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262600)
小反刍兽疫也称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复征,是由PPRV(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小反刍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 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牛瘟病毒、人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等属于同属类病毒。病毒粒子呈现多样性,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粗糙球形;病毒主要由核衣壳和外部囊性膜组成,核衣壳长度约为1000nm,平均直径为500nm,表现为螺旋对称性,主要由核衣壳蛋白、大蛋白和磷蛋白构成。外部囊性膜厚度为8~14nm,囊膜中有明显的纤突,主要成分为无神经氨酸酶和血凝酶。
病毒不耐高温,在50℃环境下30min 即可丧失感染性,但在酸碱度环境中相对稳定,在pH4-10 区间内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活性,该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如酒精、乙醚和化学灭活剂等都具备较高的敏感性,在酚类物质作用下,24h 内可以将其灭活,失去感染宿主的能力和致病性。
小反刍兽疫的天然宿主是绵羊和山羊,一般认为山羊更易感,也有研究称它们易感性几乎相当,但绵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偏髙。野生动物也有被感染的报道,主要有单峰骆驼、汤氏瞪羚、印度水牛等。需要注意的是大家畜中牛一般呈现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猪感染后既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也不排毒。至今尚未曾见到人感染本病的报道。硩硦
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的动物是小反刍兽疫的主要传染源,未表现临床症状的病羊最为危险。病畜或带病畜的呼吸道、消化道均可排毒。
该病主要经呼吸系统传播,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既可通过直接接触等感染进行水平传播,也可通过精液、乳汁等感染进行垂直传播,还可通过家畜调运、引种及野生动物的迁徙等跨区域传播。被这些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源、沟槽、垫料等虽然都会成为传播媒介,但并不会长时间保持传染性,因此小反刍兽疫传播距离非常有限。
小反刍兽疫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四季均发,在雨季和干燥寒冷的季节更为频发,易感羊群发病率在60%以上,且病死率可达50%以上,严重者可达100%,该病常以零散疫点的形式发生,在某些年份呈暴发流行之后,一般有5~6 年的缓和期。该病主要导致小反刍动物的腹泻、发热、肠炎和口炎等,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播类疾病,其中羊感染性小反刍兽疫也被称为假性羊瘟。小反刍兽疫在非洲、中东和亚洲等多地发生过,对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007 年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于爆发过该病,患病羊数量达到6000 余只,死亡1500 余只,严重制约了当地羊养殖业的发展,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病可通过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诊断,发病后病畜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眼、鼻大量排出分泌物,初呈水样后呈脓样,口腔黏膜充血,口、鼻腔黏膜出现大量部分粘连的极其微小的略呈灰色的坏死点、糜烂斑;病畜发热2~3d 后开始腹泻,并伴随严重脱水、消瘦、虚脱;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剖检可见脓性黏膜炎、结膜炎、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消化道黏膜常见严重的充血、溃烂及出血,有时大肠纵向折叠顶部出现严重的出血,有时形成斑马样条纹;肠淋巴组织发生坏死、萎缩,肠系膜淋巴结轻微肿大、水肿;肾和膀胱可见充血;母羊可见阴户甚至阴道糜烂。肺脏组织组织学检查可见多核巨细胞及细胞内嗜酸性包涵体出现。上述方法可作出怀疑或初步诊断,如需确诊需要进行对该病进行特异性诊断。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对流免疫电泳、胶体金试纸以及其他检测方法,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竞争ELISA 应用广泛,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指定的标准检测方法。在血清学检测中,商品化的ELISA 试剂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检测病毒的N 或H 蛋白的抗体,可以评估群体血清水平。但是,现在仍然没有一种血清学方法能够区分受感染动物和预防接种动物。
3.2.1 病原学诊断硩硦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诊断方法目前主要采取病毒分离鉴定、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对流免疫电泳等方法。1995 年,Forsyth 和其他的研究人员一起建立了用于鉴别诊断的RT-PCR 的方法。Forsyth 和Barrett 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N 基因和F 基因进行了引物设计,并且构建了以PCR 为基础的检测手段进行RT-PCR 检测,使用RT-PCR 进行病毒检测的手段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cDNA(互补脱氧核糖核酸)探针法和RT-PCR 两种方法在病毒检测和核算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后者具备操作简便的特点,可以借助序列检测的方式来对病毒强弱程度进行分析,可以用来与牛瘟病毒的鉴别诊断。George A 等以M 或N 基因建立的单一RT-PCR 和多重PCR 更为敏感。由SaravananP 等建立的PCR-ELISA 方法,能检测早期感染的小反刍兽疫病毒,因为其采用一种标记的探针检测病毒核酸扩增产物,其灵敏度比常规RT-PCR 増髙10 倍。我国毛立等建立了小反刍兽疫病毒特异、敏感的RT-PCR 诊断方法。此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也可用于PPRV 的特异性的检测。硩硦
3.2.2 免疫学诊断硩硦
一般,抗体滴度检测需采集双份血清进行试验,抗体滴度升高4 倍以上才具有示病意义。目前常用方法有ELISA 试验、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等。在患病畜血清中,针对N 蛋白的抗体占主导地位,其抗原性稳定。国内邱文英[1]等建立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单抗竞争性ELISA 方法。血细胞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也是用于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的方法。其中,病毒中和试验是国际贸易中要求必须进行的一项检测,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缺点是非常耗时,影响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硩
近年来,鉴于小反刍兽疫给家畜养殖带来的危害与经济损失,在实际生产中,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重视。在宁夏[2],从2014 年2 月起,全区范围内对所有养殖、调运环节羊只使用小反刍兽疫疫苗进行强制免疫。通过此类方法,2014~2017 年,小反刍兽疫全年免疫密度维持100%,抗体阳性率超过70%以上。目前,全国各地基本都在使用此类方法,在疫苗运输、使用、贮藏等等环节加强监管,各市、县(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免疫效果监测评价的同时,陆续推出的重大疫病应急预案、严格的消杀工作以及强制免疫程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该病的传播及发生,也为有效防控该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