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剑峰
(博白县人民医院,广西 玉林,537600)
鼻中隔偏曲在耳鼻喉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可为单侧或双侧,会影响到鼻腔功能,以鼻塞与头痛等为主要表现。手术为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治疗方案,常用手术方式包括黏膜下切除术及鼻内镜下手术等。不同手术方式虽然均可达到疾病治疗效果,但在适用范围及安全性方面有所差异。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
鼻中隔偏曲,可基于多种因素所引发,其中常见致病因素为鼻外伤。鼻外伤多出现在儿童阶段,此阶段鼻中隔各部分处在发育状态,鼻部症状并不明显,为此容易被忽视[1]。在时间发展下,鼻中隔各部分增长以及骨化可出现鼻中隔偏曲症状。成年人在鼻外伤影响下,也可发生鼻中隔偏曲或鼻中隔软骨脱位等表现。例如鼻中隔软骨段可出现偏斜,并偏向一侧形成鼻歪。除外伤影响因素之外,发育异常也是鼻中隔偏曲的主要原因之一。
鼻中隔在胚胎期基于几块软骨所构成,在不断发育成长下,若骨与软骨发育不均衡,或骨与骨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则会形成畸形或偏曲。其中主要发育原因,包括腺样体肥大所致长期张口呼吸;基于营养不良影响到鼻中隔发育情况等,均可发生鼻中隔偏曲[2]。在病理性因素方面,鼻腔或鼻窦肿瘤对于鼻中隔偏曲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某些生长缓慢的鼻腔或鼻窦肿瘤,包括骨化纤维瘤与鼻息肉等在生长较大后,可挤压到鼻中隔,致使其发生鼻中隔偏曲变形。
鼻中隔偏曲的引发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到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结合张懿[3]等学者研究资料来看,多数鼻中隔偏曲,患者基于外伤或发育异常所引发,也有部分患者会伴随外鼻畸形。若鼻中隔偏曲影响到生理功能,同时具备临床症状及体征者,则需进行手术治疗。
对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矫正鼻中隔发育期间或鼻外伤后所引发的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偏斜症状。鼻中隔偏曲,行改良成形术在先天发育异常上,具有解剖依据及必要性。基于力学视角进行分析,鼻中隔软骨偏曲的形成原因主要为弹力扭曲,在弹力逐渐恢复下软骨则会自然展平。软骨膜瓣具有再生软骨的能力,在软骨瓣表层保留适当数量的软骨成分,可促使其软骨再生[4]。偏曲的软骨原地气形条状切除或取下修剪后重新植入术后维护中隔支架良好,可有效避免术后鼻部坍塌的问题的发生。在软骨发育视角进行分析,对比鼻中隔发育,颅骨完成发育的时间相对较早,为此鼻中隔上下均已经固定,可基于无法延长而形成上下应力关系变异。针对此种病症,可采用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治疗,其具有操作简单以及安全性较高等诸多优势。
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属于传统手术类型。在具体操作中预先行气管插管,在麻醉后与鼻中隔左侧皮肤粘膜交界处行弧形切口[5]。从上到下沿鼻中隔前端顶部到鼻中隔底部切开同侧粘软骨膜与鼻腔底部粘骨膜,逐步分离软骨与骨伤的黏骨膜。在切口后从上到下切开软骨分离软骨与软骨膜两侧分离范围为一致,应用鼻中隔镜撑开两叶,利用鼻中隔旋转刀切除鼻中隔软骨大部,切除软骨保留备用[6]。鼻中隔咬骨钳,咬除筛骨垂直板的畸形骨质进而偏曲软骨,同时凿除鼻腔底部的骨脊完成手术治疗。
胡喜[7]等指出,三线减张法手术方式是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后逐渐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术方式。气管插管麻醉在鼻前庭皮肤粘膜交界处作弧形切口,切开粘膜与粘软骨膜以及软骨。在内镜下分离切开侧的鼻中隔粘膜软骨膜,咬除方形软骨尾侧端垂直软骨条。沿软骨膜分离对侧粘软骨膜,保留对侧粘软骨膜,充分显露鼻中隔方形软骨尾端与鼻中隔软骨下端。咬除方形软骨尾侧端垂直软骨条与鼻中隔软骨以及筛骨垂直板结合部位。形成中隔方形软骨顶端连接,游离前后下三边分离左右两面。若软骨偏曲明显,则在凹面对软骨凹陷部位划数刀可拉直软骨。
采用鼻内窥镜手术系统应用鼻内窥镜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对患者鼻腔用1%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表麻与1%利多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在切口部位与鼻中隔两侧黏骨膜下浸润麻醉。应用鼻内窥镜检查偏曲部位与形态,在鼻中隔左侧四方软骨游离圆后做切口上到鼻中隔前端顶部下到鼻底部。在四方软骨与筛骨垂直板之间,将软骨与骨相接触压开分离,右侧后方中隔粘骨膜,在四方软骨上前下三方切除适当宽度的软骨条。针对存在鼻窦炎与鼻息肉病症的患者,完成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后,同期行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8]。
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在传统临床中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鼻中隔偏曲治疗的唯一手术方式。鼻中隔成形术所关注的是保留鼻中隔软骨与骨性支架,避免粘膜下切除术发生并发症[9]。在鼻中隔成形术基础上增加鼻外径路可促使其充分暴露,确保医生在直视条件下完成复杂手术操作。鼻中隔鼻成形术是矫正外鼻畸形伴随中隔偏曲的最佳手术方式。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具体为在常规鼻中可手术基础上完成发挥了比内窥镜技术自身优势,促使其解决了传统手术所存在的诸多限制,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术后患者鼻窦炎反复发作等问题。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基于手术后会失去软骨及骨架支架,在术后可能出现鼻中隔随呼吸摆动以及鼻中隔穿孔等问题。针对此情况,对鼻中隔高位偏曲与前下脱位,患者不能够采用此种手术方式进行矫正治疗。中隔成形术有效保留了部分中国软骨以及部分筛骨锤骨板,术后并不会出现中隔摆动等情况。在手术过程中,一侧中隔粘膜与软骨不需要做分离,同时还可保留软骨,术后不会出现中隔穿孔等问题。尤其针对轻度高位偏曲患者,可保留高位中隔软骨在双侧向上分离,可有效避免鞍鼻的发生。在鼻内镜下鼻中隔三线减张术是结合鼻中隔偏曲而出现的生物力学规律设计的改良鼻中隔手术方式[10]。此种手术方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仅切除三条张力线区域部分少许软骨及骨解除了,导致鼻中隔偏曲的应力,可保留大部分鼻中隔软骨以及骨性支架。对比之下,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进行鼻中隔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综合以往关于鼻中隔偏曲治疗方式的研究资料,能够总结出鼻中隔偏曲的病因较多,包括遗传因素与发育异常以及鼻外伤均有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对于鼻中隔偏曲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传统手术方式为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但基于其创伤性较大,术后容易发生相关并发症,逐渐不再应用。后期出现鼻中隔成形术以及三线减张法手术等诸多方式。虽然几种手术方式对于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相似,但在安全性方面三线减张法手术相对安全,不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