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关于教育教学的思考

2021-12-01 19:09严幸钰严兰兰
教书育人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书匠后疫情时代思政

严幸钰 严兰兰

(1.湖北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2.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

2020 年,人类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改变了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虽然目前我国的疫情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放眼全球现状,国外病毒的快速蔓延,给未来全球的宏观环境增添了较多的变数。在病毒并未完全消失的现阶段,疫情防控意识仍然一刻也不能松懈。

在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显示了教育教学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防控工作步入到常态化的现阶段,针对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状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社会?

一、对教育目标的思考

2020 年的疫情是一场罕见的灾难,这场灾难迫使人们不得不放慢、甚至停下工作的脚步,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充裕的时间去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意义和价值。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也会随着思考的深化,悄然发生改变。

在疫情蔓延期间,涌现了很多逆行者,他们不顾个人的安危,为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了坚实的堡垒,他们在前线绽放生命的光彩。在这段时期,时时刻刻都有不平凡的人和事在上演,他们带给人们希望与温暖,他们触动心灵,带来了最深的感动。这场灾难的发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也由此思考孩子应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宗旨与目标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认为,教育应该是把课本知识的掌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基础教育,衡量教育是否达标,评价教育质量是否合格,首先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否达到预期。作为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广大教师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都下足了功夫,许多教师会采用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机会去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竭尽全力朝着“培养高分学生”的目标去迈进。教育应该“去功利化”,返璞归真到人本身的发展,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英国著名诗人多恩曾经说过:“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诚然如此,所有人都是命运的共同体,教育的价值应该在于将个体都培养成既有知识能力,又有道德情怀,既有恪尽职守的信念,又有健康强壮的体魄,集才华、品德、理想、活力于一身的完善的人。只有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命运共同体中的所有人才可以一起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携手共进。因此,在当前时期,应该更加理性地去深入追寻教育的本质,要消除教育异化的影响,正本清源,要将“立德树人”摆在教育目标的首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输送优质的人才。

作为教育工作者,时刻不能忘记教育要以育人为根本,要在学生的心底厚植爱国情怀,要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实现百年树人的实效。

二、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学内容主要取决于教材、教学大纲,但不管选择什么教材,也不管教学大纲如何修订,教学内容始终都是围绕学科展开的,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对于教师而言,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始终将课本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作为设计的宗旨与目标。“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但是在部分人的认知中,“立德”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责任,与其他课程教师无关,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职责泾渭分明。

“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是教育界近几年出现的高频词汇,“课程思政”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探索。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之下,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课程,都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职责,而且还应该承担价值塑造的义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专利,思想政治课程并不是德育的唯一渠道,所有的课程都包含育人的元素,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承担育人的义务。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挖掘蕴含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提炼课程背后的文化基因,努力发现课程中隐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将这些德育元素浑然天成地融入课程教学,践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经历了疫情大考以后,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有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新时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紧扣知识目标,而且要渗透德育思想。在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时,要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三大原则。因事而化,即从课程的学科属性和教学规律出发,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找到其中内蕴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时而进,是指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事动态,贴近生活实践,与时俱进、与“实”俱进。当下发生的事情、国内外的热点事件是学生最为关注和最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最佳的“思政元素”挖掘点。因势而新,是指挖掘“思政资源”时,不仅要把握本学科的专业发展趋势,而且要准确认识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推陈出新。

由于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课程”与“思政”的“触点”和“融点”自然不尽相同。在实施课程的“思政教育”时,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进课程。“课程”与“思政”,并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化学上的催化反应。只有经过巧妙、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程教学中自然、悄然地融入“思政内容”,才能够引人入胜,才不会让学生有生硬突兀之感。课程里虽然添加了“思政味”,但学生不会有被说教感,而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从心理上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谆谆教诲,从而使“思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如果将课程比作一碗优质的底汤,将“思政教育”传递的正确价值观比作调料,那么这个调料,该放多少(思政时间的分配)、放在哪里(思政融合点的选取)、何时投放(思政时机的把握),才能使汤更鲜美、更入味、更营养、更开胃,是决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亦是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对教学方式的思考

谈到教学,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学生聚集在课堂上,井然有序、安静专注,聆听教师在讲台上面对面的悉心教导。在教室里面授的教学方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私塾发展到现代的学校,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最主流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之所以可以长久地延续下来,主要归功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例如管理上的方便与透明,学习进度的把控和统一,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与响应等。另外,教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这里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隔离掉外界大部分的干扰;在教室这个实体空间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都处于全方位、立体化的接触状态,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直接地观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因为有来自教师的眼神交流,所以学生会有被密切关注的感觉,因此学习会更加投入;跟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专注的学生是全班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虽然优点众多,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不缺,课堂面授的教学方式也不例外。首先,这种方式对时间和空间有极强的要求和限制,学习者必须在相同的时间段集中在同一个地点;其次,这种方式不具备重复性,教师讲课的过程无法自动记录与保存,学生课后要想温习课堂教学的内容,只能凭借课堂笔记和自己的记忆。从2000 年左右开始,我国出现了远程教学,最初是教育部委托电大开展试点,主要借助电视为媒介开展教学。近十年左右,又陆续出现了很多以电脑、移动设备为媒介的网络教学平台。虽然4G 网络已经全面覆盖,移动设备也已经像生活必需品一样普及,但网络教学始终都只是充当辅助课堂教学的角色。

在2020 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因为无法组织学生到校学习,学校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方式。经过了一轮教学实践以后,线上教学被发现拥有很多课堂教学不具备的优势。线上教学完全不受地域的限制,只需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师生足不出户,待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当遇到恶劣天气,或者其他原因,不方便出行,或者不允许人口聚集的时候,线上教学的这个优势就凸显出来。目前有很多平台提供线上教学服务,而且大部分都是直播加录制的方式,可以将教学的全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并且具备课程回放功能,如果因为特殊原因导致无法参与直播学习,或者虽然参与了直播学习,但由于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到位,希望再次聆听教师的讲解,就可以通过选择观看回放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另外,网络教学的形式非常活泼,诸如视频、音频、动画,这些在传统课堂不常见到的元素,却可以在网络教学中频繁出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宁静的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勃勃,线下教学重新回到了他的主导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线上教学。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时期,应该尝试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

四、对教师自身的思考

关于教师,有很多的代名词。有人称教师是园丁,辛勤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有人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还有人将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人梯,等等。这些代名词都是对教师的褒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肯定,以及对教师甘于奉献精神的赞美。但教师还有一个代名词,叫作教书匠。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经常会听到领导对老师们说:“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教书匠的含义,多半和简单重复、缺乏理想、没有个性、不会创新等相联系。教书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朴朴素素、踏踏实实,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很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许多年了,依然坚持“数年如一日”,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届又一届不同的学生对象授课,这种现象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下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且也正是因为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们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阅历与日俱增。教师们不用像刚走上讲台那样,担心自己将内容讲错;也不用害怕当学生提出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时,自己会束手无策、手忙脚乱;教师们应对课堂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游刃有余。这些优势让很多教师都非常享受随着教龄的增长带来的教学从容感,从而也就忽略了从其他方面提升自己的必要性,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其实都在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然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并乐在其中。

采用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加上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首要的一点就是看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是不是教书匠,是不是只会死教书、教死书,其实从结果来看,差别并不是太大。2020 年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让一些原本对网络教学了解甚少的教师有了一次深入接触线上教学的机会,教师成了这个超长假期里的网红主播。在各种自学之后,网络教学华丽登场,虽然人们看到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网课“翻车现场”,但是更看到了克服各种困难给学生上网课的园丁们,这个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群体在特殊时期的可爱身影。

教学方式的转变,迫使很多教师不得不开始关注并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知识与技能技巧。例如如何使用一些实用的计算机软件,如word、excel、ppt 这些最基本的办公软件,掌握得越熟练越好。除了这些常见的办公软件以外,还有许多实用的软件,高效地设计、制作出精美的课件,或者帮助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分类、管理等工作。另外,线上教学的经历使教师在资料的获取、整理、加工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处在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想仅仅凭借一本教学参考书就控制讲台是不太可能的。互联网上有很多免费的教学资料、学术论文、经典案例等,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大有裨益。教师要将通过网络学习来提升教学质量当成一种习惯,既要学会如何从网络获取教学资源,又要懂得如何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最符合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要求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并鼓励教师尝试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经历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以后,作为教师,应该要意识到,仅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自己也要全面发展,要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让自己变成全能型的教师,努力脱掉头顶上教书匠的帽子。

疫情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了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中国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趋势,只要深刻反思、不断学习、敢于突破、勇于尝试、不惧失败、善于总结,前进的步伐就永远都不会停止,我国的教育就一定会迎来新一轮的大变革与大发展。教育工作者要自觉顺应新时代的教育变革趋势,主动融入教育改革的浪潮,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积极寻找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勇当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促进者。疫情只会磨砺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意志,而不会阻挡中国教育昂然奋进的脚步。

猜你喜欢
教书匠后疫情时代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终身做个“教书匠”
“教书匠”——郭勇与他的书法之路
坚守讲台的盲人“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