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萌 张勇 黄 蕊 裴武干 雷乐瑶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1.1.1 革命老区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
革命老区作为我国红色文明的摇篮,其山水人文皆浸透了浓厚的红色基因。革命老区具有良好的红色产业、红色旅游业发展根基,适宜发展特色红色旅游业,或可兴建红色教育基地,打造国内领先优秀红色思想教育基地,依靠红色发源地优势为全国上下展现一幅幅与贫困决战的生动画卷。
1.1.2 人民群众具有优良红色基因
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得益于历史条件,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具有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对于政府脱贫攻坚的号召能够有积极的响应。作为革命老区典型的井冈山的成功脱贫,就是革命老区人民对脱贫摘帽的坚定信心与人民血液中流淌着的红色基因相呼应的体现。
1.2.1 地理环境复杂
由于历史原因,革命老区多地处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困难;农业生产以粗放式生产为主,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副产品大多是初级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村内劳务经济缺乏特色,致富项目不明显。因此,农民难以通过农业生产获得增收。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主要来源靠上级转移支付,导致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村环境等所需资金欠缺。
1.2.2 贫困人群文化水平差异
革命老区多为农村,老一辈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外地务工或求学,村内基本上只剩下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人口大量外流,成为“空心村”、“老人村”、“留守村”。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其思维方式趋向保守,安于现状,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自主就业创业能力不足,不想创,也不敢创。
1.2.3 “精英俘获”问题突出
革命老区村内项目资金资源存在“精英俘获”现象。随着农村基层政权由“代理型”向“谋利型”的转变,导致许多原本是公共服务型的资源转化为小团体资源甚至私人资本。越来越多的农村公益性事业和资源成为小团体和私人获取利益的手段,被精英俘获。同样,基层农村的精英群体和个体所获取和截留的情况在扶贫资源分配过程中依然显著。
2017年江西省宣布井冈山市率先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1.6%降至0.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06元,增幅达12%。全山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自来水、建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已经完成了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更进一步。
2.2.1 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建立动态监控体系
为解决井冈山扶贫各方面的特殊性,政府采用了精准扶贫策略。井冈山运用“三卡”方式将贫困人口精准分类识别,创新提出红卡(特困户)、蓝卡(一般贫困户)、黄卡(脱贫户)的建档立卡办法,做到数据和实际精准配对,避免大概印象、笼统数据。实现户、村、乡、市四级数据联动,扶贫工作有数可据。搭建扶贫数据监控平台,实时更新相关数据和掌握贫困户的最新情况,及时精准跟进实施。
当贫困户符合脱贫标准时则准予其退出贫困资格,不实行终生贫困定性,严格依照是否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和是否享有政策福利等要求,核查每个贫困户实际情况;扶贫部门每年核查一次无劳动力但生活状况稳定的家庭或者家庭里主要劳动力患有大病故、残疾、无劳动力的家庭,每半年至少核查一次其他类型的保障家庭,每一季度或不定期抽查部分重点关注贫困户,及时退出和更新脱贫、新入贫、返贫的贫困户的信息,确保贫困数据库的及时性和完备性。扶贫工作部门组建贫困调查组,定期精准核查乡镇情况、是否切实落实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干部帮助脱贫情况等,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治改正。确保精准识别,精准对接扶贫资源,把力出在刀刃上。
2.2.2 发展产业自我造血,因地制宜找准门路
针对革命老区红色发源地特点和地理环境复杂产业支持薄弱的难点,井冈山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之根本,结合本地实际,盘活各类资源,综合运用“X+”模式,推进产业扶贫。一是推进“产业+”。以茶叶、毛竹、果业为重点,采取股份制、联营式、托管式等合作模式,引导村民投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共同发展本地产业,实现农民成为自己的股东,将当地资源转换为资产,将资金转变为投入资本股份。贫困户资金以整合涉农资金量化折股为主,整合涉农资金量化资金每户5000-12000元。固化了利益联结机制,找准了脱贫抓手。二是推进“旅游+”。深入挖掘旅游资源,融合差异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模式,将贫困村、贫困户增收全部融入旅游开发收益链中。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贫困户能够通过提供食宿增收,还可以采取利益分成的方式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乡村每接待一批游客,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利益分成。三是推进“就业+”。开创政策公益岗位扶贫,井冈山共计开放了近900个村组织扶贫岗位,生态保护岗位近500个,旅游产业吸纳近3000人,实现“一户一人务工‘全家不受穷”
2.2.3 实施双扶贫政策,加大特殊扶贫基金投入
针对特殊贫困人群贫困成因不同的特殊性,井冈山市关注缺乏劳动能力、因疾病、残疾、教育等致贫的特殊贫困群众,在国家实施普惠性社会保障的根本政策上,由井冈山市政府财政出资, 把旅游门票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划分出1十分之一,筹集2000万元以上的特殊扶贫基金,并同时实施对应的差异性保障措施,推进扩大帮扶范围,提高帮扶指标,从而保证这部分特殊贫困群众年收入稳步增加。
同时,井冈山市向贫困户、困难户聚焦保障政策,将贫困线、低保线同时推进,实现“双线合一”。关注健康问题导致的贫困,防范因为重大疾病导致贫或者重新回到贫困, 让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不因病而加重贫困、再入贫困。在基本医疗保险、重症疾病保险、医疗附加险大病保险、意外伤害险的医保基础上,报销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建立健康扶贫保障防线,确保人民有钱治病,有医保可以报销,确保报销比例在98%以上。
为解决贫困人口文化水平差异和落后的难点,推进教育扶贫实施力度,实行贫困户、低保户同时享受特殊精准扶贫政策,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有学上,有书读,以高素质人才培养再推动扶贫脱贫工作进一步开展。
2.2.4 创新扶贫脱贫机制,发挥干部带头作用
针对群众优良红色基因的特点和“精英俘获”问题突出的难点,井冈山市创新干部帮扶机制,市县乡三级全动,将干部力量带到基层,解决缺指导、缺力量的扶贫问题,实现对贫困点的全面覆盖。积极任用大学生村官、扶贫脱贫驻村第一书记,组建为贫困群众出技术、出点子、出力量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基层领导班子。着重挖掘和发扬脱贫攻坚的优秀先进典型,干部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优良红色基因,并开展“红色讲习所”“乡村大讲堂”等形式促成贫困地区的群众和扶贫干部的团结共识,合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此外,井冈山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全面支持争取产业大整合,内部整合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精准到户,减少资金在精英群体和个体中流通,外部借用全国扶贫政策支持和扶贫力量的倾倒,多方位吸引资金流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2.2.5 推动建造安全住房,完善建设配套基础设施
针对脱贫特殊性和地理环境复杂的难点,井冈山市实施差异化奖补政策,全力消灭危旧土坯房,努力让其与村庄整治、与农村清洁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做好房屋整改的提前规划,确保群众旧房得到相应补贴,旧房拆迁工作有序安全进行,做到贫困群众在新房屋里享受脱贫成果。政府着重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完善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整体规划,加强村镇联合建设,实现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来水,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文化室、党建活动室全部达标,推进衣食住行四方面的基础配套设施的齐全完善,整改贫困群众生活环境和质量。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现象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部分特殊贫困人口和深度贫困地区还可能存在返贫风险,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可以看做是更高一层、更进一步的脱贫攻坚。而如何实现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将是关乎革命老区未来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扶贫、脱贫的措施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在扶贫过程中,井冈山市采用了建档立卡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战略阶段,革命老区可继续完善此类制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实施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办法,注重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对于存在返贫风险的特殊贫困户精准跟进管理,同时实施帮扶责任机制,号召党员干部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相对贫困户,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井冈山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之根本,结合当地实际,发扬红色基因,通过推进产业扶贫实现脱贫。革命老区见证了我党革命斗争时期的种种艰难险阻,而“红色”可以说是每一个革命老区的符号象征。因此,要在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实施发展红色旅游业、打造红色品牌等措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多样化红色产业,通过利益分成的方式增加革命老区人民收入。
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战中,井冈山市便着重挖掘和表扬脱贫攻坚的优秀先进典型,党员干部也积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要解决乡村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就要也在思想上下功夫,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及引导,切实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因此,在打赢脱贫攻坚站后的乡村振兴战略阶段,革命老区人民政府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做好全面奔小康的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报道先进致富事迹,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民参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报道致富事迹,可以为其他群众提供经验,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要彻底消除贫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正度的引导,更需要人民群众自身充满信心,有主动致富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实现生活条件的改善。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以革命老区为代表的农村贫困地区,江西省作为中国革命老区的聚集地之一,亟需加强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经验研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对江西省成功脱贫的典型案例井冈山地区的研究,总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代表性模式,从而为全国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提供借鉴,推动革命老区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指导我们彻底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