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晨
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对其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科学阐释。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并在Uniprot数据库中搜索靶点对应基因名。利用Cytoscape软件及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并获得蛋白互作关系。结果:共获得9个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30个作用靶点。杨梅酮为最关键的成分,主要作用的靶点为PTGS2,其影响的信号通路主要与肿瘤、雌激素及卵泡形成相关。结论:川芎在治疗肿瘤,尤其是乳腺癌方面有潜在优势。
关键词:川芎;网络药理学;药理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910--01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跌扑肿痛、痛经及头痛等治疗[1]。川芎含有100余种成分,其生物有效成分包括酚类和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苯酞类化合物及多糖类[2]。已有药理学研究显示,川芎可能有抗氧化、抗炎、促血管生成等功效[3],但其主要活性成分及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了。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了川芎的活性成分,阐明了其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1 方法
1.1川芎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筛选
访问TCMSP数据库,以川芎为关键词检索,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及类药性(DL)≥0.15为筛选条件,获得活性成分。在TCMSP数据库中搜索筛选所得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
1.2网络图的构建及分析
利用Cytoscape 3.7.2 软件构建川芎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并用NetworkAnalyzer插件分析网络图中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关系。
1.3川芎对信号通路的影响
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川芎作用靶点的互作关系,探索关键靶标KEGG信号通路富集情况,用R语言绘图。
2 结果
2.1 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
共检索得289个川芎的有效活性成分。根據OB≥30%及DL≥0.15,筛选得9个有效活性成分,见表1。
2.2 川芎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及分析
以上活性成分共检索到靶点30个,其中洋川芎醌未检索到靶点。如图1,用Cytoscape构建活性成分与靶点的网络图。其中菱形节点代表活性分子,方形节点为靶点对应的基因名。度值由Cytoscape插件NetworkAnalyzer分析得出,度值与活性成分的重要性呈正相关,图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度值的大小。图1所示,MOL002135的度值最大,共有25个靶点,为该网络的中心节点,说明杨梅酮在川芎的药理作用中起关键作用。此外,靶点PTGS2、NCOA2、PTGS1及RXRA的度值分别为6、5、4、4。其中PTGS2为川芎的6个活性成分的共同靶点,表明其为发挥药效的关键。
2.3 川芎的靶点互作分析
将筛选出的30个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以得到蛋白互作关系(图2)。随后,将这30个基因所得出的KEGG通路信息进行整合,并挑选了相关靶点数最多的前20个信号通路,并用R语言绘制气泡图。如图3所示,FDR值代表显著性差异,气泡颜色越红表明FDR值越小。富集结果显示川芎的药理作用主要与肿瘤相关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以及卵母细胞成熟相关。此结果进一步表明川芎可能对乳腺癌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3 讨论
本文用网络药理学对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了关联性研究。此研究共筛选获得了9个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杨梅酮可能是其发挥药效的关键。已有研究显示杨梅酮对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据此推测川芎也具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我们发现川芎靶点对应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聚集在肿瘤、雌激素及卵泡成熟等。据此我们推测川芎有抗肿瘤活性,且对抗乳腺癌增殖有潜在优势。
川芎早在我国便被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及头痛等。目前对川芎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神经及呼吸系统。已有研究证实川芎可抑制恶性肿瘤的侵袭及转移[4],可能的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抑制癌基因表达,增强免疫系统等。而其对乳腺癌的作用鲜有报道及研究。本研究虽仍存在局限性,但所得结果为川芎的作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S].一部.2015.
[2]李海刚,胡晒平,周意,等. 川芎主要药理活性成分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8,23(11):1302-1308.
[3]赵新望,徐文华,赵阳,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J].中成药,2019,41(09):2096-2101.
[4]靳春斌.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16):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