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构建体育健康教育新体系

2021-12-01 19:09曹燕云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7期
关键词:耐力心理素质体育锻炼

曹燕云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高中是中学阶段学校教育的顶点,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应该拓展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选择锻炼内容,以弥补生本差异,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土资源和特色开发体育课程,逐渐融入社区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从而构建健康教育新体系。

一、课外实践,优化心理素质

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层面。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身体强健没有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在高中阶段,学生趋向于成人化,他们在此阶段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积极应对各种刺激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中体育要倡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课外体育实践活动,以此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鼓励高中生积极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或赛事。因为高中体育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高中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实践不足以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就要倡导学生去参加社会组织的一些赛事,如“三人制”篮球赛。学生通过自己组队、报名、训练、参赛、领奖等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在处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会锻炼学生与人交往、团队配合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面对挑战积极应对的应激能力,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如,鼓励学生参加城市越野比赛。学生进行自主报名、训练、参赛的过程,能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为了参赛进行自我训练能提升学生的执行力,在训练和参赛挑战身体耐力极限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等等。

因此,通过拓展体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行参加社会体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应变能力,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自主选择,弥补生本差异

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差异,高中生虽然年龄接近成熟,但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喜好各异性格悬殊,他们的优势和所擅长的技能也迥然不同,因此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多元。体育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切莫简单粗暴一刀切,这样对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体育教师要从生本出发,尊重差异,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意愿,以此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例如,在一堂锻炼有氧耐力的体育课上,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喜好、体能水平等因素,为学生准备针对性的有氧锻炼内容。女生喜欢健美操类的运动,可以为女生设置健美操、广场舞等锻炼内容;有的学生喜欢长跑就让他们进行长跑练习;有的学生喜欢球类运动,可以让他们进行球类项目的比赛;有的学生体能非常好,可以为他们准备专门性的有氧耐力提升练习,如肌肉历练耐力训练、速度耐力训练,等等;有的学生体能较差,就要让他们进行广场舞、太极拳、接力性游戏等内容。为了保证从事不同锻炼内容的学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可以选出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各个训练区域的小组长,把锻炼的要求分配给各个小组长,让各组在小组长的领导下开展活动,同时教师要巡回关注并适当参与,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锻炼热情,保证锻炼效果。

因此,让学生进行自主锻炼,必须为学生准备充足可选择的锻炼内容,教师要考虑学生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与锻炼内容相适宜的训练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三、开发课程,坚持因地制宜

高中体育每个年级都有匹配的教材,每个阶段的教材内容都是为了学生的特定身体素质提升而服务,各个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硬件条件或者其他客观环境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这样,就需要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的既定目标,结合本地客观条件和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体育课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体育锻炼形式达到教学大纲体质发展的要求。

例如,在县镇农村的高中,当教材进度至游泳课程阶段,由于学校硬件条件限制,学校没有建游泳池,没有开展游泳教学的条件。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针对游泳是有氧运动和提升学生的有氧耐力素质的特点,在本校开发一项定向越野的竞赛周课程。依据学校的格局,设置几种越野路线,在路线上设置标识,学生根据活动的要求进行越野比赛。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乡村景点,根据景点的路径设置半小时左右可以完成跑步竞赛的路线,让学生通过越野赛跑达到有氧耐力提升的目的。再如,在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优势地区,可以把这些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学校,开发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如传统武术、舞蹈都可以引进校园,成为本校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

因此,为了达到体育课程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在学校硬件设施等教学资源不足以开设体育教材课程内容时,就要结合学校资源和地域优势进行体育课程开发,让学生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

四、融入社区,形成终身习惯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和健身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最终为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服务。由此看来,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锻炼是学生将来体育生活的主要阵营。因此,在高中生的体育课堂锻炼之外,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社区体育生活习惯,让学生的体育锻炼生活化,为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做好充分的准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身场所林立,方便人们在社区附近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体育锻炼。如社区活动广场基本上都覆盖了篮球场,虽然没有标准的羽毛球场地,但是也可以进行简易的羽毛球活动,每日晨练、夜练、踢毽子、太极拳、交谊舞等锻炼的人群。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加入社区体育锻炼的大军中,可以跟随家长进行跑步、羽毛球活动,也可以几个同学结伴进行篮球、踢毽子等活动。在引导学生融入社区体育生活的初期,体育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拍一些自己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照片,也可以是社区体育生活主题的照片,先让学生走进社区体育。然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区体育小比赛,引导学生进入社区体育生活,让学生逐渐形成社区体育锻炼的习惯。

因此,学校体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增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要充分重视学校外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区体育生活,帮助学生在周末和假期参与社区体育锻炼活动,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高中生作为中学阶段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应该让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成为身心健康的个体,并且有能力进行健康状况的自我保持。因此,需要拓展学生的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重视生本差异,根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锻炼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锻炼内容。因地制宜地根据学校资源和地域特色开发体育课程,丰富学生体育课堂锻炼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社区体育生活,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从而构建健康教育新体系。

猜你喜欢
耐力心理素质体育锻炼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