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名提炼 促进校训传承——以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部分小学为例

2021-12-01 21:55洪佳钦福建晋江市永和镇教委办
教书育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校名校训育人

洪佳钦(福建晋江市永和镇教委办)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核心,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传递着学校的精神,具有时代性、教育性、独特性等特点,对全体师生起着规范引导和正面激励的重要作用。

很多学校的校训时代局限性大、千篇一律,只是“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这种未经审慎梳理与凝练的校训很难凸显育人功能,也不能让师生真正铭记于心,践之于行。

如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认同和践行校训?晋江市永和镇部分小学近年来开展了基于校名提炼校训的活动,对校训传承与发扬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遵循历史渊源

正如一个人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蕴藏着父母的美好祝福和期许,一所学校校名的生成,往往也是创办者对“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深刻思考与表达。下面以永和镇巴厝村的启蒙小学为例,谈谈其取名“启蒙”的历史渊源以及新时代下赋予的使命,感悟创办者的办学之意,探索与时俱进的践行之法。

(一)铭记过去,本名即本义

启蒙小学创建于1919年,由旅菲侨亲、辛亥革命功臣林景书先生独资创办,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取校名为“启蒙学校”,有“启蒙之所”的意思。孙中山先生一直认为,“教育为立国的要素”,要振兴中华,就必须振兴教育;然教育伊始,启蒙为先。“启蒙”二字,意在启蒙者能在童蒙之初,传授孩童入门新知识或启示其心智,以达到正其始而立其志的目标,即希望学校能培养众多有知识、有抱负,肯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聪明才智的有用之才。回望这段取名经历,启蒙小学凝练出了校训的前四个字:“启蒙明德”。

(二)展望未来,扬训即育人

顾明远认为,校训不仅是学校传统的承载和学校精神的象征,更是对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启蒙小学通过对校名的溯源、解读,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做最好的读书人”,进而形成校训的后四个字:“博学阅成”。学校以创建书香校园示范校为契机,抓住童蒙期,施以书香阅读,引于博览群书,与伟人对话,与智者同行,培养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新时代好少年。同时,致力于从学生的童年开始,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博学于文,汲取传统文化精髓,铺垫厚实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端正的心性及行为。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多年,依旧能清晰地回忆起母校的校名及校训,依旧对当初教师指导阅读的情景历历在目,更是带着小学的启蒙教育自信地编织着未来。“启蒙明德,博学阅成”的校训文化在每一名学子的具身表现里得到彰显,文化育人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二、渗透德育原则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德育应该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校训中渗透德育是其共性。以校训为载体,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才有价值。为此,永和镇茂峰中心小学采用德育知行统一原则将校训提炼为:“善学至茂,德行聚峰”。从字面上看,“茂(才)”是培养的目标,“善学”是培养的过程。如“峰”般的高尚是人追求的目标,“德行”要“聚”少成多,经历日积月累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茂峰小学制定校训的过程同样也遵循了“知行合一”的原则。学校基于“立德树人”内涵的深度解读,以提炼校训为契机,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大讨论,列出了五条候选新校训。之后再进一步组织专家和家长进行修改或筛选,并进行释义。最后,再次组织全校师生学习、讨论、定夺。“学校校训的形成是一场知行并重的德育实践活动,全校师生在此过程中受益良多。”该校王传浦校长说。的确,校训不应只是挂在墙上的“知道”,而应是师生“行动”的产物与准则,这样才能具有德育实效。

(二)德育的正面导向原则

儿童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少,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发挥德育的正面导向原则有其必要性。永和镇象峰小学的校训是:“博学万象,雅润千峰”。博学:指广泛学习,使学识渊博。《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万象”泛指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雅”:原指合乎规范的、正确的、高尚的,引申为高雅、文雅等义。“雅”指向气质与气度,是静雅的校园环境、高雅的文化氛围和卓雅的人文素养,是学校文化内涵的展示。校训意在倡导象峰小学全体师生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学习,博采众长,积淀渊博的学识,涵养美好的品格和气质,使得千千万万像峰学子在德、智、体、美方面都能到达“雅”的境界。

近年来,象峰小学围绕校训精神,以“博雅”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淬炼“博雅”教师,培养“德雅、文雅、健雅、美雅、技雅”等“博雅”少年,构建“博雅”班级和校园。坚持正面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雅思”和“雅为”,以正面导向氛围营造良好的德育体系。

三、符合认知规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思维品格上逐渐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开始由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在抽象推理方面有局限性,因此形象生动的教育方式更适合这一阶段的儿童。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儿童是校训的育人对象,因此,以儿童认知心理特点为依据是校训传承与发扬的根本。

(一)具象化

位于永和镇玉溪村的玉溪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新校训是“德如玉,学如溪”。孔子云:“君子比德于玉”,“玉”成美德之行。“溪”系连绵之水,喻学无止境。从“玉溪”校名引申而出校训“德如玉、学如溪”,致力于培养师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品性,海纳百川、广学博爱的胸怀,滴水穿石、自强不息的韧性。

玉溪小学原校训是“励志、严纪、勤勉、务实”,“励志、严纪”是品德上的要求,“勤勉、务实”则是学风上的标准。这样的表述显然很成人化,是缺失儿童视角的,是远离儿童认知的。经提炼后的校训既同“德为首,学为主”的学校常态化育人工作保持了一致,更因其巧妙运用了修辞手法而显得形象生动。新校训将抽象的“美德”比作“玉”,将学业的进步比作“溪流”,在贴近儿童认知规律的同时,也将教育寓于无痕。

(二)条理化

永和镇启初小学的校训是“学永于启,善和与初。”学校希望借助校训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坚实的起点;也让教师明白,开启学生的学习之路重在思想启蒙。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文字浅显易懂,道理清晰明了。正如谚言“一年之计在于春”,强调了春季此节点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时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揭示了人的初始状态,也暗示其所需的恰当教育之法。校训遵循认知规律而告诫师生: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之始,重在童蒙之“启发”,重在开端。

条理化的校训体现了简约不简单的原则。条理清晰的校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启”与“初”的含义从一开始就铭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学生对于启发与开端的意蕴会更加理解。从简约到深入,这符合儿童的思维认知规律。

校训传承与发扬的方式有很多,基于校名提炼只是其中的一种探索。无论如何,校训只是简单的遣词造句,还是拥有育人的功能,始终是判断其优劣的标准。通过在缘由与结果、过程与目标、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追溯、解释校名的内涵,这是发挥校训其“校”的个性功能,也是一种传承。而遵循历史渊源、德育原则、认知规律等规则,这是发挥校训的“育人”功能的共性,也是“训”的本质的发扬。

猜你喜欢
校名校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校训展示墙
做好自己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学生题写校名一点都不“跌份”
“211”和“985”高校校名谁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