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琪 王 敏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乡风文明”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孕育而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整形中关键一环,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并没有和乡村经济一致发展,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是新时代继承和传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起着突出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进入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进度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振兴乡村文化,培育农民新时代的价值观,能够重塑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对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作用。
第一,乡村文化建设从出发点上突出以农民为主体的地位,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就是农民,目的也是为了农民能够获得文化建设满足感。带动农民积极参加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把农民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和创新显现出来,携手共建新时代文明乡村。
第二,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农民通过参加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农民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提升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十分必要。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农民通过学习提高其综合能力,为农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保障,对团结农村凝聚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首先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呈特色多元化发展。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方式不够现代化,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
首先,农村目前的文化场所修建难以得到保障,原因在于对农村基础性的资金支持不足。文化资源建设的缺乏,导致乡村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村民只能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无法形成乡村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农村缺少经济活力,自身创造价值能力低,吸引外资能力水平低,创新水平不高。缺乏主体的乡村文化建设,城乡经济无法融合到一体,进而农村大部分青年人群进城务工,农村剩余主要人群为老人、儿童,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创新活力不足。
乡村文化建设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很大原因来自于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基层干部素质水平不同,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不高,导致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和执行难度大。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并不重视,因文化建设对基层干部的考核和影响力不足,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政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对于政策的执行走形式主义,并没有依据实际情况有效制定政策。一些基层干部不能有效执行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则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文化无法融合到一起,不能得到有效地改变,会阻碍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乡村文化。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进入新时代,一些新兴文化也在影响着乡村。历史悠久的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遇到困难,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保守思想观念阻碍着农民思想的提升。在当前的传统农村生产方式下,“小农思想”仍然盛行,大多数村民对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积极性。其次,当代青年对乡村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很多青年因为选择进城寻找工作,思想和意识上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响,例如大多数年轻人更倾向于符合流行趋势的流行音乐等文化,对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缺乏认同感,而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民俗民间文化是最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村流失青年劳动力,优秀传统乡村文化难以继承和发扬。最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国外文化思想在乡村的传播对传统乡村文化产生了冲击,这些外来文化思想对于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影响,进而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进程。
乡村缺乏先进的建设队伍,乡村文化建设者学习不到先进的教育,整体素质较低。首先,在当前城乡发展差异大的背景下,部分乡村干部没有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认为乡村主要以发展经济为主,忽略了文化价值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对乡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够,总体上乡村文化建设者素质较低。其次,乡村文化建设缺少专业先进的人。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具有一定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需要这些青年人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而现在的农村现状为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这些年龄群体接受专业教育能力较低,缺少年轻有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者,乡村文化则会普及慢,难以创新,这严重阻碍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施。
振兴乡村文化须增加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首先,发挥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帮持作用,确立国家向乡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机制体制,以改变乡村文化建设基础滞后的现状。国家相关企业和社会事业企业应加强对乡村文化投入的政策支持,全面优化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环境和渠道,打造创新、多样的投资融资环境。因乡村经济发展落后,缺乏政府资金支持而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离开乡村,应逐步增加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与投入。其次,我国乡村面积广,要根据不同乡村地域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根据乡村独有的产业特点,要进行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出具有农村特点的经济文化和文化价值,拓宽农村经济发展产业链。再次,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乡村经济,保障与巩固农民与土地之间承包关系平稳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传统文化有着很多具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会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首先,乡村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内涵和底蕴,其包含的乡村文明文化、红色文化,都是乡村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与乡村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对于乡村文化和文明的建设有着很大重要性。其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待传统乡村文化应该不断推陈出新。从当代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可以看出,年轻一代难以适应传统的乡村文化。因此,结合时代发展对传统优秀乡村文化进行多元化的创新,结合现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融合,这样可以增加文化的现代感。对传统乡村文化需要批判的推陈出新,从乡村文化发展的进程看到,只有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优秀乡村文化才能得到人们的接受。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推陈出新,可以在生活中对村民产生耳濡目染的熏陶,可以更好地接受创新的优秀乡村文化。再次,对于传统优秀乡村文化的创新可以建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创新平台和机制,通过人人参与不断的来发扬和创新乡村文化,提高乡村文化活力,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与城乡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上,在“管理民主”的基础上提出“治理有效”,是指关注治理的影响并将农村民主自治、法治和德治规则纳入有效的农村治理体系,以形成新的有序和有效的农村治理模式。因此,对待乡村文化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民主,提升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先,完善村民主体地位不仅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部分,更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渠道。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基层领导组织核心作用来处理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加强村民主体意识,要保障村民的合法权利,透明公开村务制度,让村民实现当家作主,接受村民对文化建设的监督,成立村民监督机制,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其次,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村民提升自我能力,需要基层政府以及各方面机构对村民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向村民解读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政策和列举身边真实案例,引导村民学习和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激发村民自我认同感和学习能力,真正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提升村民自主意识。
成立专业的乡村文化建设队伍十分必要。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注重引进具有先进理念的教育人员,例如专业教师、大学生村官等具有先进文化素养的人员,组建专业的文化建设团队,对乡村村民进行教育,提高乡村整体的素质。通过组建乡村文化服务站,举办有特色、形式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来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其次,通过创新和制定政策来吸引人才回流,壮大基层文化组织队伍,通过和老一辈的乡村文化者们共同融合组建成为专业性的文化建设队伍。再次,要通过创立公共服务机制来保障乡村文化建设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学习先进理念和技能,提升整体队伍素质水平,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
乡村文化建设目前仍有困难和挑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条不紊地应对和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的种种挑战,会带动“三农”工作的进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相信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社会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