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蓉 付彩琴 高 生
高脂血症因脂质代谢或运转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与遗传、饮食结构失调、肥胖等相关[1]。高脂血症初期症状隐匿,持续发展会累及其他组织,导致血管狭窄、硬化等,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2,3]。西药治疗是目前高脂血症常见治疗方法,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控制血脂水平,延缓病情发展。但高脂血症患者病情不一,单一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联合治疗则会增加药物不良作用的发生。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为痰湿证,与脾气虚弱相关,中医疗法强调辨证施治,可根据患者证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4,5]。基于此,本研究以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二陈汤加味联合健脾降浊化瘀灸法对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血脂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江西省中医院脾胃科收治的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住院患者80例,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研究组中女17例,男23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50.45±6.37)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9±0.78)年;体质量指数24.4~32.4 kg/m2,平均(28.04±1.91)kg/m2。对照组中女16例,男24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50.27±6.44)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1±0.75)年;体质量指数24.5~32.2 kg/m2,平均(28.01±1.95)kg/m2。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符合《诊断学》[6]中高脂血症西医诊断标准:①总胆固醇(TC)≥2 mmol/L;②三酰甘油(TG)≥1.7 mmol/L;③高密度脂蛋白(HDL-C)<1.0 mmol/L;④低密度脂蛋白(LDL-C)≥3.4 mmol/L。满足1项及多项均可确诊。(2)符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7]脾虚痰湿证中医诊断标准:主症: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食少纳呆;次症:脘腹痞满,神疲乏力,形体肥胖,舌胖,舌苔白滑,脉濡。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高脂血症中西医诊断标准;(2)对研究疗法耐受;(3)智力、精神正常,可配合研究;(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处于妊娠或哺乳期;(2)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系统严重病变。
1.4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住院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天地恒一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358),20 mg/次,1次/d,晚上温水送服,期间配合进行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陈汤加味与健脾降浊化瘀灸法:(1)二陈汤加味:应用中药颗粒剂量,选择茯苓、神曲、山楂、党参各15 g,法半夏、橘红、白术、丹参各10 g,炙甘草6 g。开水150 ml冲服,2次/d。(2)健脾降浊化瘀灸法:选中脘、丰隆、脾俞、足三里、内关、气海、关元、血海、膈俞、三阴交等穴位,患者行卧位,采用悬起灸的方式,将点燃的艾条用可调节架固定、悬挂于相应穴位上方,距离穴位约2 cm,皮肤温热且无烧灼感为度,持续10 min,1次/d。2组均持续观察14 d。施灸前做好穴位周围隔热保护,注意患者皮肤颜色、面色、呼吸状况,注意是否存在不适感受,及时处理;灸后做好不良反应监控,嘱咐患者避免受风受凉,禁饮凉水,忌食生冷之物,灸后1 h内切勿沾水。2组均持续治疗14 d。
1.5 观察指标比较2组中医症状积分、血脂水平及治疗安全性。(1)中医症状积分。将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主、次症按照无、轻度、重度、重度分级,并分别赋以0、2、4、6分,积分越低则症状越轻。(2)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氧化酶法测定2组TC、TG、HDL-C、LDL-C水平。(3)记录2组胃肠道不适、头晕、头痛、皮疹、水泡等发生率。
2.1 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前2组TC、TG、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胃肠道不适2例,头痛1例,无水泡发生),与对照组的5.00%(胃肠道不适、头晕各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0.05)。
中医将高脂血症归为“脂浊”“膏浊”等范畴,脾虚痰湿证主要类型[8]。中医认为水谷精微输布有赖于脾气传输,脾失健运,或肥甘厚味摄入过多,损伤脾胃,致精微物质蓄积,阻滞血脉,日久则致血瘀,形成此症[9,10]。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属本需标实,脾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健脾为治疗根本[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和TC、TG、HDL-C、LDL-C水平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不良反应率相当。说明二陈汤加味联合健脾降浊化瘀灸法治疗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效果确切,安全性高。二陈汤为中医常用祛痰剂,方中用法半夏为臣药,可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橘红为臣,可理气行滞,助君药燥湿化痰。佐以茯苓、党参、白术健脾渗湿、补中益气,助化痰之力;佐以神曲健脾和胃,治疗次要兼症;佐用山楂、丹参活血化瘀,针对血瘀之证。炙甘草用为佐使药,起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之功。全方散中兼收,结构严谨,方证相应,有利于中医症状及血脂的改善。艾灸是中医常用穴位调理技术,本研究根据脾虚痰湿证特点采用健脾降浊化瘀法,以足太阴脾经(血海、三阴交)和足阳明胃经(丰隆、足三里)为主选穴,可调和脾胃、气血功能;配穴脾俞、气海、关元等可健脾益气,增强降浊、化瘀作用。西药、二陈汤加减治疗配合灸法干预,标本兼治,内外兼顾,促进症状及血脂的改善。因中医药汤剂治疗注重调理,口服治疗安全性高,同时艾灸时注意灸处的护理,可预防烫伤,安全性高。但本研究样本选择较为单一,临床还应扩大样本容量,分析中医治疗干预方法在不同证型高脂血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采取二陈汤加味联合健脾降浊化瘀灸法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中医症状及血脂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