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白石环小学 邓晓庆
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80%以上都和计算密切相关,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基本核心素养之一。然而,当前小学生普遍计算能力不强,准确率不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离不开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尤其是数感,学生没有一定的数感,对计算就会很盲目,有时甚至会无从下手。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而是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同学段的学生的数感也是不一样的。每个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年段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培养他们的数感,为培养运算能力做准备。
做什么事都讲求有理有据,计算也一样,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计算中的道理,他们才能接受,才能得出好的算法。如一年级教学9 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利用摆小棒,让学生充分感知9 根再加1 根就凑成10 根了,另外那个数就少了1 根,10 加剩下的数就得到了9 加几的答案。在这个动态的边摆边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凑10 法”并理解其中的算理,如:5 拿出1 和9 凑成10,5 还剩4,10 加4 等于14。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得出9 加几的规律与算法,从而总结出“见9 想1,见8 想2”等好记快速的计算方法。
有了算理的理论支撑,那么在计算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各类计算的方法,更是计算教学的根本。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每种计算的方法、规律、技巧,并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巩固提升,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老师也可以搜集和总结出一些学生喜欢的好记的歌谣或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算法。如一年级教学10 的组成时,用歌谣让学生记忆:“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这样的方式孩子们非常喜欢,记得牢固,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帮助也非常大。
究其本身来说,算理并不复杂,方法也并不困难,但为什么计算的正确率却很难提高呢?其实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一是要从孩子养成正确抄题的习惯抓起。学生抄完题目,一定要让他们核对一遍再开始做,要核对数字、运算符号以及括号等,做到抄题万无一失,后面的计算才有意义。二是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数学的书写,使用率最高的就是0~9 这10 个数字、括号、常用的字母、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这些比文字看上去简单多了,但就是这些简单的数字或符号,总有孩子因为不认真写而难以区分,比如“0”写潦草了,与“6”容易混淆,又如“÷”那两点写长了,与“+”容易混淆,如此书写不认真导致的错误比比皆是。在平时的教学和作业中,老师一定要在这些方面严格监管。三是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让学生把计算过程或答案盖住重算一次,看两次的答案是否一样,涉及方程,一定要让学生将计算结果代入方程中检验,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涉及应用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看答案是否合理,还可以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看答案是否在某个范围内。只有教给学生有效的检查方法,他们才能查出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四是让孩子养成经常口算的习惯。小学阶段的口算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中高年级的竖式计算、混合运算、简便运算、解方程等,它们都是由一个个不同形式的口算组成的。因此,经常练习口算,对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准确率都是非常必要的。五是纠错的习惯,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计算中的错题,是培养运算能力的又一提升,从错题中吸取经验教训,也是提升计算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整理分析错题,从而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整理分析错题的能力,建议他们可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错题集来记录自己曾经的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一种鞭策,见证自己的成长。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常抓不懈的艰巨任务,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要始终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根本,有计划、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