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华
(全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桂林,541500)
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省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针对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儿童疫苗接种在确保健康生长发育期间具有关键作用,也是控制、预防且最终消灭传染病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案[2]。现阶段,我国居民对儿童免疫计划,预防接种认知水平相对较高,但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仍具有部分儿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及时、合格接种疫苗,虽该类儿童占比例较低,但仍需引起广泛重视[3]。相关研究发现,我国诸多偏远地区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状况,存在严重降低现象,成为干扰免疫规划工作深入开展的重点问题[4]。因此,本文从免疫预防的“接受方”“提供方”两方面对我国农村免疫计划影响因素实施分析,现综述如下: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防疫事业经费的应用,逐年呈下降趋势,防疫工作经费不足状况也随之严重,导致预防接种功能无法顺利持续启动[5]。地方政府未深入关注或重视免疫规划,导致免疫规划工作效率、效果逐渐降低。而部分地区免疫规划工作流动性较大,组织管理松散,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基层免疫规划人员外流严重,进而直接影响儿童免疫规划顺利实施[6]。
诸多医疗机构存在“重治轻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对免疫规划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高,加之工作及工作人员经费的不足,促使免疫规划工作不能持续、高效的开展,进而直接影响影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效率、效果。
预防接种相关知识、作用、机制宣传均属于社会公益性工作,部分地区教育部门对免疫规划工作配合程度较低,特别是在“入学入托”中把关不严格、不规范,使免疫规划工作难度加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7]。
免疫规划工作细,内容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基层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责任心、使命感有待加强。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不但有免疫规划业务还有其他业务,常有业务多、业务杂、任务重、领导不重视、待遇低,无瑕顾及业务学习或有抵触情绪,对免疫规划工作影响巨大[8]。
疫苗管理上要求多、内容细、冷链设备要求高,一旦出现差错或设备损坏或停电现象,工作人员就会出现心慌、心跳,疫苗管理工作压力大,个别单位出现每年轮流管理现象[9]。
近年来,接种点增设了“妈妈课堂”,对“妈妈”开展免疫规划及疫苗相关知识讲座,对妈妈的免疫规划知识有所提升,但部分“妈妈课堂”形同虚设(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讲课或人员不够),没有发挥“妈妈课堂”的作用[10]。
相关调查发现,儿童家属文化程度、出生点、不同经济收入地区,均是干扰免疫计划知识的掌握和儿童预防接种因素[11]。相关知识的欠缺,思想落后,对免疫接种缺乏积极配合性及主动性,造成部分家长因儿童接种疫苗后,可诱发不良反应,而降低接种积极性[12]。大量研究证实,在发展中国和地区,干扰儿童免疫计划因素的主要以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存在密切联系[13]。
由于偏远农村地区大多数文化程度低,且经济收入较少,进而直接降低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而母亲文化程度是干扰儿童免疫计划的关键因素。
诸多地区对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普及程度较低,导致诸多家属无法掌握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使人群免疫覆盖率逐渐降低。我国免疫计划第3个85%目标评审时,发现在未接种原因中,主要以未掌握儿童实施预防接种[14]。
依据儿童名单电话与家长联系,若未取得联系,可上门通知接种时间、地点,掌握儿童健康状况、接种史、过敏史。并大力开展“妈妈课题讲课”,积极宣教免疫规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设定答疑解惑热线,使家长能够深入掌握免疫规划的流程、目的。
接种人员上岗前,需予以系统化、精细化、规范化培训,确保接种技术能够达到专业水平,积极更新理论知识,并合理掌握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积极做好儿童疾病防控工作。同时需严格把控疫苗质量,对于发生变色、发霉、污染、有异物的疫苗需杜绝使用,接种期间应严格依据规范操作制度,确保一人、一针、一管,积极规避交叉感染[15]。
疫苗与普通药物存在一定差异,对运输和保存均具有较高要求,需予以冷链系统。为确保疫苗质量,需严格管理疫苗的冷链系统,满足储蓄、运输条件需求,每日实施温度监测,并做好相关记录,确保预防接种期间苗不离冰,疫苗打开30min后均需接种完成。
观念差、知识匮乏、经济收入低、意识差等均属于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因素,因此需完善我国基层儿童免疫规划,加大人群大规模实施技术免疫宣传力度,完善免疫规划宣传资料开发,提高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