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莉
(沾益区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曲靖 655000)
滇黄精为云南曲靖、大理、丽江等地地道药材,属于“药食同源”品种,功效有补气益肾、健脾养阴等,主要产地在云南滇黄精核心产区,当地具有十分丰富的野生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医学界来说,对滇黄精的药用价值已经统一十分认可,临床应用越来越多,这也导致滇黄精目前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单纯的野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且过量对野生滇黄精进行采集的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不损坏生态环境,不得不实行人工引种栽培。曲靖沾益的自然条件十分优渥,非常适合在山林地区种植滇黄精。开展滇黄精林下种植,可以有效提升林地产出效益,有助于发展林下经济,有效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
滇黄精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圆柱形或类似连珠状的根状茎,偶尔可见不规则菱状结节,直径约2cm。茎高约2 cm,根茎横向生长,有节,只有单一一根直立茎,每株有4~8片叶子,呈条状,叶子长约10 cm,宽约2 cm,尖端微曲,基部逐渐狭窄,没有柄。每株有最多3朵花,呈粉红色,每朵花有6裂。果实呈球状,成熟之后变为橙红色,直径约1 cm,每个果实含有约10颗种子,花期最长不超过5个月,果期最长不超过10个月。
滇黄精的生长环境最好有深厚的土层,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下层荫蔽,上层有充足的透光,所以野生滇黄精多生长在林缘、灌丛和荫坡等地。滇黄精不耐受强烈日晒,耐寒,喜湿润,生长过程缺乏适应性,必须要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在干燥地区无法顺利生长发育,其生长地带需要较好的排水保水性,土壤为肥沃砂质。不能种植在重黏土、盐碱地和干旱地块。种植的土壤pH最佳为5.5~7.2,海拔高度的最佳值为700m~3 600m。
滇黄精块茎苗定植的最佳时间在晚秋或早春,妥善种植后,4月底即可出苗,5月中旬可见花蕾,9月上中旬可见成熟果实.此后,每年的生长方式大致都保持一致,种植年头越长,根茎的节数就越多。连续种植3年后就会长成由多节连接而成的头大尾小的串珠状或纵横交叉分枝状根茎团,5年后即可采挖。
2.1.1 根茎切块繁殖
选择生长了4年左右的地下新鲜幼嫩根状茎进行留种育苗,保证其有较好的长势,有顶芽。最佳分隔时间在每年10月上旬或早春3月下旬,保证平整切割,切割完成后晾1~2天,晒干创口,为了加速伤口愈合,也可以拌草木灰保护根茎不会腐烂。可以通过集中催芽处理促进块茎的萌发力,具体方法为:使用5X10-6赤霉素将分割好的种苗浸泡半小时后,摆放在沙床或砂质土壤中,上面覆盖5cm的沙土,浇水,保证浇透,保证生长环境的空气湿度在65%,沙土湿度含水量约40%,温度23~25℃,地温13~15℃。此后只需要密切观察即可。在胎叶完全舒展后,对根部淋45%复合肥,隔半个月淋一次,待第二年形成种苗新芽后,将其分株后移栽到育种田内。
2.1.2 种子繁殖
母株必须要选择生长健壮,没有得过病虫害的生长时间超过4年的植株,确定采种植株后,对其施半年施磷钾肥,施这种肥料的目的在于辅助滇黄精的种子发育,保证结出的籽粒更加健壮和饱满,在获得成熟种子后,需要选出优质的种子做砂藏处理,具体方法为:选择一份种子和3份砂土进行均匀混合,在背阴处挖一个30cm的神坑,将混合物放进去,保持湿润状态。越冬后第二年3月下旬将种子筛出,均匀散播到畦面的浅沟内,植株之间的间距保持在15 cm,稍稍轻压种子后浇水,并在上面覆盖一层草,主要作用是为了保湿。出苗前将覆盖物去掉,当出苗率超过70%时,对其根部淋45%的复合肥,施肥的时间间隔为半个月。最佳的移栽时间在冬季倒苗结束或第二年刚刚出苗时。
2.2.1 种植地选择
选择种植地时,首先考虑林间山地和林缘,因为这些位置的地理条件土壤湿润且肥沃。土壤的土质以赤红色砂质土壤为最佳,在实际种植时,为了方便管理,可以选择相对连片的林下空地。
2.2.2 整地
整地时主要清除杂草和小灌木和藤本即可,不要动乔木和主要树种,否则会降低透光率,对滇黄精的后续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对土壤进行翻刨,深度约为30cm,施腐熟农家肥,每亩保证2000kg~3000kg,将土壤耙细整平。根据地势做畦,畦宽度为1.0m~1.2m,高0.25m~0.3m,畦最长不超过50m。
2.3.1 定植时间
最佳的移栽时间在春季3月上旬或秋季10月下旬。
2.3.2 定植密度
种植时株行距在(28~35 cm)×(48~60 cm),每亩地最多种植植株不超过5 000株,最少不少于3 200株。如果地力较差,可以采用高密度,而土壤十分肥沃时则每亩地只种植4 000株即可。在实际种植时,需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等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2.3.3 定植方法
挖深约12 cm的地穴,将底部挖松整平,每个地穴种植一株滇黄精苗,覆土后并压紧,向根部浇水并保证淋透,再覆土,将覆盖高度和畦面保持一致。一周后再为覆土处浇一次水,这一行为主要是为了避免幼苗因为缺水而发生死亡。
2.4.1 中耕除草
在幼苗使其的滇黄精杂草生长十分快,且种植地区多雨水,极易导致土壤板结,为了保证幼苗正常生长,需要及时进行中耕采草,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分别除草1次,在实际除草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除草松土时注意宜浅不宜深,过深有伤及滇黄精根系的危害。通过人工进行除草,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在滇黄精生长期间,需要常对其根部进行清沟培土,避免根茎外露,以免吹风或被日晒。
2.4.2 水分管理
滇黄精喜欢湿润背阴的环境,所以需要将其移栽到湿润的土壤中,以保证成活率。下过小雨之后是滇黄精移栽的最佳时间,而如果是下大雨后,只要确认不存在地表径流,也可以完成滇黄精的移栽。每年要在雨季来临之前准备好清沟排水工作,以免雨季连绵的大雨导致雨水积聚在沟渠,泡烂滇黄精根茎。
2.4.3 追肥
对于生长早期的滇黄精来说,最佳的肥料为有机肥,而不是化肥或复合肥。施肥的时间和除草时间一样,需要在除草的同时进行施肥。滇黄精的幼苗生长期间,需要的肥料较多,萌芽后的4-7月必须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此时的肥料以粪尿水为主,每亩地的需求量为1000~2000 kg。在11月份入冬后则需要施冬肥,每亩地的需求量为1 000~1 500 kg。在滇黄精生长期间,如果温度降低,或者天气即将下雨时,也是最佳的施肥时间,肥料施在植株行间或株间,施肥后上面培土,注意要合理配置肥料氮、磷、钾的配比,这样才能保证适时、高效且合理的进行施肥。
2.4.4 疏花摘蕾
目前人们接触到的用于药用或食用的滇黄精均为根状茎,滇黄精幼苗为营养生长,在开花结果后转变为生殖生长,这一阶段所需的时间较长,所需的营养量较大,期间的营养损耗较为严重,为了有效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在5月份时将滇黄精的花蕾全部剪掉,这样一来,营养回流,根茎才能膨大增产。
2.5.1 病害防治
滇黄精最易感染叶斑病,发病高峰期在4~5月,夏秋季为疾病高发期,雨季时更易发病。对此,可以在收获根状茎后对地块进行清洁,收集茎叶等病残体,集中焚烧,彻底消灭越冬病原。对幼苗进行仔细观察,在发病前期和初期可以喷洒波尔多液,配比为1:1:100,每隔9~12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4次。也可以喷洒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洒,每隔9~12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2.5.2 虫害防治
滇黄精的幼苗状态是地老虎和蛴螬的最爱。这类虫害会大量咬食滇黄精的根茎,使幼苗因为缺乏营养供应最终死亡。滇黄精开出花蕾的时间在5~7月的中旬,容易受到飞虱的侵袭,飞虱会减少滇黄精结实率。对此,可以通过喷洒敌百虫粉进行防治,每亩地用2.5%药粉2 kg~2.5 kg,加细土搅拌均匀,开沟撒施。也可以在敌百虫中混合香饵,在傍晚时每隔1 m放一小堆药粉诱杀害虫。
滇黄精的生长过程需要的生长环境特异性较强,如果选择通过传统的大田种植进行培养,收益难以保证,而且人工大田种植所需的成本更高。而选择林下种植滇黄精时,这种环境适合滇黄精的生长,不但保留了其原生性,还有效缩短了生长周期。目前滇黄精的市场价格为每千克15元,一亩地可以获利7.5万元,除去成本,最少也可以获得纯利润6万元。
滇黄精的植物特征和生长习性较为独特,不会感染严重的病虫害,所以及时用药,药量也较少,基本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且通过林下种植的方式在养护林木的同时提升了森林覆盖率,林业的发展有机结合了农业,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农耕土地资源得到了显著的节约,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生产空间,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滇黄精林下种植模式,有效减少了农田占用,节约劳力,减少投入成本,种植户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且这一种植模式属于绿色生产、无污染,促进了生态发展,值得广大林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