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常识的坚守
——基于线上教学的审视

2021-12-01 18:56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曹志国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板书课堂教学课堂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 曹志国

2020年春,为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各校都在推进线上教学,教师们“离校不离教”,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与帮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时空限制,架构了“空中课堂”,较为有效地破解了学生自主学习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的困局。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师生们又陆续回到了久违的教室,回归到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然而,此时我们需要驻足,在看到线上教学独特优势的同时,更要理性审视线上“教”与“学”的局限,以期从中受到启发,坚守教与学的常识,并有效关照当下的课堂教学。

一、察言观色

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看来,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要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等积极状态,精神萎靡、目光呆滞等消极状态,这些都是线上教学无法关照的。

课堂教学,需要“察言观色”。“察言”,是指根据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时的语音、语速、语调等,判断学生课堂的思维状态;“观色”,是指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判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除此学习性行为状态之外,课堂上还需要我们观察学生的坐姿、仪容、穿着、学具携带、课桌物品摆放等习惯性行为表现。通过对学生学习性行为状态的研判,我们可以对课堂的教学节奏、难度、容量、方式等进行适度的调节纠偏,使课堂中的每个生命个体都获得思维的同频和情感的共振;通过对学生的习惯性行为表现的诊断,我们可以洞悉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并及时地进行调控纠错,克服不良非智力因素干扰,提优课堂教学质态。

二、众说纷纭

录播式的线上教学主要形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视频直播抑或伴有师生间的单线交流,但充分、深入、多维的对话是线上教学较难实现的,这也正是当下课堂教学需要警醒的。

课堂教学,需要“众说纷纭”。“众说”,就是让所有的、不同的学生都有发言表达的机会;“纷纭”,就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独自见解。课堂应倡导不以获得答案或者提供答案为主要目的,具有未完成性和复杂性的苏格拉底式对话。其间,需要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的多边立体对话交往,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课堂”的理解,让赞同、反对、困惑、质疑、补充等个性的表达彰显思维的力量。课堂中需要有“三话”:学生讲自己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创见的话;课堂中还需要有“三交”:观点交流,意见交锋,情感交融。小语界“四位老人”之一的支玉恒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些年来,在这么多地方,给这么多孩子,讲了这么多的课,我没有敷衍应付,没有弄虚作假,没有因循守旧……”也许,课堂中的“三话”应为支老所说的“没有弄虚作假”的应有之义吧。扬州市教科院原院长辜伟节先生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核心,让学习真正发生。也许,课堂中的“三交”也应为“让学习真正发生”之应有内涵吧。

三、不言而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与学生的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线上教学,往往局限于仅仅使用口头语言传达教师的信息,显得较为单一刻板,学生缺乏鲜活生动的学习感受。

课堂教学,需要“不言而喻”。“不言”,就是教师不言不语,充分利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传达信息;“而喻”,就是通过教师的“闭着嘴巴说话”,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育人于“无言”之中。电视剧《潜伏》中说,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课堂中,从有声语言的完全“占领”到适度“撤退”,往往可以收获教学的成功。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曾给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摊开手掌做邀请姿势,表达地位的平等和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由于情绪紧张,学生语言顿挫时,我们微微探身前倾,投去友善包容的目光,耐心等待,静待花开;学生获得进步时,竖起我们的大拇指,甚至击掌鼓励,传递内心的喜悦;学生遭遇挫折时,送去鼓励的微笑;在与学生交流时,互相握手和拥抱,拉近彼此的距离;学生生病时,在他额头上轻轻地抚摸……这些,都将表达口头语言所承载不了的信息,产生无穷的教育力量。

四、躬行实践

我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经有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强调的是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线上教学,教师不能有效观察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对教师的教具演示也不能直观真切地感知,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课堂教学,要“躬行实践”。“躬行”,就是教师不单单使用课件,还要亲自示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教具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将知识的探究过程展露无遗;“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手来,通过自身的操作、分析、推理、归纳,充分经历学习结论的得出过程,使学生完成从动作到形象再到符号的认知表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分别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课堂中,要让学生的身体、头脑、心灵全面地浸润于学习过程,简约地、模拟地经历知识的发现、发展和形成过程,实现“再创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著名学者、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也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戴尔用“学习保持率”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两周后能记住内容的多少:听讲的平均学习保持率只有5%,示范、演示的保持率是30%,而实际演练的保持率可达75%。课堂上,学生不仅仅只有认真听讲,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应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不仅仅只有讲授复述,以身示范、直观演示也是他们课堂“行走”的重要内容。只有丰富多样教与学方式的综合立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学生的认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鸿爪留泥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板书”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2019年,关于板书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就达90余篇,涉及多个学段和多个学科。板书这个“古老”的话题为何会成为我们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呢?也许,从对线上教学的审视中我们能得到答案。不论是录制课还是直播课,受到画面稳定和现场条件等限制,较少有板书呈现,更是鲜见整节课动态生成的完整板书,导致课堂思维的多样性难以有效及时显现,教与学的轨迹难以有效彰显。

课堂教学,要“鸿爪留泥”。“鸿爪”,就是课堂中知识生成的主要过程、关键步骤,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考;“留泥”,就是要通过板书的形式及时记录并呈现教与学的重要轨迹,展现知识的建构过程,书写学生的创造性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运用,课堂充斥着大量多媒体、白板的使用,板书的地位正在逐渐消失,渐渐地被挤出了课堂教学。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给高年级学生上课不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必须用粉笔讲课,因为讲课重在和学生做思维交流。赤峰市丛智芳老师认为,板书是不可预约的,更是不可设计的,需要从教的线索的记录转向学习成果的展示。这些观点,能引发我们深度的思考。板书是“微型的教学案”,具有直观性、概况性、启迪性等特征。它是课堂中重点内容、关键知识的直接具象表征;是知识的生长过程、最终形态、完整架构的显性呈现;是学生的追问质疑、探索发现、创新思维的智慧结晶;是教师的“种子问题”、关键引导、示范纠错的重要载体;更是课堂中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

基于问题的审视,是有价值的;基于审视的启示,是有意义的;基于启示的行动,是需要坚守的。基于线上教学的审视,生动活泼的课堂,需要坚守教学的常识,回归教学的本真。

猜你喜欢
板书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嘻游课堂
突破传统板书之下的“综合板书”的界定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