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绿色发展中农耕文化的融入模式

2021-12-01 22:41郑雯雯熊晓炼周金荣杨正午
广东蚕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耕贵州省贵州

郑雯雯 熊晓炼 周金荣 杨正午

(贵州大学 贵州毕节 55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助推全国绿色发展,响应“十四五”规划,贵州省不仅广泛推行了“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还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措施。2020年贵州省生产总值达到17 826.56 亿元,同比增长了4.5%,增速高于全国2.2 个百分点,虽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绿色发展观念薄弱、绿色发展技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够、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备等问题。

对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的贵州省而言,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更不能走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歪路。因此,传统农业的挖掘和适度利用是贵州省实现乡村振兴及农村绿色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省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多民族聚居的耕作特点孕育出独特且丰富的传统农耕文化,如畜牧文化、游耕文化等,这些特有的农耕生产方式曾给贵州带来巨大的农业效益。但随着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发展逐渐被机械取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畜牧用地被占用,越来越多的化学用品用在农作物的种植中,据数据显示,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却使用了世界上30%~40%的化肥。

为解决“发展”与“绿色”两大难题,贵州必须结合自身地理环境及特色文化,探索出一条贵州专属的“农村绿色发展之路”。怎样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怎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怎样基于环境友好的大数据、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贵州的绿色经济,培育贵州的农村绿色发展模式,将贵州特有农耕文化融入农村特色产业、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可以回答这一系列问题[1]。

1 贵州农耕文化与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丰富的农耕文化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97%为山地,3%为平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其传统农业的生产类型主要有四种,在贵州黔西北部,以畜牧为主,少量种植为辅;南部以畜牧为主,游耕方式维持生计;中北部依靠农耕劳作;东南部以“稻鱼鸭+森林生态系统”的方式来生产。这些传统农业生产类型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铸就了贵州省独特的农耕技术文化。

1.1.1 稻鱼鸭系统

稻鱼鸭系统是根据自然条件,在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种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虫草害,鱼、鸭的存在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和通气条件,被吃掉的杂草可以作为粪便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1.1.2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技术是利用稻田水面养鱼,使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作为肥料,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使水稻增产的一种生态种植方法。稻田养鱼既增粮又增鱼,除此之外,还为农民节省下购买化肥、农药等药品的经济开支,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1.1.3 摘禾

侗族摘禾是利用一种直径不超过8 cm 的打磨锋利的刀具,将其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靠腕力收割稻穗。侗族人建起高高的谷仓,并在底部蓄水,将收割后的稻穗充分晾晒,既能让稻米干燥速度加快,又减少鼠患影响。侗族人将鱼苗养在谷仓底部的蓄水池,待成熟后再将鱼苗撒入田里,稻田的微生物为小鱼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待到收割季节,稻田里已是鱼肥稻香。

1.1.4 缫丝技术

苗族利用其养蚕、缫丝技术来纺纱织布,缝制苗族特有五彩服饰。纺纱织布工序主要分为纺纱、组纱、织布。其中组纱、织布的技术性最强。组纱要求网纱、浆纱、倒纱、放纱、梳纱、理纱等多道工序。其中,放纱就要求先架起木纱架,再把纱线卷在木纱架两头的木尖上和纽卷在竖木棒中,随后把梳纱器安在竖木棒中,把装有梳纱器这头纱线安放在织布机机芯中,最后完成梳纱线、理纱等工序。人们把织布机机芯上的纱线理好之后,对织布机的各个器件进行修整,修理完毕开始织布。织布关键要掌握织布机上的竹竿、梳理器、隔纱器、穿梭器四个要件。

1.2 多彩的服饰文化

贵州省誉为“衣冠王国”“服饰大省”,服饰技艺是农耕文化体现在服饰中特有的文化符号。常见的织锦、刺绣、挑花、蜡染等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不同的构图、技法、图纹精致而美丽,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对生活美好的刻画。贵州民族刺绣技艺被列为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锦屏县侗族的盘轴滚边绣等。

1.3 独特的山地民居文化

受自然条件限制,贵州传统居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山地居民文化,各民族利用地形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达到“材方水圆”的理想效果。依山可尽享林木之利,傍水开垦梯田,灌溉、饮水等都比较方便。而在峰丛一谷地、峰林一洼地等地区居民,受洼地和谷地的边缘布局地貌因素的影响,与外界很少交流,民居分布呈现集中且封闭的特点[2]。还有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如苗族吊脚楼、水乡布依、侗家鼓楼等。

1.4 璀璨的风俗文化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因此具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各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如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等。

贵州也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绚丽多彩,如苗族的“飞歌”、“古歌”,以及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土家族的哭嫁歌、伴嫁歌等。

2 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2.1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势明显

贵州地处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呈西部高,北、东、南三面坡度下降,颇为陡峻,海拔一般在1 000 m 以上,最高为2 980 m,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境内山地、丘陵、盆地、峡谷、森林、草地、河流、湖泊交错分布,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农业面源污染少,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省区,作物生育期相对较长,适宜发展高品质农特产品。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足于生态、气候、资源禀赋的根本,发挥面向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确立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为建设方向,加快发展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畜牧业、特色渔业和特色小杂粮等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区。

2.2 绿色农业扶贫效果显著

自2020年以来,贵州省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增长明显,在全省范围内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12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从农业特色产业看,2020年,全省中药材产值比上年增长24.4%,食用菌产值增长36.8%,茶叶产值增长21.7%,园林水果产值增长26.9%;从畜牧业看,2020年全省猪牛羊禽肉产量205.1 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禽肉、禽蛋、牛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9%、14.0%、7.4%。调查显示,2020年贵州省居民收入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增长12.3%,其中,农业、牧业收入分别增长5.8%、11.7%。

农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省委、省政府以推进“500 亩”坝区农业提质增效和坡耕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不断推进“三变+扶贫+特色产业”“三变+扶贫+金融”等发展模式,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

2.3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名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贵州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大力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和产品认证工作,2020年,贵州省已对131 个特色农产品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4 绿色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增强

在环境治理方面,贵州省重点在于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不放松,强化分类指导,围绕2020年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5 万户、公共厕所新建改造3 100 个的任务,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行动,加大村庄清洁整治力度,认真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各项战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好坏是衡量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要让农村干净起来,既要做好“面子工程”,也要做好“里子工程”,建立乡风文明和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建设乡风文明的美丽田园乡村[3]。

3 贵州农村绿色发展融入农耕文化的模式——农文旅融合

2019年,贵州省文化与旅游厅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引导开发新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业态,促进贵州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产业与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业的高效链接与融合。贵州在农村绿色发展融入农耕文化的创新发展中有诸多经验值得借鉴。

3.1 以旅游开发促农耕文化的价值再生

西江千户苗寨将静态的民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动态的人文景观进行形塑,打造动静结合的文旅体验模式,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数以万计的游客。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走进苗寨内的文化博物馆,了解苗族的传统文化;亲身体验银饰、蜡染的制作工艺,感受苗族的服饰和工艺文化;入住民居,融入苗家依山而建畔水而居的建筑文化;喝米酒、观民族舞蹈,陶醉在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风俗文化中。

3.2 打造建设农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

息烽县大力建设农文旅融合的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从江县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美丽乡村;麻江县探索食用菊花和观赏菊花为核心的花卉产业。部分农村结合自身特色,发展生态果园采摘项目、花卉观光旅游项目、开心农场体验项目。

3.3 推广憩游皆宜的农业观光示范园

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推进“5 个100 工程”重点发展平台建设,其中就包括100 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2019年全省新增30 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4—2019年,农业农村部已经公布了6 批共918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贵州省共有28 个村落入选。这些村落以宜人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居建筑、深重的农耕文化、浓郁的乡村情结、多姿的民俗风情及良好的民风氛围,成为游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寻觅乡愁的最佳选择。

4 结论

贵州省特色农耕文化既是历史遗传下来的文化财富,又是具有现代经济效益的“产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应该遵循传统农业的基本原则,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发挥绿色文化优势,加快贵州农村绿色发展融入农耕文化的模式——农文旅融合,促使贵州乡村振兴健康快速地发展。

猜你喜欢
农耕贵州省贵州
农耕旧事十二韵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鉴赏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