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窦臮《述书赋》的创作与艺法①

2021-12-02 03:19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关键词:书体书法

许 结(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窦臮的《述书赋》是中唐时期的一篇兼及辞赋史与书法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一篇具有独特意义的以“赋”论“书”的作品。有关窦氏的生平及其赋作的论书内涵及意义,已有考论与叙述,②代表作有赵华伟《〈述书赋〉成书及版本源流考》(《古籍整理学刊》2009年第2期)、《〈述书赋〉所注书家史料考正》(《古籍整理学刊》2015年第3期);熊飞《〈述书赋〉作者注者考》(《文献》2001年第2期);尹天相《弟文兄诠·华萼相辉——简论窦臮〈述书赋〉与窦蒙的〈注〉和〈语例字格〉》(《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日)大野修作著、梁少膺译《〈述书赋〉的性格——中唐时期的书论》(载《中唐文学的视角》,创文社1998年);尹冬民《〈述书赋〉笺证》(2012年上海大学博士论文)、侯瑞朝《〈述书赋〉研究》(2015年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等。而作为“书法赋”的地位及价值,虽专论不多,但在相关著述中亦有言及。[1]如果落实到《述书赋》的创作文本与“书”“赋”艺法,则又必然牵涉到该赋对前人书法赋与非赋论书文的继承与变化,以及其中的论书及史的关系,牵涉到作为书法赋的传世价值与审美内涵。如果我们再以《述书赋》作为一创作个案,进一步思考赋体与书体的艺术,其中“语”(辞赋)“图”(书法)的关联与法则,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以赋论书的宏制

从书法赋创作来看,应该有很广泛的意涵,据清人陈元龙编纂的《历代赋汇》与近人马积高主编的《历代辞赋总汇》统计,有约四百余篇,主要内容有:其一,“器物”,如“笔”“砚”“纸”“墨”(文房四宝)等,例如傅玄《笔赋》、傅咸《纸赋》、张少博《石砚赋》、汪道会《墨赋》;其二,“文字”,例如张玉相《科斗文字赋》、罗曾《石鼓赋》等;其三,“体类”,例如王僧虔《书赋》(统称)、杨泉《草书赋》(分体)、晏殊《飞白书赋》等;其四,“胜迹”,例如钱公辅《吊王右军宅赋》、李东阳《吊颜鲁公祠赋》、刘起光《醉墨亭赋》、侯凤苞《苏东坡洗砚池赋》等;其五,“名作”,例如刘诜《兰亭赋》、杨维桢《曹娥碑赋》等;其六,“技法”,例如吴均《书格赋》、(托名)王羲之《用笔赋》、张惠言《邓石如篆势赋》、王家相《一波三折赋》等;其七,“理论”,例如杨简《心画赋》、冯晋昌《心正则笔正赋》、陶然《挥毫落纸如云烟赋》等。③详见许结主编《历代赋汇》(校订本),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马积高主编《历代辞赋总汇》,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而兼有书法历史、理论与技法的赋作,最典型的就是窦臮的鸿篇巨制《述书赋》。④按:窦臮《述书赋并注》初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北宋朱长文又收入所编《墨池编》,南宋陈思又从中辑入所编《书苑菁华》,至清时复收入《历代赋汇》《全唐文》《佩文斋书画谱》以及《四库全书》。本文依据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校点本。

书法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汉字艺术,有着实用(文字书写)与审美(造型艺术)的双重功用,而辞赋作为同样具有汉语语言特征的修辞艺术,同样具有实用(体国经野)与审美(铺采摛文)的双重功用,窦臮的《述书赋》正是以“赋体”论“书法”的典型作品。就赋体而言,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曾区分宏篇(大赋)与小制(小赋)的区别,一则谓:“体国经野,义尚光大”“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一则谓:“庶品杂类”“拟诸形容”“象其物宜”,[2]窦赋显然是以宏章钜制构篇,而兼以随物赋形的方法,成就其对书史与书论的书写。作为铺采宏篇,窦赋首先看重的是实际功用,其称“古者造书契,代结绳,初假达情,浸乎竞美”的文字功用后,在赋文的开篇,又首明书家论理的“经义”思想:

尝考古而阅史,痛贱目而贵耳,述勋庸而任人,挥翰墨而由己。则知亲瞩延想,如见君子,谅风雅之足凭,奚卷舒之能已。古犹今也,斯得美矣。虽六艺之末曰书,而四民之首曰士;书资士以为用,士假书而有始。岂得长光价于一朝,适容貌于千里?[3]238

其中以书道追奉“六艺”,并资用于“四民”之首的“士”,倘对照《孟子·尽心上》中记载的,“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4]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窦臮用赋论书的尚“志”正切合于赋家的“体物写志”,而以书附合“六艺”,则又等同于赋家的“古诗之流”之说,契合于“依经立义”的思想传统。也正因有此本原的追溯,所以作者不拘于“一朝”,以通识假赋笔以论书道,创造了赋史与书史上均堪称独一无二的作品。

宏整的构篇,是《述书赋》以赋论书的特色之一。该赋分上下篇,由窦臮的赋序与赋文及其兄窦蒙的注文、语例字格合成,而成其宏篇钜制。其赋文雄赡藻采,注文详明典要,共综录自周迄唐书家270余人,并涉及书家、押署、印记、述作、藏弆、征求宝玩、利通货易等方面,以致被视为与张怀瓘《书断》、孙过庭《书谱》并称“唐代书论的三大高峰”,而窦赋又是“一部最先出的中国书法史”。[5]就赋文来看,是由“书体”到“书史”构篇,如言“篆体”,所谓“篆则周史籀,秦李斯,汉有蔡邕,当代称之”云云。言“草体”,所谓“草分章体,肇启伯度”云云。而由“体”述史,实为全赋主构。如述“草书”,赋文自东汉杜操(字伯度)之后,历述“魏之仲将,奋藻独步”“司马氏之受禅,炎为帝祖”“宋武德舆,法含古初”“齐高则文武英威,时来运归”“梁则高祖叔达,恢弘厥躬”“爰及陈氏,霸先创业”“萧条北齐,浩翰仲宝”“隋则玄平嗣芳,讹俗名扬”“我巨唐之膺休,一六合而阐幽”等,从汉魏两晋宋齐梁陈及北齐到隋唐,叙写了完整的书法历史。而其中书“论”又始终贯穿于“体”和“史”之间,成为赋篇的主构。在赋文完整的“体”“史”“论”的构篇中,其“论”及“体”则重在“草”,其“论”及“史”则重在“唐”,前者决定于作者对晋唐草书的推崇,后者是对作者身处当朝之“一六合而阐幽”的宏扬。因为唐代书法不仅草书极盛,而且众体兼备,所以窦氏用赋体对唐代“书体”的赞述,又可对应后人对唐代“赋体”的赞述,最典型的就是清人王芑孙《读赋卮言·审体》所言:“赋亦莫盛于唐,总魏晋宋齐梁周陈隋八朝之众轨,启宋元明三代之支流”,[6]由是返观窦赋所论唐代书法的成就,其格局与义理均契翕相通。

华丽的喻词,是《述书赋》以赋论书的特色之二。赋擅体物,又是修辞的艺术①饶宗颐《辞赋大辞典序》:“赋以夸饰为写作特技,西方修辞术所谓Hyperbole者也;夫其著辞之虚滥(exaggeration),构想之奇幻(Fantastie),溯原诗骚,而变本加厉。”引自霍松林主编《辞赋大辞典》卷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窦氏借用赋体论书,也就特别注意体写的力量与修饰的特征。有关赋的“体物”功能,陆机《文赋》的“赋体物而浏亮”的说法,最为典型,而落实到具体的方法,元人陈绎曾在其《文筌》的《古文矜式》与《汉赋体》中提出了“实体”“虚体”“比体”“象体”“量体”“连体”“影体”等七种“体”法,[7]其中“象体”与“比体”最具修辞特色,而且汉代体物大赋多“象体”,而魏晋以降,抒情小赋“比体”日盛,[8]窦赋恰是以汉大赋体式却多用魏晋以后小赋体法的创作。因此,在赋中的论书文字,大多采用“比体”方法,即以连串比喻的修辞对历史上“可入品流”的书家进行评点与论析。例如论周、秦、汉“三贤”(史籀、李斯、蔡邕)的篆体书法,窦赋的描写是:

籀之状也,若生动而神凭,通自然而无涯。远则虹绅结络,迩则琼树离披。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如残雪滴溜,映朱槛而垂冰;蔓木含芳,贯绿林以直绳。伯喈三体,八分二篆。棨戟弯弧,星流电转。[3]238

其中以“虹绅结络”“琼树离披”论史籀之书“状”,以“残雪滴溜”“蔓木含芳”论李斯之书“法”,则无不以喻词呈现形象,使赋文的“蔚似雕画”(刘勰语)的图像感与书法重在造型的图像感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与艺术审美的统一。如此类似的比体喻词,可谓通贯全篇,为该赋作的突出风貌。例如以“空凝断云,水泛连鹭”形容魏人虞松的书法;以“披坚草泽,匿锐茅庐”形容晋人山涛的书法;以“似凫鸥雁鹜,游戏沙汀”形容刘宋萧思话的书法;以“塞路蓬转,摩霄鸢唳”形容萧齐张融的书法;以“若里居僻陋,蔓木樛盘”形容萧齐周弘让的书法;以“犹崖陆纵獭,艰辛骋力”形容陈朝伏知道的书法;以“海岳高深,青分孤岛”形容北齐刘珉的书法;以“野笋成竹,长风陨萚”形容隋朝卢昌衡的书法。至于赋写当朝的唐代书家,更是喻词联翩,不胜枚举。综观赋作的喻词品味,虽或有褒贬,而一则反映诸家书体与书风,一则表达赋者对其书史位置的评价,确实与其他赋论文章风格不侔。

时代的风采,是《述书赋》以赋论书的特色之三。窦赋论书从周至唐,几乎重要作家均有论述,而观其重镇,尤在当朝。这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唐代(初盛唐)书家的赞述。如继“我巨唐之膺休,一六合而阐幽”,作者依帝系总论其要云:“高祖运龙爪,陈睿谋。自武雄其神貌,冠梁代之徽猷。太宗则备集王书,圣鉴旁启。……武后君临,藻翰时钦。……睿宗垂文,规模尚古。……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而分论诸家,如论虞世南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然则壮文幾而老成;与贞白而德邻。如层台缓步,高谢风尘。纂、焕嗣圣,体多拘检。如彼碔砆,乱其琬琰。”[3]253-255结合窦蒙的注文,可知其对虞书的赞美及对其家传的微词。二是呈现当朝的论书风尚。这可从上引“太宗则备集王书”导出一例证,即窦赋对初盛唐书学“崇王”风气的契应。其赋云:

穷极奥旨,逸少之始。虎变而百兽跧,风加而众草靡。肯綮游刃,神明合理。虽兴酣兰亭,墨仰池水。……登泰山之崇高,知群阜之迤逦。……幼子子敬,创草破正。雍容文经,踊跃武定。态遗妍而多状,势由己而靡罄。[3]243

尽管窦赋中有反对唐初过度“尊王”的风习,但其对“二王”书法的高度评价,仍契合于唐人的书论。据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无名氏《唐朝叙书录》记述,贞观六年,唐太宗“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召令侍书“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9]163且亲撰《晋书·王羲之传赞》。由此倡导,初盛唐书学家如孙过庭《书谱序》、李嗣真《书品后》、张怀瓘《书断》等,无不以“崇王”为旨趣,[10]291—300这些评论也多为窦赋接受,成为共时同趋的审美指向。

二、书史与技艺

窦蒙在为其弟《述书赋》编列《语例字格》时有段话语,是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对窦臮及其赋作的评价。由于该段文字较为重要,故择语转录如次:

吾弟尚辇君,字灵长,翰墨厕张、王,文章凌班、马。词藻雄赡,草隶精深。平生著碑志、诗篇、赋颂、章表凡十余万言。较其巨丽者,有天宝所献《大同赋》《三殿蹴鞠赋》。以讽兴谏诤为宗;以匡君救时为本。……及乎晚年,又著《述书赋》,总七千四百六十言,精穷旨要,详辨秘义,无深不讨,无细不闻。征《五典》、《三坟》,考《九邱》、《八索》,《诗》、《骚》、《礼》、《易》,文选词林,犹不尽所知。故别结语立言,曲申幽奥。一字一句,数义旁通。[3]264-265

文中称颂其“翰墨厕张(芝)、王(羲之),文章凌班(固)、马(相如)”,或有亲情夸誉,但也说明窦臮兼有书法和辞赋创作之美,亦即“词藻雄赡,草隶精深”。窦氏辞赋作品除早年所献《大同》诸作,更极精思于晚年创制《述书》之篇,而其书法作品如正书篆额《景昭法师碑》,陆长源撰文,张伯伦刻字,贞元三年正月十五日立石,自是当时名家。[10]231而就《述书赋》而论,窦蒙所言:“精穷旨要,详辨秘义”指向对历代书法家及作品的征考,具有书史的价值;其“一字一句,数义旁通”则指向对字法、句法乃至体法的重视,又具有技艺的特征。也正因为后者,窦蒙认为自己“注有未尽,在此例中”,而在详细的“注文”之外,又撰《字格》以彰显其义。

从书史来看,窦赋历述十四朝214名书家,分别是周(1人)、秦(1人)、汉(2人)、魏(5人)、吴(2人)、晋(65人)、宋(25人)、齐(15人)、梁(21人)、陈(21人)、北齐(1人)、北周(2人)、隋(3人)、唐(50人),另有押署缝尾(8人)、印验(18人)、藻鉴(10人)、征求宝玩(25人)、商贾(10人)。由此可见,赋家是继承历史传记的传统,以“人”为中心,而兼及于“史”与“事”,即通过论述书家以观觇其历史位置与创作风貌。就“史”而言,窦赋呈现出三大要点:一是通史观,即对自己所处时代之前的书家朝廷系统的梳理与探讨;二是“书”史观,即对书史上成就突出时代的聚焦,如“晋”“唐”两朝占总体的半数以上;三是当朝史观,即对唐代不足两百年(从初唐到中唐)历史的书家作出最为详尽的评论,其中包括当世的书品。例如年岁略早于窦臮的吕向,颇有书名,《新唐书·吕向传》记其:“工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世号‘连锦书’”。[11]其所书碑志,仅存正书《述圣颂碑》(达奚珣序,吕向颂),窦臮因亲见其书,赋评谓:“欧、钟相杂,自是一调。虽则筋骨干枯,终是精神崄峭”,虽有微词,但“崄峭”二字,甚合今存吕碑正体的峭巧劲健的风格。而吕向亦擅为赋,则受到窦蒙注文的关注。①《述书赋》窦蒙注:“吕向,东平人,开元初上《美人赋》忤上,时张说作相,谏曰:‘夫鬻拳胁君,爱君也。陛下纵不能用,容可杀之乎?使陛下后代有愎谏之名,而向得敢谏之直,与小子为便耳。不如释之。’于是承恩特拜补阙,赐彩百段、衣服、银章、朱绂,翰林待诏。频上赋颂,并皆讽谏,兼皇太子文章及书。官至给事中、中书舍人、刑部侍郞,文词学业当代莫比。”又如赋中评述其兄窦蒙书体,谓:“吾兄则书包杂体,首冠众贤。手倦目瞥,瞬息弥年。比夫得道家之深旨,习阆风而欲仙”,兄弟间互有夸誉,然论书史的当代性,则于中可窥。

由于窦赋的通史意识,书史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得以展示,但也缘此不乏敷衍之笔。如写北齐刘珉之后,继写北周的赵文深与赵孝逸,所云:“文深、孝逸,独慕前踪。至师子敬,如欲登龙。有宋、齐之面貌,无孔、薄之心胸”,并未写出二赵书法风貌或特色,只是凑泊于史事而已。当然,落实到书史,窦赋的聚焦点实为其精彩抒发之处。如赋写晋世“二王”,赞词已如前引,其论亦颇有取资前人,如孙过庭《书谱》所述:“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窦赋即有相类之语。然对初唐书家“崇王”风气,窦赋也不无辨析,如其于赞美二王:“诚一字而万殊,岂含规而孕矩”的同时,又批评其崇拜的盲目性,如谓:“真迹之称,独标俣俣。忘本世心,余所不取。何哉?且得于书法,失于背古。是知难与之浑朴言,可以为斵磨主矣。”②按:《历代赋汇》本“斵磨”作“砻斵”,宜从。缘此,窦赋对初唐诸家书法,在作出书史地位的肯定时,却不乏对其书艺的贬抑之词。如谓:

恐无成如画虎,将有类乎效颦。虽价重衣冠,名高内外,浇漓后学,而得无罪乎?(评褚遂良)

柬之效虞,疏薄不逮。少保师褚,菁华却倍。超石鼠之效能,愧隋珠之掩类。(评陆柬之、薛稷)

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评孙过庭)

可见,其评点作家的书史地位,已多兼及书风的评判。

从技艺来看,窦臮论书采用赋语,与前贤书论相比,更重在字法、句法的提炼。究其缘由,应该从窦氏所论述的本体(书论)与采用的载体(赋法)两条线索展开。

就书论言,由汉晋到唐代,经历了由实用到鉴赏的衍化。纵览历代书论,汉代论书学者以实用为主,如赵壹《非草书》认为:“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9]2-3此以简易论草,取致用之义。蔡邕《笔论》谓:“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3]5虽含论书述艺成份,但仍以书家人生怀抱为主,论艺本身也是笼统而言。论书的章句与技术化,伴随魏晋以后品第之法兴盛而来,经历了由品人到品艺的进展。品人如《世说新语·赏誉》:“吴府君,圣王之老成,明时之俊乂;朱永长,理物之至德,清选之高望;严仲弼,九皋之鸣鹤,空谷之白驹;顾彦先,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张威伯,岁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陆士衡、士龙,鸿鹄之裴回,悬鼓之待槌”,[12]皆用喻词彰显形象。论书艺,则如王僧虔《论书》、袁昂《古今书评》、庾肩吾《书品》,到唐人李嗣真的《书后品》、张怀瓘的《书断》,均多用此方法。尽管“书品”类撰述以分书家等第(上、中、下)与书品等第(神、妙、逸)为主,而与《述书赋》的论述方式不同,以致有谓窦赋是“品第法崩坏”的结果,①(日)大野修作著、梁少膺译《〈述书赋〉的性格——中唐时期的书论》,载《中唐文学的视角》,创文社1998年版。但因品第引发的品艺话语,如袁昂《书评》谓:“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等,实与《述书赋》的章句契合。

就赋法言,由汉代大赋经魏晋变迁而到唐代科举试赋,也出现了由礼法(整体呈现)到技法(注重字、句技巧)的衍化。[13]汉人论赋,亦重功用,所谓“讽谏”“颂德”,乃至如班固《两都赋》所称:“赋者,古诗之流”,无不以致用为目的。魏晋以后,赋论由“用”及“体”,既对汉大赋的追溯如“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又论当世赋体小篇“体物而浏亮”,并关注到“置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的句法技艺。这一趋势到唐代科举试赋,已发展到极致,唐宋围绕试赋的赋论如无名氏《赋谱》、郑起潜《声律关键》等,无不以句法为中心,强调用词造句,以揭示赋体的写作技巧。如《赋谱》谓:“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14]《声律关键》说:“何谓琢句?前辈一联两句,便见器识”,[15]极重赋句技艺本身。虽然这些论述相对集中于对当时闱场律赋的评价,但却影响了整个创作风气,窦赋以大篇琢句成文,实与此相关。

由此绾合二者,窦臮《述书赋》的论书章句,正是前述书论与赋论衍化的结果,观其全赋写作,极重用字的推敲,并以句法为中心,构成了对书体的辨析与认知。如其字法,窦蒙罗列“字格”90例,以一字为主,兼及两字组词。如释“峻”谓:“顿挫颖达”;释“爽”谓:“肃穆飘然”;释“高”谓:“超然出众”;释“古”谓“除去常情”;释“斫磨”谓:“错彩雕文,方申巧妙”;释“意态”谓:“回翔动静,厥趣相随”等。结合窦赋创作,如“高”“古”二字出现频率最多,如以“高轨”论刘讷书体,以“高风”论刘璞书体,以“高躅”论刘裕书体,以“高爽”论陶弘景书体;以“古情”论皇象书体,以“古豹”论张翰书体,以“古质”论范宁书体,以“古法”论郗超书体等,其用字格,亦与当时诗格、赋格的用语例证多有吻合。再观赋中句法,如论晋代“四庾”(亮、怿、翼、准)云:

博哉四庾……如强骨慢转,逸足难追;翰断蓬征,施蔓葛垂;任纵盘薄,是称元规。(庾亮)遗古效钟,叔豫高踪,虽稳密而伤浮浅,犹叶公之爱画龙。(庾怿)积薪之美,更览稚恭,名齐逸少,墨妙所宗。善草则鹰搏隼击,工正则剑锷刀锋。愧时誉之未尽,觉知音而罕逢。(庾翼)其荒芜快利,彦祖为容。似较狡兔于大野,任平陂之所从。(庾准)[3]241-242

其论庾亮之“强骨慢转,逸足难追”,论庾翼之“善草则鹰搏隼击,工正则剑锷刀锋”,无不精工炼句,喻示书体。至于赋中所论:“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晋代书史的风采正由诸家的组合以及精妙的品评,而得以彰显。而化语用典,也是赋中巧构,如谓“拟鹤鸣而子和,殊鲤退而学诗”(评张茂度),“犹创埏埴于昔人,全朴略而成器”(评王敬弘),又借用《诗经》《论语》《道德经》典语,②按:《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道德经》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评点诸家书体,逞学取义,不乏精到。

三、书法赋的价值与启示

书法赋与绘画赋在《历代赋汇》中别为一体,称作“书画”类,说明其具有再现书画艺术的基本特征。但作为辞赋描绘书画的再创造,均属于“语象”与“图像”的关系,又有着再现“画像”与“书像”并归于“图像”的相同与异趣,比如题画因画面的需要更多重视景观与情节,题书赋则表现于线条与情志。在《述书赋》之前,已有很多堪称书法赋的写作,代表作有蔡邕的《笔赋》(或称《笔论》)、杨泉的《草书赋》、托名王羲之的《用笔赋》与王僧虔的《书赋》等。其中的“笔”与“用笔”属于对书法工具及其功用的描述,却兼及书“源”的叙述,如蔡邕《笔赋》谓:“昔仓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立宪者莫先乎笔”。[16]杨泉的《草书赋》则已论书“体”,所谓:“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解隶体之细微,散委曲而得宜。乍杨柳而奋发,似龙凤之腾仪。……书踪竦而值立,衡平体而均施。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翦而齐整,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岑而高举,或落箨而自披。”[17]1266至于王僧虔的《书赋》,虽总论书法,却对其技艺的描绘更为周全且生动,如“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心经于则,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风摇挺气,妍孊深功”,描写创作时的状态;如“尔其隶明敏婉,蠖绚蒨趋,将摛文匪缛,托韵笙簧,仪春等爱,丽景依光,沉若云郁,轻若蝉扬”,描写书体的姿态;如“或具美于片巧,或双竞于两伤,形绵靡而多态,气陵厉其如芒”,[17]1267描写书艺风格及其得失。其他不以赋为名的论书作品,如孙过庭《书谱》,就多有赋体句法与描绘,而张怀瓘的《书断》也自诩作赋,如谓:“仆赋成”,并假借他人之说与陆机《文赋》比拟,以为“《书断》三卷,实为妙绝”。[3]211与前人赋作相比,窦臮的《述书赋》是以书史论述为中心,而兼及书体、书艺与书风的创作,也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长篇书法赋,①近人余绍宋评语:“自来名著,后人咸有续编,或事仿效。此篇之后,迄今一千余年,书家之多,竟无嗣响。盖搜集批评,两难难并,文辞之不易工犹其余事。此篇所为千古独传之作也。”(详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版,第253-254页。)所以就“书”与“赋”的关系而论,也最具有典型性。

如果比较一下题画赋与题书赋,其共同的特征都是对一种造型艺术的描写与对空间审美的鉴赏,而不同点又在于题画赋偏重于自然、空间与品貌的呈现,[18]而题书赋更重地是形象(体象)、结构(布局)与态势(行气与用笔)。读历代的书论与赋论,“形象”化是一显著的共同特点。如书论成公绥《隶书体》所言:“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以及“徐振”“急挑”“引纵”“右绕”等,论书体与用笔,重的是视觉的形象。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有“视形”一章,专论书体的形象问题,所谓“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具体到字体笔法,则说:“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而在“说点”章中,又以“蹲鸱”“科斗”“瓜瓣”“栗子”“鹗口”“鼠屎”等形象物以喻示书写时各类“点”笔的用法。[3]31-32而赋论自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刘勰《诠赋》云:“写物图貌”,重形象之说不胜枚举,如清人刘熙载《赋概》认为,“赋取穷物之变。如山川草木,虽各具本等意态,而随时异观,则存乎阴阳晦明风雨也。赋家之心,其小无内,其大无垠,故能随其所值,赋像班形”,[19]提出“赋像”之说,最为典型。由此看窦赋的描写,无论论“体”,还是述“人”,皆重要形象。如论“篆体”,以“纤逾植发,峻极层巘”论蔡邕书“体”,彰显形象。他则评具体书家书体,诸如“泉落而悬归碧潭”(论萧衍)、“犹尺水之含众象”(论萧道子)、“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论王导)、“犹岸柳之先春,得地连于河润”(论顾宝光)等,赋的形象化描写与字的形象化构体,正是“赋像”(语)与“书体”(图)的自然融会。

书法是美化的字型,重在结构,赋又不同于诗重意境,亦重结构,构体布局,成为书法赋的另一指向。在书论中,如王僧虔的《笔意赞》谓:“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如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3]62是字体的书写结构。又如虞世南《笔髓论》演绎扬雄《法言·问神》:“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20]论书体以为,“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并将之引入构体与技法:“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3]113与之相应,赋体也是重在结构美,如明末费经虞说:“作赋之法,叙事宜轻秀曲折,言情宜委曲缠绵,铸词宜清润俊逸,选字宜古雅微妙。叙事太长则冗而不精”,[21]以“叙事”“言情”“铸词”“选字”诸法则,分别例举其“宜”,即“轻秀曲折”“委曲缠绵”“清润俊逸”“古雅微妙”来推尊赋体的构体布局。又如清人叶抱崧《本朝馆阁赋序》认为,赋“乃扬庄诚之音,以显鸿业,述功德,昭符瑞,陈典章,凡郊祀、宗庙、朝会、燕飨、明堂、辟雍以及征伐、蒐狩,莫不赋其事以著王业之所自起”,[22]此承汉大赋传统,以表达“王言”而书写种类朝廷礼仪,经呈现其宏整的结体与格局。由此再看窦氏《述书赋》,虽论书史,有类“纵体”,但每写一朝,却又展示了赋的“横体”写法,铺张扬厉,评述各家诸类书体之优劣。而居每朝之首,皆冠以帝王之尊,归书法于“王政”,成书语呈“王言”,这恰是赋的传统在论书上的体现。如写晋代,首述“司马氏之受禅,炎为帝祖”,继则“元帝之用笔可观”“成帝则生知草意”“康帝则幼少闲慢”“真率孝武,不规不矩,气有余高,体无所主”等。至于晋代书家,赋者又列述“四庾”“六郗”“八王”诸姓书家,纵横排阖,有主干,有枝叶,在大结构(书法通史)、中结构(各朝书史)与小结构(诸家赋体)中,腾挪跌宕,铺采摛文,给读者丰富的知识与阅读、鉴赏的愉悦感。

在古代艺术门类中,书法最讲求“势”,而赋学也以逞“势”见气象,这也是《述书赋》作为书法赋的基本特征,给读者的审美体验。在古代书论中,多有以“势”标目的作品,例如,蔡邕的《九势》、卫恒的《书势》、索靖的《草书势》、王羲之的《笔势》等,论笔用势,论体即势,是前贤论书的常态。这其中也有具体的描写,例如,王羲之《笔势论》“健壮”一章论书体写法,所谓“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以喻“鸟”“为”类字写法;“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以喻“日”“月”类字写法,以及“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3]33皆由笔法言体势。而赋论说“势”,亦举不胜举,如明人王世贞说:“作赋之法……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不患无意,患在无蓄;不患无蓄,患在无以运之”,[23]蓄材运势,是赋体作法的一大要则。读《述书赋》的描写,因“形”取“势”最为常见。如其云:“星流电转”“峻极层巘”“空凝断云”“垂翅一鹗”“云奔龙腾”“鹰搏隼击”“击水鹏抟”“摩霄鸢唳”等等,赋势与书势,融织一体。再看窦蒙所列“字格”,其中壮“势”字尤多,如“强”(筋力露见)、“爽”(肃穆飘然)、“雄”(别负英威)、“动”(如欲奔飞)、“峭”(峻中劲利)、“壮”(力在意先)等,其字格也是其书格与赋格的体现。由“形”逞“势”,在题画赋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只是相比而言,论画更重在面幅,论书更重在笔法。如清人汪行恭《吴道子画嘉陵山水赋》云:“尺幅千层,烟光若凝。峨嵋翠叠,滟滪波腾。水半湾而诡谲,山盈寸而崚嶒。……卷巴峡于一拳,著力在疑有疑无之际;缩眉叩于寸楮,传神乎不离不即之间”,[24]所谓尺幅千里,重在画图。再看张惠言的《邓石如篆势赋》所描写的“或衡运规旋,或孤出介入,或来而忽往,或辟而不翕,或圭组黻佩,或瓦碎冰涾”,[25]论其篆“势”,主要融法式于笔画与造型之间。

以赋体论书史,窦臮《述书赋》可谓首创,而后继之书法赋,也没有同类题材(书史)与篇幅(宏制)。而纵观赋史,其拟效窦赋之作,直到千年后的晚清广东文士谭宗浚撰《述画赋》,[26]以赋体论画史,从而衔接起这一以赋论艺的佳话。[27]如果再合观谭赋“述画”,追踪窦赋“述书”,又可于中发现题画赋与书法赋的同旨(视觉艺术)与异趣(不同技法)。

猜你喜欢
书体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书法欣赏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书法类
论情性
张家山247号汉墓《二年律令》书手、书体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