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兵, 许自文
(1.安徽霍山县但家庙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安徽 霍山 237222; 2.安徽霍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安徽 霍山 237200)
霍山县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是中部地区第一个生态县,森林覆盖率达76%,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土壤pH 5.5左右,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 366 mm。全县辖16个乡镇,面积2 043 km2,人口36.7万。蔬菜年播种面积6 000 hm2、蔬菜产量15.2万t、产值4.3亿元左右。其中,番茄年栽培面积300 hm2、产量1.3万t左右、产值超2 700万元,番茄种植面积占蔬菜种植面积5%、产值占蔬菜总产值6.2%。番茄在全县16个乡镇均有栽培,栽培方式主要有设施大棚和露地栽培,设施大棚栽培面积约200 hm2。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如农户菜地面积有限,轮作换茬比较困难,或种植户种植水平不高,不注重青枯病的预防,导致番茄青枯病危害逐年加重,特别是露地栽培的番茄青枯病,常造成番茄减产甚至绝收,种植效益明显下降,严重制约当地番茄生产和供应。为霍山县番茄青枯病防治提供参考,根据多年栽培管理经验,总结当地番茄青枯病防治技术措施如下。
番茄青枯病在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当番茄株高30 cm左右,植株开始挂果后才表现症状,当地通常在5月中旬至6月初开始发病,部分设施大棚栽培的番茄在4月底时有发生。
番茄青枯病病原菌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或在马铃薯块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在土中营腐生生活,存活时间达14个月甚至长达6年之久,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病菌主要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农事操作不当也造成传播,病薯块及带菌肥料也可带菌,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番茄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导致叶片萎焉,最后导致番茄植株死亡。
影响番茄青枯病发病的因素很多,如前茬作物是茄科类蔬菜,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或土壤偏酸、磷钾肥不足地块发病较重。特别是当温度在30~35℃,持续阴雨或暴雨后天气转晴后发病重,常造成番茄迅速枯萎。
番茄青枯病发病初期,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最后凋萎。早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恢复,病叶变浅绿,随着病情的发展,傍晚不再恢复。横切病茎,用手挤压,可以看到切面维管束有乳白色菌液。田间发现番茄茎基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表明该株已感染青枯病菌,因此要提前做好青枯病防治。
番茄青枯病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针对影响番茄青枯病发病的因素,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创造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番茄青枯发病的环境,提高番茄种植效益。
从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引进抗青枯病番茄品种试种多年,最终选择广州市蔬菜研究中心培育的年丰番茄作为主推品种。该品种主茎第8~9节着生第1花序,果实扁圆形,果肉厚,成熟果鲜红色,单果重100 g左右,抗青枯病能力强,产量约3 000 kg/667m2。田间种植无青枯病发生或植株染病但不表现症状,适合当地春季和秋季种植。在喜食红果番茄的重病区可以推广种植,效果非常明显。
选择未种过茄科蔬菜的地块育苗,或采用基质穴盘或基质营养钵育苗,或无病营养土穴盘、营养钵育苗,减少番茄苗期染病。
可用根旺3号(番茄嫁接砧木)或年丰番茄作为砧木,嫁接当地主推的番茄品种,效果理想。
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或沙壤土,且上年未栽种茄科作物,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水旱轮作。采用深沟高畦,增施配方肥,施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或草木灰,如土壤酸性较重,可施用生石灰80~100 kg/667m2,在整地耕翻时分2次进行撒施,调节土壤pH。
设施栽培番茄采收结束后利用夏季高温闷棚,可以有效杀灭棚内的多种土传病菌和虫卵,能有效地解决番茄重茬引起的青枯病发生。采用设施大棚避雨早熟栽培,番茄5月开始上市,6月中旬罢园,在番茄青枯病开始发病时采收基本结束,避免青枯病造成损失。
露地栽培的番茄,定植后可以在植株土壤表面撒施石灰,过段时间再次于植株基部撒施生石灰,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为避免农事操作造成该病传播蔓延,整枝打叉要选择晴天进行。晴天整枝打叉,伤口容易愈合,防止伤口感染病菌。先对健康植株进行整枝打叉或清除老叶,后对有病植株进行整枝打叉、清除老叶、病叶,并将打除的枝、叉、老叶、病叶及时带走,远离栽培地无害化处理。
浇水要避免晴天中午温度高时进行,最好凉水凉地浇灌,在傍晚或清早温度比较低时进行,结合追肥采用穴浇,不能采用大水漫灌或用水泵进行冲浇,防止因浇水造成该病传播蔓延。
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生石灰消毒,并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5%络胺铜水剂5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 L,连续灌2~3次,间隔10 d进行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