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宏(江苏南通市北城中学)
了解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有助于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际需要,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原则有:
教师需联系实际引入生活案例,创设真实情境。情境可以来自原本的生活,也可以是类似于实际生活的简化情境。这也要求地理教师平时多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社会热点等,加强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中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纳入地理学习生活中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这样学生能够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由“境”生情、情景交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仅灌输固化知识,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反感。教师根据真实情境设计情境主线呈现出清晰的课堂脉络,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将知识融入情境,可以显示出知识的活力和美感。从而更容易被学习者理解、消化和吸收,更能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内驱力。让情境贯穿课堂,利于强化课堂理解,更可及时课堂小结。
学生学习活动既有独立学习也有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单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知识,独立完成学习清单,并记录学习过程中存在疑问的问题。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带着各自的疑问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总结并讨论结果;各组组长在讨论中积极调控组内学习状态。讨论结束后,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内,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之间形成思维碰撞,使得每一个学生均可在课堂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教师就可设计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对该章节知识内容的学习。首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对班级学生依据学习能力、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因素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等级,即A级、B级和C级。其中A级是综合能力较好的学生,B级是综合能力中等的学生,C级是综合能力偏低的学生。其次,在完成对学生的分层之后,教师结合“多变的天气”章节,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总体而言,“多变的天气”内容难度处于中等,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辨认天气和气候,并能够利用常用的简单天气符号来查看气象图;难点在于使用天气符号来弄懂弄通电视台中的天气预报。针对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教师就可以设计不同难度层析的问题,如基础性的问题: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在哪里等;中等难度的问题:每个天气符号各代表什么意思,关注天气预报的意义有哪些等;难度偏高的问题:使用已经学过的天气符号,判断某个地区的天气情况。这些问题难度层次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彼此组合,能够覆盖所有的学生。在设计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以不同的问题,如基础性的问题引导C级的学生来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引导B级来回答,高难度的问题引导A级的学生来回答。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通过对不同难度系数问题的解答,他们对知识内容有深度的理解和认知,在能力获得发展的同时更建立起了对初中地理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连续性指利用情境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由情境引出问题,新知识的引入、分析、运用都围绕问题展开,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在不断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知识体系。连续的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在具体建构具有连续性的问题情境时,一方面教师要密切结合教材章节内容,根据主题内容的实际情况来依次设计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建构问题链条,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处探寻。
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教师就可创设连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并将教学内容逐层推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导入环节,教师创设问题:地球上有很多自然资源都是我们触手可及的,谁能告诉我都有哪些。学生们各自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是太阳能,有的说是水能,有的说是土地资源,有的说是风力能……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汇总,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聚焦本文内容——这种资源供给我们粮食,它是哪一种自然资源。学生纷纷回答是土地资源。教学进程进一步推进,教师创设问题如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学生将自己的日常知识储备、直觉和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合并探究,紧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第三个特点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探究一步步深入,同时学生的认知也一步步深化。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也就能迅速找到思考问题的角度,顺利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情感性指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初中地理教学有责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情境教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问题与情境的关联,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具体设计富有情感性的问题情境时,一是教师要富有情感,通过自身的语言音调或播放多媒体等方式来烘托氛围;二是教师设计问题的出发点要善于从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出发,从激发学生的情感着手想办法通过问题来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例如,在学习“黄河”时,教师可让情境问题与情感融合,设计有温度的问题来实现和学生情感世界的深层次沟通。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呈现黄河的场景和西北地区沟壑纵横的航拍视频,并用低沉惋惜的语气设计问题:同学们,它曾经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这里生息繁衍着我们的祖先;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它数千年滋养着中华民族,但是它们为什么现在竟然变成了这样呢?谁来告诉我答案。这一问题侧重于情感视角的导入,引导学生感知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和可悲现状。在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时,教师就可引入问题:你们愿意帮助黄土高原查找水土流失的原因吗?你觉得要治理水土流失,你个人可以做哪些工作或者贡献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知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激发学生的责任与公德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并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以问题情境为工具,实现地理知识、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深度沟通与交流,并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地理问题的设计与应用,善于利用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提高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