老师的课,加上每节课之后的交流和自己对每一节课的评价,终于发现,不是自己不如他们,是各有长处,各有风格。之后,在校长的鼓励下,她坚守着自己的那条路,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校出类拔萃的教师。后被学校选派参加省级群文阅读教学大赛,获得了一等奖(第三名)。
对于99%的教师来说,都是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进教育职场的,都是希望自己能大干一场,既教好书又育好人,能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在教育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教育的发展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们所面对的环境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实现理想,很多时候,现实的一切也许会把人们的梦想击得粉碎。如某些教师与这个老师或那个老师进行对比时,发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看到了自己境况的窘迫,也因此会给自己提出略显苛刻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在某个时间段成为人们眼中的优秀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而一旦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时,就更加自责,责怪自己不够聪明,认为自己不是当老师的料。这样会给自己巨大的压力,极大地消耗自身的能量,以至于使自己的行为失控。
当下,不少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可以说,与这种觉得自己不完美而产生自责有很大的关系。更可怕的是,因此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甚至放弃了成长。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自责不会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努力让其更好,才是对教育真正的尽责。《墨子》有云:“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从心底里认可自己的不完美,才会对自己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明确自己的现状,知晓自己当下处于哪个位置,自己该怎么破冰。面对前有“虎”的狙击,后有“狼”的追赶时,不是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望,而是另辟蹊径,从而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看到其他教师能攀登教育的“珠穆朗玛峰”自己却不能时,不是责怪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是想到“我还可以爬别的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实际上是能接纳自己能力有限的现实,也能以更加清醒的头脑看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突破口,直面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环境,然后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树起自己的标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曾经意气风发,对自己、对教育寄予厚望,也在脚踏实地干着自己的工作。但在与教育相拥的过程中,自己新的想法、新的实践却未能顺畅地实施下去,似乎一段时间以来遭遇的就是失败,也因此而失落,觉得什么都无能为力了。
A老师,在因校长的鼓励而努力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尤其是开展群文阅读的研究时也曾不断地遭遇失败,也曾失落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校长和她一起分析、一起找原因,她才接受了自己的失败,从对自己的不满中渐渐地走了出来,才有了之后的发展。
接纳自己的失败,不因一次或几次遭受挫折而使自己陷入深深的不满,也不因此对自己做定论性的判断,而是不断练就自己的成长心态。有成长心态的老师,能容忍自己的失败,能接受可能存在的经常性失败,认为失败只代表此时此事,不会决定自己以后的方向和结果,也能看到失败中的机遇,看到当前自己的不足,并相信自己能通过再出发、再前行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你必须很喜欢和自己做伴。好处是,你不必为了顺从别人或讨好别人而扭曲自己。”(费里尼)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外在的环境是可供利用的资源。只要一直把对教育的初心印刻在心底,落实到行动上,一直“喜欢和自己做伴”,努力地接纳自己所应该接纳的一切,才能使自己以自我“原创”的生命走进教育天地,在历经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之后,没有成为“赝品”而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