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素芳 梁俊芬 罗伟雄 徐永亮 蓝日青 李伟超
(1 韶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广东韶关 512100;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40)
农业科技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南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总结基层实践经验基础上大力倡导的一项基层“三农”工作制度[1]。该制度以科技兴农为目标、以科技成果为纽带,以服务基层为准则[2],对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3-5]。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主体不强,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供给水平不高;土地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绿色发展水平低,农村环境亟待改善;各类资源要素难以集聚,资金、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广东农业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村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严重,农业科技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因此,广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2016 年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体系,促进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广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平台支撑。2019 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农村科技特派员承担重点派驻任务视同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纳入职称评价、职务晋升考核体系,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07~2019 年,广东省累计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1.4 万人,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1 000 余个,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约63 余万人次,推广农业技术近7 000 项,涵盖全省1 300 多个农业产业[6],在实践中探索打造出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发展的“广东模式”[7],为广东省“三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广东科技特派员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以寻求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新时期发展的可行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线断、网破、人散”,难以满足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需求,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解决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落地,许多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99 年福建南平实践经验,并由此逐渐演化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1999 年,福建南平市通过构建利益机制引导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到基层,依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围绕主导产业或产品,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示范和指导,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传播链:以科研机构或高校为依托,以农村科技特派员为传输链,以农民群众为受众,拉开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广的序幕。与传统技术推广不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最大的特点在于以利益机制为基础,以市场机制配置技术资源,由科技人员牵头,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引导农业技术向基层传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精神,广东省科技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建设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库、科技支撑成果库和科技需求库,安排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点菜下单式”精准对接。
近年来,广东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在深入农业一线,围绕乡村产业和科技需求开展服务,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目前,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覆盖了全省1 300 多个乡村产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1 100 多个,汇编实用科技成果1 000 余条,接受基层科技服务企业有7 700余家,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2 000 余项,推广先进农业和农村适用技术4 600 余项,使一大批新品种、先进技术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新活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编制实用技术教材,举办技术培训,共发放农业技术和科普资料近62 万多份,为17 万户农民直接提供各类农业科技服务。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安置就业19.3万人,带动9.4 万户农户增收,辐射带动100 多万农户、824 万人受益,有效提升了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8]。2020 年广东卫视新闻联播专题播出了《广东:科技特派员为“脱贫增产”保驾护航》,宣传了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事迹[9]。
由广东省科技厅牵头,联合多个单位和部门开展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行动;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政策配套支持力度,建立定期会议和决策议事程序,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优化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环境。建立农业创业导师志愿团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派遣科技特派员进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提供创业指导,大力开展创业培训、融资指导等服务,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特派员及团队、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以及相关组织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鼓励社会力量设奖对科技特派员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公益型科技特派员,其派出期间转化科技成果和创办企业取得的合法收益,按照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办法规定执行;积极关心科技特派员工作,定期听取科技特派员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工作服务水平。
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由广东省科技厅牵头,多级政府和部门相互协调,采用科技厅、地方政府、高校选派等多种途径,选派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实践经验和(跨)专业背景的人才,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现有科技特派员申报范围、派出渠道和专业条件等基础上,将科技特派员分为选派型科技特派员和自发型科技特派员两类,完善科技特派员申报机制和分类建设、管理机制,简化申报和到期续约程序;利用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科技孵化器等,针对不同类型科技特派员需求,通过创业辅导、技能培训、发放科技资料等形式,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能力。
创新服务机制。成立专门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构建政策解读、金融服务、技术推广、项目运营、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农户提供专业社会化服务;开展“互联网+科技特派员”试点,利用手机短信、APP、微信、微博、特派员工作平台等进一步强化特派员工作监管、信息交流、项目执行和效益评估等,提高科技特派员办事效率。
“三库一平台”模式。“三库”是指农村科技特派员库、科技支撑成果库和技术需求库,“一平台”是指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平台。“三库”通过“一平台”实现农村科技特派员精准选派对接。近年来又新增了项目备选库,拓宽了农村科技特派员范围。同时开发“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微信公众号,通过互联网+、QQ、微信等新媒体形式,有效管理农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对接、出库、考评等工作,宣传展示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动态和典型案例,实现了农村基层技术需求的征集,即时开展视频服务指导等,大大增强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全方位纵深开展。
“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创新性地采取省市联动、纵向协同的“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将资金切块下达给高校、科研机构和各地市科技管理部门,大幅下放科技项目管理权限;建立以任务和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体系,制定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指引,优化了农村科技特派员选派流程,完善了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规范了农村科技特派员考核和监督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竞争性组织方式择优选派以及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考核后进行后补助的方式,扩展了现有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四个一”管理模式。农村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明确一位领导分管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并设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促进会。每年开展两次以上调研工作,召开一次农村科技特派员大会,树立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典型,宣传突出事迹,建立一套农村科技特派员机制,促进下乡指导工作,加强科技特派员管理,做好各项服务。
目前,广东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超过65%,但与国内其他农业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以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为例,2016 年排名全国第五,落后于山东、江苏、北京和浙江,且迄今为止,广东尚无农业科研机构能够跻身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单位排名前十位[10]。第二,科研人才匮乏。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尚处于组建阶段,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缓慢。目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尚无两院院士,而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数远远落后于江苏、山东等地;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人数也远远落后于农业科技发达省份。第三,农业产学研体系不完善。目前,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界线,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已经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动力,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必由之路,但广东省农业科技产学研体系尚不完善,难以适应新时代农业科技研发的需求。
农村科技特派员是联系先进农业技术与农户的桥梁。当前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数量有限,结构单一。2018 年广东省的农村科技特派员1.3万名,而全省有超过2.2 万个自然村,平均每个村科技特派员数量仅5.9 人;且大多农村科技特派员为大专院校派出,占比55%以上。第二,农村科技特派员经费不足。虽然广东省设有专门的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且大多地市没有配套经费支持,导致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第三,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创业能力较弱。目前广东省大多数农村科技特派员以无偿服务为主,没有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在科技产业链中应有的作用。第四,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协作较少。目前广东科技特派员队伍隶属于不同单位,大多各自为战,不能实现优势互补。
广东省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2019年广东省农村人口3 324 万人,初中文化的农民占绝大多数,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数量较少,整体受教育年限低于山东、江苏、浙江等省,限制了广东省农民利用先进农业科技能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先进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的重要保证。2014~2018 年,广东省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广东省农作物成灾面积呈现递增趋势,2018 年广东省农村住户固 定 资 产 投 资 额 比 2014 年 减 少 82.60 亿 元[11],2018 年广东省农作物成灾面积也比2017 年增加26.5万hm2。
第一,由政府牵头,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农业(科技)园区等科研单位和机构,扩展科技特派员覆盖面,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与广东全省农村地区的对接,力争实现农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第二,紧紧围绕农业科技产业需求,扩充地市级科技特派员库,鼓励建立县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库,深入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向基层下沉。第三,支持和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以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整合技术、资金、信息和市场等资源,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
第一,省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管理不正规、长期未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严重失信、违法违纪等情况,取消农村科技特派员资格,根据有关科研信用管理规定,进行相关信用记录处理。第二,每年通报表扬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及组织实施单位,同时在各部门举办的各类评优活动中优先推荐。农村科技特派员承担省级重点派驻任务视同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经历可在职称评审时视同基层工作经历[12]。
第一,对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专题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和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相关培训课程经本单位人事管理部门认可,可纳入当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学时。第二,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广东科特派APP 学习“三农”政策、工作实务等课程,了解和掌握工作规范、管理要求和相关政策。第三,推动各科研单位、高校、市农业推广中心与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提升农村科技特派员的队伍素质、专业化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通过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微信公众号、《南方》杂志社、《南方农村报》、南方+等各类媒体,加强典型事例和人物宣传,宣扬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成功经验、模范事迹,弘扬创新创业和奉献精神,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第二,加强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宣传报道。承担重点任务的单位及个人每年须通过自媒体或公共媒体报道工作进展情况。派出单位、地市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每年须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提炼,及时报道工作做法和成效,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
加大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投入,探索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补助制度;明确农村科技特派员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经费使用,确保专款专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力量投资,积极拓展农村科技特派员经费来源。