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婳 田绘敏 梁怡璐 彭辰蕾 黄承龙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2020年,在国内国际大背景之下,为减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国家颁布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相关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彻底叫停一切交易和食用陆生野生动物的行为。决定也被称作是中国当前最严的“禁野令”,无论是健康还是社会层面来讲,“禁野令”的颁布在当下的中国都是必然趋势,这无疑对特种养殖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特种养殖业所涉及领域广泛(如医药、食品、皮毛市场等),难以被完全取缔。“禁野令”下达后,有关部门制定了详细的野生动物目录。在此影响下,毕节市七星关区特种养殖经营损失惨重,七星关区未来政策执行就处置存栏动物、对特种养殖户补偿,以及如何使当地特种养殖业完成产业转型上。
特种养殖属于养殖业的一种,其生产的产品具有特殊利用价值,有新奇、特殊等特点。特种养殖的种类和用途都不尽相同,例如竹鼠养殖,有较高的经济价;鹿养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香猪养殖,周期短、收益高;狐狸养殖,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等等。所以特种养殖同时也是保证野生动物能够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适宜途径。
对于特种动物养殖群体数量以及特种养殖业的产值,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准确的数据。2017年,中国工程院发表的《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对前一年的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从业人数和产业产值进行了估算,其中专兼职从业者有1409多万人,创造产值5206多亿元。
过去几年,部分贫困地区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发展特种养殖业,已经取得较好的脱贫成效。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山地树林多、土地面积广阔,非常适合野生动物生存。毕节市七星关区是脱贫攻坚重点县,其贫困人口数超过一万,截至2019年,毕节市七星关区现有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16家,其中包括养殖豪猪、环颈雉、孔雀、梅花鹿、七彩山鸡、竹鼠等多个种类,带动了当地贫困户354户。贫困户李先生是七星关区最有代表性的、通过特种养殖脱贫致富的个人,在2019年售卖豪猪近百头,收入十几万元。此外,李先生还带动七星关区几个贫困户进行特种养殖,帮助他们脱贫。
毕节市七星关区特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激励了更多贫困户参与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较高的成效。
“禁野令”颁布后,为了解西南地区特种养殖经营现状,2020年10月8号,本小组对毕节市七星关区同心野生动物养殖基地展开调研,通过对李经理的采访了解到该地区特种养殖的经营现状及转型发展战略。
李先生计划贷款2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圈养200多头豪猪。“禁野令”实行后,养殖户遵守国家规定处理豪猪,亏损严重。李先生决定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种植业,以种植葡萄、草莓为主。目前李先生以七人合伙的形式成立合作社经营,后期会向农家乐方向发展。
特种养殖是一个新兴产业,其主要收入来自养殖动物的售卖。
养殖成本对特种养殖户的收入影响较大。以李先生养殖的豪猪为例,豪猪是集食用和药用为一体的特种养殖种类。豪猪的养殖成本较低,其中主要成本为种苗费用、饲料费用、基地费用。目前豪猪的种苗费用在1000元左右,饲料费用在250元左右,加上其他养殖成本,养殖一对豪猪一年的成本在2500左右。
关于豪猪的利润,豪猪的产崽盛期在7年左右,所以养殖豪猪属于能长期收益的项目。投入的种猪一般八个月能产崽,一次能产1~4只幼崽,次年就可还本,并开始持续盈利。每只豪猪的毛利基本都在1000元以上,可以看出其投资收益高且成本较低。然而在禁养政策下,李先生扩大规模投入的种猪还没有开始收益就被处理了,所以损失较为惨重。
自“禁野令”颁布以来,全国多地特种养殖产业纷纷“亮红灯”,但是后续的补偿及经营对策并未得到系统的完善。有关部门的转产方案和赔偿标准成了养殖户们最迫切看到的文件。
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沙地社区为例,该区养殖户李先生以饲养豪猪为主要收入来源,“禁野令”颁布后,政府及时给予每头豪猪900元的补偿(豪猪的市场价为2000元一头),但仍杯水车薪。
养殖户的补偿问题亟待解决,可是补偿资金的来源尚未明确。李先生只是贵州甚至西南地区养殖户的一个缩影,这些地区的财政较为紧张,很难有额外的资金用于补偿养殖户。有关部门应尽快寻求到可靠的补偿资金,并制订合理的补偿政策,使每一位养殖户切切实实得到补偿。
存栏动物数量庞大,若是放养,将会严重超出生态环境的合理容量,宰杀或者就地填埋也会带来卫生隐患,存栏动物的处置成了棘手的难题。“自然食物链”是有效解决这一部分问题的好方法。比如竹鼠和豪猪等可以作为药用蛇的食物,或者是像李先生的豪猪一样,被当地政府购买后用以喂养动物园里的狮子老虎一类。与填埋、焚烧等方式相比,“自然食物链”法能弥补一部分损失。
其它地区的养殖户也在积极寻找其他出路,包括与制药企业、旅游景区等合作,使得一部分存栏动物能够继续创造商业价值。例如药企将药用性蛇作为保健品原料;孔雀转移到景区和动物园,增加旅游收入;还有一些则异地圈养,用于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和野生动物科普园等。
养殖被禁,投入的成本却还没有得到收益,为了弥补损失,许多养殖户纷纷开始谋划转型替代生产,其中以种植业为主要转型方向。但是种植业的风险并不比养殖业低。
以李先生种植的葡萄和草莓为例,葡萄的生长周期较长,在三年左右,所以目前只能是以草莓的收益去“养”葡萄。在种植成本方面,李先生表示,除去每月要消耗上万元的肥料和支付工人的工资以外,每年还要支付政府十多万的土地租金,经济负担极大。
总的来说,帮助养殖户完成生产转型的措施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精准到位。有关部门应尽快确定合理并且能快速收益的转产替代项目,提供技术指导以及政府贴息贷款等,保障养殖户的转产经营平稳完成。
对于禁止养殖的野生动物,政府可要求养殖户根据其自身特点和习性进行分类处理。一是将存栏动物科学放归自然。存栏动物数量若较大,可以根据当地政府要求分批分期跨区域分散将动物放生。二是转作非食用性合法用途。对于有药用、观赏等用途的动物,可以依法申请政府许可,加速存栏动物的消耗。三是对处于禁食范围的野生动物,同时又不能放回自然的,如果其在科研和科普教育方面存在利用价值,可以依法将动物转交给有条件的相关机构。四是对于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存栏动物,对存栏动物进行集中掩埋无害化处理。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应对特种养殖户进行探访调查工作,深入养殖户内部,对所有养殖户的养殖规模、营收状况等进行详尽的数据统计,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帮助养殖户纾困提供数据支撑。
由于特种养殖产业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很多养殖户在初期采取了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禁野令”颁布后养殖产品无法销售,养殖户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养殖户还贷压力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养殖户受损失状况的不同,制定量化的补偿标准,有针对性的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向等方式改善养殖户的经济状况。即除了可以对养殖户进行直接的资金赔偿以外,还可以对各商业银行进行相应引导,对受损失的养殖户实行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偿还时间等帮扶政策,减少养殖户的经济压力。
养殖户可以利用现有的养殖设施和养殖技术转型从事其他类型的养殖行业。除此之外,养殖户也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种植业转型,譬如根据地理环境种植中草药、水果等高附加值作物。再是可以通过养殖、种植和休闲旅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种产业综合经营,达到产业效益叠加的效果。在谋求转型的路上,养殖户应积极向政府寻求援助,地方政府则应加快筹集特色种养转型专项资金,在多方面帮助养殖户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来实现从特种养殖业有序退出,尽快顺利实现产业转型。
特种养殖产业作为一种具有高生产效益的产业,被各地政府引进贫困地区,助力脱贫攻坚。但是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从“禁野令”出台对特种养殖业的打击中可以看出,像特种养殖这类的养殖产业受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经营风险。对此,政府除了将这类高附加值的养殖产业引进贫困地区以外,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兜底作用,为包括养殖在内的农业经营活动提高抗风险能力提供政策支持,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