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琳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被誉为中国传统药物的“白银”,可食用亦可入药。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品年销在售量达1000万kg,市场需求量大,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茯苓繁殖,有段木接种和伐根接种两种,本文仅介绍伐根接种繁殖法。
茯苓孢子萌发最适温度是 22 ℃,菌丝在 15 ~35 ℃都能生长, 23~28 ℃最适,5~0 ℃生长缓慢,0℃以下停止生长,菌丝能耐 40 ℃以上的高温,对严寒抵抗力也很强。选择海拔在200 m ~1 000 m,坡向可朝东,南,西三方,向阳,沥水性好的林地均可种植。
菌丝发育要求较干燥环境,在含水分 40 %~ 50 %的段木或伐桩中发育较好。 要求土壤湿度在 25 %左右,空气湿度为 70 %左右为宜。形成菌核后,窖内湿度 60 %即可。主要营养物质是纤维素, 某些微量元素和灰分物质。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佳,土层以50 cm~80 cm的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在碱性条件下培养或种植。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阳光,强光对它有抑制作用。但从提高地温和变温角度看,阳光有一定作用。好气,菌丝及菌核在生长过程都要求有新鲜空气供应。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采用干段木和伐桩栽培。
利用伐木后留下的伐桩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 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 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40 cm~50 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向,留3条引线。根留1 cm~1.5 cm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伐桩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在伐桩周围撒下防白蚁药粉,盖一层薄土,再接菌种。接种方法分为:①高桩接种法:松木伐桩较高,则在伐桩近根处锯一个深10 cm的缺口,将菌种紧放在缺口内,捆紧,用湿草纸包住后盖土。②矮桩接种法:适于矮伐桩,在粗根基部侧面削去树皮,并将一根松段木(直径10 cm,长80 cm,留一条一指宽树皮,其余削皮至木质部)晒干后靠在此处,然后把菌种紧靠粗根的去皮处和松段木上,用松木片覆盖,压紧。凡松蔸粗则接3~4个种点。
矮伐桩接种后覆土4 cm ~7 cm厚,堆成馒头状。高伐桩接种后将土堆至接菌种处上面4 cm~7 cm,桩顶部露出地面。四周应开好水沟,沟两边撒一圈白蚁药粉。
茯苓嫁接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选择适期,将一块鲜茯苓,涂上牛奶液贴到用纯菌丝引接种并已发好菌的松段木或伐桩上。其技术要点如下:
(1)掌握嫁接适期
松段木栽培获苓通过备料、选场、挖 穴、菌种制备。当气温稳定在 18 ℃时便可下窖接种,每窖用料10 t,纯菌丝引1瓶(袋 )。段木长60 cm,接种后约25 d,接种段木横截面有浓白茯苓的菌丝粘着,有奶浆色水渗出,为嫁接适期,此时嫁接效果最佳。
(2) 嫁接
选晴天或阴天嫁接,备好鲜苓,每窖需带苓皮的苓块0.1 kg~0.2 kg,个大的苓切成切面平整的苓块,且一面留有苓皮。备一把刮刀,一把锄头,化成 5 % 的全脂奶粉牛奶液。先刨一窖下端填土见料断面,刮去料头粘沙的获茯苓菌丝,保持无沙土接触。取一块鲜苓块,苓皮向外,刀切面涂上牛奶液,紧贴到刮好的料头上,并反复挤擦。最后用刨出的土将嫁接苓块挤紧填好。按上述依次嫁接下一窖,贴紧等块并及时覆土,待整个苓场嫁接结束,即进行苓场管理工作。
(3) 嫁接后管理
整个苓场嫁接完成后,保持环境清洁,疏沟排渍,防止人畜踩动,防治白蚁并做好成活率的检查工作。
嫁接后十几天,可观察到嫁接部位土面有裂纹,证明已成活。也可挖开表土检查,如苓块粘接上料面,即成活,为生长正常,否则须重新嫁接。
(4) 注意事项
①嫁接苓块必须是鲜嫩的菌核。即表面有裂纹,正在生长中。
②嫁接苓块必须与松段木截面贴紧。
③松段木截面(嫁接部位)必须刮清茯苓菌丝粘沙物质。
④ 没有达到嫁接适期,即接种段木另一端嫁接部位没有浓白茯苓菌丝粘沙,暂不嫁接。
(5) 应用前景
茯苓嫁接是茯苓生物转化率提高的一种高效快捷的手段。应用嫁接技术可使结苓点固定, 缩短时间,在整个茯苓生产周期可嫁接 3 次,生产出3批茯苓等。每批茯苓成熟只需2个月,第2次和3次嫁接只需随挖在原点嫁接, 不需涂牛奶液。只要首次掌握好嫁接适期,注意操作,每一次结苓产量与常规栽培总产量相当,且嫁接的茯苓坚实,含水量低,易加工,售价高,因此产量倍成倍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查窖补缺 ;接种后7~10d,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
(2)病虫、防治:
接种7~10d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
(3)补土、防涝;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4)注意事项
①开好排水沟,雨后及时修沟排水。
②因雨水冲刷、沙土流失,如筒木外露,要及时培土。
③要彻底铲除苓场内及窖面周围的杂草、树根。
④头年9~10月和次年3~5月,因茯苓生长快,苓场常会出现龟裂,要少量多次培土,防止茯苓和出地面”冒风”,避免日晒炸裂或遭雨淋腐败。
⑤做好苓场防护工作,防止人畜践踏。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成熟。判断茯苓是否成熟的标准是:刨开苓窖如果茯苓的裂痕(裂口)愈合,不见白色苓肉,表皮颜色变成黑色,无白裂花纹;苓蒂已松脱,就表明茯苓成熟,即可采收,采收时从距窖50 cm处把土刨开,再顺序深挖,防止挖破挖漏,保持茯苓完整。如果茯苓表皮仍有裂痕(裂口),清晰可见白色苓肉,表皮仍呈棕红色,幼嫩,就表明茯苓仍未成熟,让其继续生长。
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发汗”5~6d,然后摊开晾1~2d。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d后,去皮(或先剥净鲜茯苓外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其标志是当水转黑时便换水)。
1)茯苓削制流程
(1)削皮加工人员从蒸制工艺处接收熟茯苓,将运至地面干净的加工场地。
(2)在削皮专用工作台上用大刀削除茯苓黑褐色外皮,削外皮要进行两次,分头刀皮和二刀皮。
(3)削除外皮过程中应将茯苓肉放入干净的食品塑料方格内,湿的茯苓头刀皮和二刀皮分别装入食品级编织袋内准备晒烘。
(4)将茯苓肉和湿的茯苓皮交接切制工艺和烘制工艺,湿的茯苓皮进入后续烘制工艺加工,茯苓肉则进入后续切制工艺加工。
(1)在削制外皮时应正确掌握用刀手势,用力在刀的前段部分,并防止刀片伤人和伤手。
(2)头刀皮为茯苓最外层,外表黑褐色,内部白色或灰棕色,体质加工松软有弹性。二刀皮为头刀皮下面的一层,外表灰棕色,内部白色,质较密,弹性量差。
(3)头刀皮的质量不得超过熟茯苓质量的8%,二刀皮的重量不得超过熟茯苓重量的5%。
切制加工人员从削制工艺处接收茯苓肉,将茯苓肉运至地面干净加工场地,在切片前要进行茯苓和茯苓神以及大小分档挑选分别加工,大小分档挑选适合切片机进料口的茯苓,过大的要预先切小,过小的(直径在4cm以的)放入食品级塑料框中,由切制加工人员手工切制后,进入后续烘制工艺加工。
切制加工人员应根据茯苓切片机操作要求事先调整好旋转盘上的刀片高低距离应符合茯苓丁加工规格要求的厚度(0.8 cm ~1.2 cm),进 料口底部与切片机上刀片片面间隔调节到最小距离,通电切片运转前应手动转盘观察是否有碰撞现象,然后才能通电操作。切制加工人员应选择合适切片机进料口大小的茯苓肉放入,茯苓切片机运转时切片加工人员应均匀用力往靠边下压使之切片厚度大小一致。
茯苓切片机切片时产生切片茯苓单边薄,过小和易碎等不合适切丁的,切制人员在传送带上挑选出来,放入塑料框中,后续进入手工切片。
茯苓切丁机通电操作前事先调整好茯苓切丁机切刀高度距离应符合茯苓丁加工规格的长宽(0.8 cm~1.2 cm),茯苓肉通过切片后成茯苓片有传送带传送入茯苓切丁机,茯苓肉切片后在传送带上要靠中间尽量摆满,切丁后由传送带传送入塑料框中,有人工在传送带尽头挑选,分为中心丁或白丁和统丁。
将湿茯苓进入后续烘制工艺加工,晾晒,水分不高于18%,即可分装,出厂。
茯苓神切制根据茯苓神规格要求用大刀片手工切制成长柱体,然后用大刀片或木锯切成厚片,放入塑料框中,将湿茯苓烘制晾干,成品分装,出厂。
茯苓嫁接是茯苓生物转化率提高的一种高效快捷的手段。应用嫁接技术可使结苓点固定, 缩短时间,在整个获苓生产周期可嫁接 3 次,生产出3批茯苓等。每批茯苓成熟只需2个月,第2次和3次嫁接需挖在原点嫁接, 不需涂牛奶液。只要首次掌握好嫁接适期,注意操作,每一次结苓产量与常规栽培总产量相当,且嫁接的茯苓坚实,含水量低,易加工,售价高,因此产量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可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