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爱芹 汪 艳 宋 平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8)
铁军精神起源于北伐战争时期,在井冈山斗争、南方三年游击战和抗日战争。
这三个历史阶段中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是共产党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探索出的宝贵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铁军精神对于红色文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正值建党百年,我们应大力传承和弘扬铁军精神,深入挖掘铁军精神的内在价值,融合推进红色文旅向纵深发展。
新四军与铁军精神。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双方经多次谈判达成合作协议:决定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琼崖地区除外)这8省境内15块游击区上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进行整编。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改编对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北伐战争中获得“铁军”荣誉第四军的独立团团长叶挺担任军长,在华中敌后坚持抗战、不怕牺牲、不畏强敌、敢打硬仗,发扬和继承铁军精神和铁军传统的一支传奇色彩的人民军队。
铁军,源自于北伐战争时期所向披靡的主力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主力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而铁军精神则发端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的征途中第四军中我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的独立团——叶挺独立团。这支由共产党员组成的骨干队伍在叶挺团长的严格管理和带领下,更加凸显其坚定的政治站位和革命理想、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和战斗能力、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战斗精神。从铁军精神的历史传承来看,经历了北伐战争、游击战争、皖南事变、抗日战争,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外延,逐渐铸就了宝贵的铁军精神,并成为了新四军的不朽军魂。[1]
党革命的精神谱系。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英雄模范秉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展现共产党人精神气概和磅礴伟力的红色血脉和伟大精神。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共同构筑和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体现了我们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和伟大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铁军精神是新四军在不屈斗争中创造的伟大抗战精神,“听党指挥,坚定信念;坚韧不拔,英勇果敢;顾全大局,相忍为国;内外团结,众志成城;步调一致,纪律严明”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已经深深注入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铁军精神”形成、延续、传承、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铁军精神的根与魂。回望近代中国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正在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曙光、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历史的舞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成为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并在百年奋斗中逐渐凝结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苦难的精神之源、灵魂之根、价值所在、生命所系,是贯穿党的前进道路始终的一条红线,是我党革命加拼命强大精神动力的政治本色。
有着“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和铁的作风”丰富内涵的铁军精神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思想基因。[2]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在一场又一场战役中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磨练而成的。随着新四军队伍的发展和壮大,铁军精神也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但永恒不变的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如《新四军军歌》歌词中传唱的“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这支钢铁队伍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是铁军精神得以传承和创新的根与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上,铁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通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铁军精神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当代的生动表现,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对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铁军精神所蕴含丰富内涵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和发扬进取精神具有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当代,坚持文化自信,必须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这三大文化源头。“铁军精神”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凝结,是经过战火和鲜血的铸造才得以形成的。弘扬铁军精神,在传承革命意志中不断提升和增强文化自信。北伐时期孕育的铁军精神在革命年代为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继承和发扬铁军精神有助于增强理想信念、提升文化自信。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铁军精神。“铁军精神”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国家大业融于一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探索与坚持努力下,开创出了一条最贴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铁军精神则以其自强不息的精髓,始终保有勇气和自信和锐意进取且敢于创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着不竭的动力与支撑。在革命期间,新四军军队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团结百姓、军民一家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宗旨不谋而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理念。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红色文旅重视度。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大多以红色纪念地、标志物为主要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文化内涵,组织旅游者开展参观学习、缅怀纪念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巧妙地将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具有学习性、教育性和参与性等特点,不仅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国家相关政策、文件、部门的出台和设立对如何更加有效进行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文旅创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指导和规划,并对地方开展红色文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早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党和国家就对红色文旅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反思。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党和政府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按照历史事件进行拓展,并有选择性地把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纳入红色旅游范围。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党和政府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于2018年3月组建设立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推动地方红色资源的整合、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地方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文件的总体规划下,文化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珍贵遗产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促进革命老区改造、旅游经济结构性升级、公民教育和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促进各方资源整合,推进红色文旅品牌化。红色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地方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高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受众人群也扩展到社会各级各层人士以及各个年龄阶段。但是由于红色文化与旅游行业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其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还处于探索和磨合的阶段,尚未形成区域间、领域内的资源互通和良性互补。实施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不足、教育实践活动的覆盖面较窄、经济效益还未达到最大化。首先,应充分整合地区内的有形和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色革命遗址、红色革命标语、红色革命文物、红色革命故居、红色革命陵墓、纪念碑;红色精神、红色理论、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红色戏剧、红色诗歌、红色楹联等。扎根红色沃土,依托革命英雄、革命事迹来讲好红色故事,追溯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其次,应充分发挥各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坚持共建共享。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红色线路打造,融合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打造全国性的红色旅游景区。最后,应充分调动和提升国土、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林业、旅游、文物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专业性,统筹各部门的职责和使命,紧扣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有效发挥红色文化、铁军精神的教育功能和引领作用,依托“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围绕“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体验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等主题,[5]突出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应加强建立旅游部门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的共建关系,充分利用开学季、清明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节点,有针对性推出特色活动:如升国旗仪式、缅怀祭扫、听退伍老兵讲故事、观看爱国电影等,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变成常态化。以党性教育为引领,通过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综合带动文创、城乡旅游、文化旅游产业,促进“铁军精神”红色文化与旅游共建共用共享,为品牌打造积淀理论和实践基础。
强化红色阵地建设,提升红色文旅竞争力。精神的感召、文化的助力让地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越发彰显。而阵地建设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创业优势,形成融合发展的助推力,成为传播红色精神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应通过特色体验项目创建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一个又一个活动辐射区、引领区、示范区、核心区为红色教育服务中心。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丰富红色旅游体验,吸引各地旅游者前来,红色旅游的辐射力不断增强。可适当增加除讲授类外的活动,如体验类、探究类活动和项目。让参观者通过体验战争年代军队和人民的艰辛和苦难,感受党的伟大领导,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永不退色的红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熏陶。实现从静态向动态、从馆内向馆外、从倾听向互动体验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党建引领+红色教育”的发展之路,不断丰富旅游景点、增加旅游线路,完善红色基地的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旅游承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咨询、宣传展示、便民服务等游客服务设施,为红色文旅战略发展提供新助力、新方向。同时大力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加强文创产品的研发,突出产业融合,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红色旅游效益。
创新推广宣传方式,增强红色文旅影响力。营造浓厚的“铁军精神”红色旅游文化氛围对于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爱国主义理性共识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能丰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所承担的职责。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和管理红色文化旅游相关部门的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公众号等平台的信息发布、资源维护等工作,将线上线下红色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场馆、文物、文献资源等的价值。如实体纪念馆可联合共建单位开展各类展览交流活动;移动纪念馆可在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筹划开展主题性的展会和文艺活动等,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走进大众的生活中;网上纪念馆可增强教育功能,结合公众号推出系列红色故事报道。为更好地丰富红色旅游载体,创新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形式,主动增强服务意识,可组建红色精神传承宣讲团,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身边故事,配以照片和视频穿插制作多媒体资料,增加声音和影像的衬托,增加其感染力和观赏性,积极传播红色文化,助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科技促推智慧景区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升级微信服务号及网络、监控系统,正式运行新版官方网站、VR虚拟展厅、数字馆刊,探索导览系统、服务预约系统、在线讲解平台,以现代化、智能化方式强化景区文化宣传、红色教育。同时还可通过编制印刷发行一些杂志、宣传手册、资料汇编等进行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和研讨。探索作为学习红色精神家园的实体红色书店的创办和发展,不断提供系列讲座和小型论坛,开展惠民便民的阅读研讨活动,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动力。认真筹备清明节、党的生日、国庆假等重要节假日的各类旅游文化节、诗歌会,把当地的红色故事传播出去,宣扬身边的好人故事和好人精神,引导人们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将新四军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红色旅游传输给旅游者,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旅游者都能在旅游中得到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成功打造一个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交流、合作和发展的大平台,有力地促进了铁军精神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