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生活味儿,建构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

2021-12-02 00:27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顾小丽
中学政史地 2021年24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顾小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选择生活素材,让课堂呈现生活味儿。将教学活动放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能促使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获得知识。

一、联系身边案例,教出趣味儿

学者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的时候如果能联系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提升参与课堂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在感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这样的课堂也能体现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真。

例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时,学生只是对宪法、劳动法、兵役法等法律名称略有耳闻,但是却不了解其具体内容,不了解其对生活的意义。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020年春节,某同学的家长因为过年时去了武汉,因此被隔离,无法按时上班。公司因为这个原因开除了他。你们觉得公司的这种行为合理吗?你们觉得该家长要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呢?这样的问题来自身边,学生都很感兴趣。此时,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与法律有关的事例,说说法律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地位。

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进而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这样,学生就能积极观察身边的案例,并将其和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思考,进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链接时事资料,教出鲜味儿

不少学生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进而缺乏学习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要用鲜活的生活案例促使学生提炼问题,进而展开问题探究和知识建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链接时事资料,用鲜活的事例促使学生追根溯源,从中提炼出知识点,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自由平等的追求”时链接疫情防控期间“澳籍华人女子返京拒绝戴口罩还外出跑步”的新闻,引导学生思考:这位女子认为是否戴口罩是自己的自由,因为“自由比生命更重要”。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链接时事的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实效性。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有的学生说:“自由是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的自由是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那么就不是真的自由。”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去过疫区的人自我隔离,是否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表现呢?我们要如何更合理地追求自由平等呢?这些问题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学者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师要从学生的高度去审视生活,从时事资料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促进学生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形成反思习惯,教出回味儿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进而提升道德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进行反思,促使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我。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能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反思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少年当自强”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展开反思。如:有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奖者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五岁,说明年轻的学者已经逐渐崛起。那么,大家是否也已经做好准备了呢?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期望呢?反思一下自己现在的行为,是否能实现未来的愿望呢?学生围绕自己的行为,思考要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有的学生提出:“我将来想像我爸爸一样,当一个医生,帮助更多的人。但是我现在学习成绩很差,一看书就想着玩游戏,这样未来怎么能考上医科大学呢?我觉得我应该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会在反思中成长。

在道德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体会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进而获得更深的感悟。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基于生活化教学的思想,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作为切入点,发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并外化行为,进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体现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