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探索

2021-12-01 04:08朱春辉
时代人物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院校信息化

吕 科 朱春辉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市 401331)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其实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发展生态。

顾名思义“互联网+教育”就是互联网与教育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以期在教育领域有创新的发展生态,从而促进教育行业的变革和升级。

考察目前的状况,笔者发现“互联网+教育”在教育行业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最集中最有效的应用当属教育信息化。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发展,先来梳理一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综合来看,这些现状和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基础设施有覆盖,传输速率普遍不高。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了几轮发展,目前处于5G应用推广的实施阶段。根据调查,在之前的发展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进行了“数字校园”为基础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了基本的互联互通,还有近40%的高职院校实现了无线校园网全覆盖,这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基础的硬件环境。

但是,如果进一步去体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通讯设施,我们能够发现,这部分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大多是在3G和4G通讯时代完成的,随着使用终端的变化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增加,特别是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目前的通讯基础设施的传输速率远远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应用。

教学应用有信息化基础,普及率和有效性不明显。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开放性、实践性、差异性、灵活性等一系列特点。目前的教育信息化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工具的应用,比如PPT代替了传统的板书,音视频素材代替了传统的课外参考书,一些行业的实际应用软件的现场操作代替了传统的讲解。

以上对于互联网和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固然解决了传统课堂的很多痛点,但是,这些应用并没有在大多数的课堂和实践中广泛应用,而且应用多为模拟应用,它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并不匹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严重的滞后性,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有所用”的问题。

整体推进有组织、有规划,具体落地缺乏先进性。教育信息化在多数高职院校都有相应规划,很多学校还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甚至由学校的主要管理者担任信息化建设小组的组长。这种规划和设置在客观上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保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再加上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很快。原有的组织和规划多由行政领导担任主要决策者,决策前置过程很长,很多规划到具体实施的时候,已经显著落后于时代发展,如果又有经费方面的限制,这就会让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

注重教学资源信息化,忽略教学模式信息化。落实到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在这个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大量的精品课件,优质的图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相对于被动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能以海量资源为基础,做出有显著信息化特征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模式信息化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环节。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那么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实现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互动性、协作性、个性化、可评价、创造性等关键指标还没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模式信息化建构中间来。

教师学生更多是被动应用,很难进行主动创造。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大部分还是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第三方的科技公司把成型的教学或者时间软件卖给学校,或者第三方公司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一些个性化定制。购买和定制完成后,老师和学生在这种况下之下进行被动应用,出现系统性问题,第三方公司进行及时跟进解决。

在上述这种购买、定制和应用,教师和学生既不是决策主体,也不是创造主体。他们的使用需求和使用感受也很难在最大程度上被解决和被尊重。应该说,这是整个教育信息化流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痛点。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探析

根据前一部分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发展的经验,在高职院校教育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科学的规划实施。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施层面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组织保证层面,笔者建议参与决策的人员应该有行政领导,他们可以有效规划资金的来源和集约化应用,具体实施决策还应该有该领域的专业人员,保证系统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后期升级可用的提前量;除此之外,再具体落地实施阶段,一线教师和学生应该参与到具体的软硬件方案中来,保证可用性、易用性和实际的使用效果。

总体上,在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建构上要符合时代性、先进性、实用性等一系列特点,软件硬件相互匹配,给教育信息化创造有利的基础环境。

与社会需要强互动,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多方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决定了,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要与社会需要具有极强的匹配度。不同专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要,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不应该只关注与原来系统的比较和升级,我们还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引进来、走出去,让学有所用、按需学习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常态。

实际上,我们需要一个强互动、真协作的教育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应该保持底层的开放性,能够做到自我更新、与时俱进。

提高教师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让学生适应信息化教学常态化的场景。理论上,“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的教育信息化应该是学生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协作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目的由“掌握知识、传授技能”转换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师生关系由“主导、从属”变为“交互、协作"。

戴维·乔纳森是国际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提出了用技术支持的探究性学习、视觉化学习、反思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祝智庭教授认为要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

可以看出,教师进行信息化能力建设,不仅仅是技术能力,他还应该能够施展自己的教学个性,在分析学科和学生的基础上,做出直观、开放、交互、协作而且可评价的教学设计。

虽然说教育信息化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但学生要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学习者,也存在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我们要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信息化中台和互联网终端结合起来的整体系统。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无缝衔接,实时在线”的。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在“人”而不在“网”。“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用互联网的一系列技术,和这些技术所带来的的“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和革新。当今,普遍认为,所谓“互联网思维”具有跨界融合、平台开放、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大数据应用这六大特征。这六大特征是不是都要加到教育上来,笔者认为,最终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硬件条件一时不具备,互联网思维仍然对我们的教育改革起到推动或者倒逼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的教育信息化,在客观上受制于各种条件,但是决定成败的并不是客观条件,当“互联网+”遇到教育时,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裴娣娜教授认为。当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具有了新时代的互联网思维时,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在目前条件下的实施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从根本上讲,“互联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育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永远的发动机。“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在新时代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命题。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向信息化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要考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体特点,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推进过程中,要切实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拥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互联网+教育”的外延不断在拓展。从发展意义上看,教育信息化正是“互联网+教育”的集中体现。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院校信息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