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晋耀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家长在跟我交流的时候,经常问我:孩子数学学习是个老大难问题,该如何引导孩子不怵头学数学,以及让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学科,要想让孩子在数学科目上行稳致远,不能只停留在数学表面的概念知识上,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挖掘数学概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小学阶段的孩子,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课堂教学或指导完成作业时,要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寻找到快乐的学习方法,这样会非常有效地提升孩子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孩子真正爱上数学。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而且今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中,数学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现代自然科学普遍认为,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就看它是否建立起数学模型,运用了数学思维和工具。通俗点说,数学就是探索有关数字运算和各种图形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众学科。
关于数学的基本特征。一是它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里面说的数往往并不存在,是对现实的理想化,故而,它们才具有指导意义。比如,我们学习数字“3”、我们养了3 只羊、摘了3 个苹果。它们抽象的本质是数字“3”。类似的,小学数学中的单位“1”,也具有相同的意义。二是具有严谨性:数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如π≠3.14,99.99%≠1。三是应用的广泛性:老师和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数学是基础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都需要数学知识。
培养数学素养是归宿。当前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提倡教育的深度改革。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主要科目,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也是包括中高考在内的各级各类数学学科考试的基本要求。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数学素养呢?
课本中的应用题,其实就是“数学建模”。比如“元”,你去小卖部买了一支水笔,已知进价1元和售价1.2元,请你计算出本件商品的利润率是多少。遇到类似的问题,家长可引领孩子自己分析:发现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由此让孩子亲身体验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推进深度知识内在的关联性。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数学综合实践课是一定要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其中包含的意思就是几乎所有的教学都要从数学知识以及内容出发,要更加明显地突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更好地推进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架构健全的层级体系,对学生来讲,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完成数学知识的迁移与数学模型的建构,从而提升答题能力。比如,在讲到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长方体及正方体的图案,然后指导学生去关注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慢慢地整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结构。
要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教材中的各类统计知识。比如,面对当下的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种问题,如何准确地获取最新数据,预测接种速度和比例?这时家长就可以带着孩子,从相关卫生部门的网站中及时获取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有价值的预判结果,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记牢概念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特别强调记牢数学课本中概念的重要意义。学生要想学好数学,这是必须知道的数学基础知识。教师或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搞清哪些算是“基本概念”。比如,“书”是将文字印在纸上记载信息,供人们阅读的一种媒介。概念是孩子数学学习、论证推理的基础。数学中的概念有很多,大体分为代数(数)和几何(形)两大类。比如,代数中有数(基数、序数)、运算法则、运算律等;几何中有点、线、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夯实基础知识。所谓夯实基础知识,就是教科书中的那些主要和基本的内容必须牢记于心。比如,小学低年级的整数运算中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可以除尽),包括相应的应用题,这些基础知识必须下功夫牢记,否则会导致以后的数学学习“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掌握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小学和中学都重视的数学基本能力,要学会快捷、准确地计算。逻辑思维能力则是数学的核心能力,即能够由已知条件经过分析和推导,得到最后的结果。比如,小学中的“从不同方向看物体”,对一个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其实就是“三视图”,这培养的是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要引导孩子知道什么是数学中的定理和各种类型的数学运算公式。要让孩子清楚什么是数学判断和命题?比如,2+3=5、3>2、直角=90度。这些都可以称为是数学中的命题。数学中经过逻辑思维推理可以证实为正确的命题就是定理。比如,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它必然是180 度,不多不少。而我们课本中大量的数学公式,其实就是数学命题用字母表示的一种形式。
有很多家长和学生反映:课堂上教师的讲课内容都能够听懂,为啥一到做题就不会了呢?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缺乏数学解题的方法。那么在小学阶段,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掌握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呢?
数形结合方法。如可以形象地用正方形或者圆形示意。
分类讨论方法。如,某等腰三角形其三边的长度和为10,一个边长为3,求另外的两条边分别长是多少?
情形1:腰长为3,则底边长=10−2×3=4。情形2:底边长为3,则腰长=(10−3)÷2=3.5(舍去)。
方程思想。小鸡和小兔同一个笼中住,鸡和兔子从上面看的话,一数恰好有5个头,从下面一数恰有16条腿,请你算一算,此笼中该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子?
解:设有X只鸡,则有5−X只兔子,于是2X+4×(5−X)=16,所以X=2。
即笼子里面有2只鸡和3只兔子。
解数学题提倡的思考方案。由因导出结果的方法,也就是由条件逐步推导出结论来。例如,小李有3本书,小王又送给他5 本,然后,他将这些书的一半送给了小张,请问小李还剩下多少本书?
解:(3+5)−(3+5)÷2=4。
再例如,李兰有许多的小甜饼,她吃了其中的1个,并把剩余的一半送给了妹妹,当她把余下的甜饼吃了一个后,再把所剩下的一半分给了弟弟,最后李兰只剩下5个小甜饼,请问,李兰最初有多少个小甜饼?
解:(5×2+1)×2+1=23。
认真审题,明确已知,再求解(结论)。书写规范,脱式计算,竖式计算,详略得当。注意验算,从前往后检查、从后往前检查、两头检查、代入验算(方程)。一题多解是家长和老师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好办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小鸡小兔子问题。难题处理,集中思考,闲暇思考,请教他人,记录在案。另外,还应准备一本错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