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并举 塑造学生品格

2021-12-02 00:44吴凡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三力共情导向

吴凡(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

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应有意探知、呵护、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注重分析学生行为的成因和背后的意义,综合运用多重方法,进行有效引导,塑造学生的品格,激励其“向上向善”。2020年毕业的初三(8)班,在我校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在笔者的心里种下了一亩向日葵。每个独一无二的班级成员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每一份个体的努力都有助于塑造班级的独特属性,颇有一些“春江潮水连海平,个体集体共潮生”的意味。三年,作为班主任,笔者见证了这群后浪的成长,在此采撷一二,以学生成长的花蜜孕育教育小智慧。

一、共情的能力

人际交往过程中,共情强调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如何对待我;想让他人理解就要先理解他人;付出爱,就会得到爱的回应。时间长了,善良遇到善良,积极遇到乐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班级的凝聚力会大大加强。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好教育环境,触发、培养学生共情的能力,让学生感知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巨大潜能和变化。

首先,鼓励学生注重倾听自己的感受,并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初一伊始,一个同学哭着来“告状”:一个高个子同学笑他胖。我看着他眼里泛着泪花,满脸委屈,再看着旁边高个子同学的懵懂与不知所措,先让他们说说内心的感受,彼此倾听他人的感受,再肯定了两个人真诚的表达,然后引导他们去感知、挖掘自己的“共情力”:你的痛苦我能感受,你的快乐我能感受,我是你的镜子,我能看见你,但我还是我,我希望遇到更好的你,我想成为更好的我。交往中,付出共情的努力,会给对方带来安全感,令彼此的连接更紧密、更坚韧,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与他人的幸福感。

其次,用体谅来回答他人与自己的感受。内心的“体谅”比批评与道歉更有力量。一件小小的“误伤”事件,转化成了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原动力,没有人被批评,没有人被安慰,学生自己成长了。三年下来,两个人因为这起“无心之失”成为“有心之友”。教师有意识地淡化学生相处之间的“是非对错”,给他们时间感悟,给他们自己纠正,这种“无为”让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从容。我们就是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自己共情的能力:“体谅”他人,并得到他人“体谅”。相处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激发,甚至纠正的,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优秀的自己才能遇到更多优秀的别人,改善自己的行为、优化我们的举止,培养自己的共情力,而最终我们会发现:共情力强,是因为我们拥有一颗柔软的心。

我们不依靠概念指导生活,但生活中的智慧能够提炼出概念。我们惊喜地发现:行为中的智慧、人性中的“向上向善”和前进中的方向总是无比吻合。蓬勃向上的八班诠释了班级的“共情力”。

共情远远不只是一项技能,它更是能带来改变和促进学习的有效因素。共情的一个关键词是“感知”,感知自然、感知文学、感知艺术、感知人文,因为有“情”,所以更容易“悲秋伤春”,更容易“设身处地”,更容易融入“作者作品”,体味出不一样的况味,无限接近作品的表达,与作者进行无声的对话。在绘画、朗诵、写作、合唱等领域,拥有“共情力”的学生更具有优势。三年来,八班的学生在校内外的比赛活动中捷报频传,或多或少源自这种勇气和力量。升入高中的学生依然能在不同的学校各领风骚,相信,“共情力”能够让他们走得更远。

二、自愈的能力

何时何地如何对学生身上的某个问题进行干预,是对教师管理能力与判断力的一种考验。有时候,恰如其分的不干预则是一种艺术。因为,人人都具有自愈的能力。自愈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内心觉醒,是个人自我省视、自我纠正、自我鼓励的过程。成人的不干预是对学生一种尊重、一种信任,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褪去稚嫩,乘风破浪。关注学生的内心和他们的精神状态,有时候轻言细语是润物无声,不言不语是另一种智慧。

笔者留意到一个初二女生对一个男孩产生朦胧的感觉,她心思缥缈,经常分神。于是,课间、午间,我经常请女孩子到办公室帮忙,找点闲事给她做,和她聊聊爱听的音乐、喜欢看的书、家里校外好玩的事。渐渐地,女生和我也越来越亲近,她亲切地喊我“吴妈妈”。我也看到了她性格中的纯真与乐观,相信她可以面对并解决一些困扰。有时她的母亲会和我交换一下近况,但是对她的感情我始终没有率先提及。初三的某个午间,学生们都在教室休息,她独自来找我,低着头说:“老师,我失恋了……”我一愣,然后轻轻地给她一个拥抱,心里默念: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朦胧感情,许多年后,你的回忆里将是美好、勇敢,还有一个拥抱。慢慢地,我感觉到她在轻轻地哭泣,也许是自己的伤感,也许是没有被“数落”的温暖,也许是被人关怀的感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只是老师,她不只是学生。我们一起面对并接受了她成长中的挫败感;我们一起接受了负面情绪,我们用爱的拥抱化解了伤感;我们失去的同时,发现自己拥有比失去更多;我们破涕为笑,然后继续前进,在以后的成长岁月中,这段可贵的情感经历让我们学会表达与感激。成长是独一无二,是不可取代,是自己弥补缺憾并发现意义,即使是眼泪,也可以是甜的,因为我们有自愈的能力。女生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面对、接受,然后放下这些困扰,收拾好心情,把视线投向更广更深的成长领域,变成了更优秀的孩子。自愈的能力,是给一段静默的时光,它可以发芽、生长、茁壮,然后在岁月流转中,让主人蜕变出更好的思想,我在她的成长中发现并惊叹于这股力量。

三、目标导向力

“目标导向”理论认为,人有了动机就要选择和寻找目标,目标导向行为是寻求达到目标的过程。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积极性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每个阶段性的学习和各科目的学习中,目标就像一面面小旗帜,为学生呐喊助威,学生也在目标的引领下,不断缩小差距。在教师积极引导的同时,学生的目标导向行为是一个选择、寻找和实现目标的过程。目标导向力能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内驱力,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因为疫情,漫长的寒假后,初三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倍感压力。三月底的一节体育课,小汤同学因为起步快、发力强,胯部骨折,术后需要静卧两个月,而这时正是复习迎考的紧要关头。学校、家庭和学生,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之下,通力合作,完成了爱的接力棒:讲台装了摄像头开启了直播;学习资料每天都有同学送上门;小汤虽静卧但多听多思多问。妈妈说:“躺着的小汤被唤醒了。”

手术后不久,笔者带着同学们的关怀去看望小汤,50张彩色小纸条写满了班级的奋斗小宣言:

我们期待你早上的英语领读,我们期待你康复后在操场上奔跑。

Today is cruel,tomorrow is more cruel,but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s beautiful.Go!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泰戈尔说过:只有经过地狱的磨炼,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绝唱。我们在这里,等待你归来,一起奋斗,不负韶华。

每一个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都会在不经意的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不负年华、逐梦青春、中考加油!

还有我手写一份: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加油!

每一份鼓励都在为小汤加油,在困难与差距面前,小汤选择了坚持,放弃了休学,用意志与勤奋书写自己的青春,向着自己的目标继续前进。小汤坐着轮椅参加了中考听力口语考试和四星级高中的推荐生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和坚忍的意志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班级的理念:努力的样子就是最美的样子。导向力化被动为主动,驱动力同时被触动,而个人与集体的目标导向力的重合,激励的就是所有师生,班级在中考中发挥出色,为三年的初中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用更好的状态、更好的心理迎接未来。凡所际遇,均非偶然,笔者相信:目标导向力是学生的巨大精神动力,将带着他们继续披荆斩棘,完成自我。而笔者的收获则更多,学生与星月,都值得珍藏。

怜悯是天生的能力,付出爱却是自己的选择。初心不变,则教育与被教育者都是收获者。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共情力、自愈力、目标导向力,帮助塑造品格,学生在成长中生发出的能力、品格、积极的认知,往往能陪他们走得更长久。

猜你喜欢
三力共情导向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与舞蹈学“三台三同三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仪征:“三力”铸牢共同体意识 “三紧”建美红石榴家园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